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对接产业”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之所以“热”,说明我们职业教育的专业对接产业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就业不对口,而企业却找不到合格员工;学生手握大把技能证书,而上岗后却需企业组织再培训;企业有心留住学生。而学生义无反顾地拂袖而去,等等。“专业对接产业”是一个难解的课题。专业和产业是两个既独立又联系的领域,各自都有众多相关的主体要素,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而又广泛的联系,要让任一主体独自破解课题,都是不可能的。“专业对接产业”又是一个必解的问题。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服务企业生产、服务产业发展既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专业”系统必须围着“产业”系统转,专业必须对接产业。所以,我认为“专业对接产业”是一个宏观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理念引领、系统设计、多方投入、内外协调、综合运作,才有可能破解这个难题。目前,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相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基础,相对于我国数量众多的职业院校,相对于我国数千万的职校生,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投入来说,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上的投入总量是不足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水准是不高的,效益是较低的。职业教育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教育类型,只有加大了投入,职业教育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才有可能根本解决“专业对接产业”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充分认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停留在弱势教育的状态,积极地肩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大投入,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也要根除强调客观的“毛病”,破除“等、靠、混”的意识,瞄准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主动争取政府投入。成为“专业对接产业”能动的主体。只有职业教育投入到位了,学校才可能真正有“专业对接产业”的能力。
其次,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系统协调相关主体的行为。“专业对接产业”不应只是职业学校的“单相思”。所谓对接,必然是至少两个主体的事,其基础是相关主体对应、能动的互动行为。从社会大系统来说,专业是学校的事,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产业的主体是谁,是政府?是行业?是企业?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是不明确的,至少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不明确的。现在政府往往关注产业的运作、管理,这是政府的职责吗?院校在努力与企业合作,就能对接产业吗?我认为,行业协会应该是管理产业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主体。但行业协会在目前我国发育得很不好,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从教育内部小系统来说,就是学校认准了专业对接地方产业的方向,昂贵的实训实验设备经费从哪儿来?从事相关教学的合格教师从哪儿来?配套合适的教材从哪儿来?等等。所以,目前对“专业对接产业”进行单向思维的话,真是为难职业院校了。众多主体行为不能协调,即使对接也是无效对接、低效对接。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系统协调相关主体的行为,各自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明确目标、齐心协力。
再次,职业院校要切实行使学校办学自主权。目前,我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一些体制设计上制约了“专业对接产业”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由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由高等教育部门管理;职业高中由教育系统管理,技工教育由入社系统管理,入社系统又把握着技能资格鉴定的大权,鉴定工种、要求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有些人在埋怨这些按权力分割而不是按社会规律的体制设计,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职业教育就应该多元投入办学,最好是企业投入办学,应该教育实施与技能资格鉴定分离。不管投入主体是谁,管理主体是谁,办学的自主权应该是学校的。政府、学校主管部门只有为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提供良好的环境,解除制约学校“专业对接产业”的枷锁;学校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轻装上阵,切实行使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教育家办学,以教学为工作中心,努力提高教育“真”质量,才能做好“专业对接产业”这篇文章。学校要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捕捉“专业对接产业”的信息,把学校办到经济开发区,与企业共建“培训中心”,与行业部门共建“公共培训平台”,主动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加强与相关技术人员的互动,努力使专业更好地对接产业。
首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相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基础,相对于我国数量众多的职业院校,相对于我国数千万的职校生,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投入来说,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上的投入总量是不足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水准是不高的,效益是较低的。职业教育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教育类型,只有加大了投入,职业教育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才有可能根本解决“专业对接产业”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充分认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停留在弱势教育的状态,积极地肩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大投入,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也要根除强调客观的“毛病”,破除“等、靠、混”的意识,瞄准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主动争取政府投入。成为“专业对接产业”能动的主体。只有职业教育投入到位了,学校才可能真正有“专业对接产业”的能力。
其次,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系统协调相关主体的行为。“专业对接产业”不应只是职业学校的“单相思”。所谓对接,必然是至少两个主体的事,其基础是相关主体对应、能动的互动行为。从社会大系统来说,专业是学校的事,这是毋庸置疑的。管理产业的主体是谁,是政府?是行业?是企业?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是不明确的,至少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不明确的。现在政府往往关注产业的运作、管理,这是政府的职责吗?院校在努力与企业合作,就能对接产业吗?我认为,行业协会应该是管理产业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主体。但行业协会在目前我国发育得很不好,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从教育内部小系统来说,就是学校认准了专业对接地方产业的方向,昂贵的实训实验设备经费从哪儿来?从事相关教学的合格教师从哪儿来?配套合适的教材从哪儿来?等等。所以,目前对“专业对接产业”进行单向思维的话,真是为难职业院校了。众多主体行为不能协调,即使对接也是无效对接、低效对接。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系统协调相关主体的行为,各自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明确目标、齐心协力。
再次,职业院校要切实行使学校办学自主权。目前,我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一些体制设计上制约了“专业对接产业”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由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由高等教育部门管理;职业高中由教育系统管理,技工教育由入社系统管理,入社系统又把握着技能资格鉴定的大权,鉴定工种、要求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有些人在埋怨这些按权力分割而不是按社会规律的体制设计,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职业教育就应该多元投入办学,最好是企业投入办学,应该教育实施与技能资格鉴定分离。不管投入主体是谁,管理主体是谁,办学的自主权应该是学校的。政府、学校主管部门只有为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提供良好的环境,解除制约学校“专业对接产业”的枷锁;学校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轻装上阵,切实行使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教育家办学,以教学为工作中心,努力提高教育“真”质量,才能做好“专业对接产业”这篇文章。学校要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捕捉“专业对接产业”的信息,把学校办到经济开发区,与企业共建“培训中心”,与行业部门共建“公共培训平台”,主动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加强与相关技术人员的互动,努力使专业更好地对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