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莱芜一中 山东 莱芜 271100)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美化教学语言,增强教学艺术,创造出乐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博弈趣例;启发性;联系;客观规律
政治课教学历来存在着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甚至满堂灌的现象,教师普遍反映课难教,学生反映不好学,以至于政治课成绩一直难以提高,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中,政治学科是补考率最高的学科。对教师而言,如何将一堂政治课上的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固然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方法等因素有关,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能力也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美。
教学语言的风格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来雕塑课堂,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教师的勃勃生气所营造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着学生的审美共鸣,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规范,富有感染力,具有启发性,能在关键时刻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诱导和启发学生思维想象。为此,我尝试着用博引趣例法来增强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中的时政要闻,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学生中,喜欢听故事的人数,初中生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数是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引向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精选一些语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趣事进行教学,可以讲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特别是哲理诗,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江总书记和胡总书记的讲话等现代中外名人名言,因为距今不远,甚至贴近生活,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把握、应用。
一、以趣导学——做好铺垫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开头,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讲述哲学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马的失而复得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学生们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研讨。在此基础上我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大家列举还有哪些能反映联系观点的典故?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家先后举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等.在讲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时,我又引入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面万木春”在讲述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时,我采用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生动的叙述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使学生们很容易的理解这一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原理。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的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政治课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
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质,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是从认识过程来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该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与认知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法组织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的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言理变得通俗易懂。
比如在讲“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时引用了“拔苗助长”的典故。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禾苗会枯死呢?,经过思考、广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禾苗生长是一个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拔苗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造成禾苗的枯死。接着,又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以趣结尾——余音绕梁
好的结尾,如嚼干果,品香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堂课的成功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择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比如,在讲授《美国的两党制》时,在新课内容讲述完毕后,我没有按照常规,再复述知识结构,而是引用了当时新闻报道中的一则信息作为结束句:美国的一位议员曾说过:“金钱是美国政治的母乳”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的设计新颖之处是它即打破了直来直去的提问,采用的暗喻手法,使人印象深刻;又将整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起到了抓纲举目,统筹全局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美化教学语言,增强教学艺术,创造出乐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美化教学语言,增强教学艺术,创造出乐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博弈趣例;启发性;联系;客观规律
政治课教学历来存在着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甚至满堂灌的现象,教师普遍反映课难教,学生反映不好学,以至于政治课成绩一直难以提高,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中,政治学科是补考率最高的学科。对教师而言,如何将一堂政治课上的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固然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方法等因素有关,我个人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能力也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美。
教学语言的风格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来雕塑课堂,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教师的勃勃生气所营造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着学生的审美共鸣,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规范,富有感染力,具有启发性,能在关键时刻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诱导和启发学生思维想象。为此,我尝试着用博引趣例法来增强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中的时政要闻,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学生中,喜欢听故事的人数,初中生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数是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引向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精选一些语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趣事进行教学,可以讲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特别是哲理诗,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还有名人名言,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江总书记和胡总书记的讲话等现代中外名人名言,因为距今不远,甚至贴近生活,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博引趣例法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把握、应用。
一、以趣导学——做好铺垫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开头,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如在讲“联系”这个概念时,先讲述哲学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马的失而复得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学生们会抱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去研讨。在此基础上我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大家列举还有哪些能反映联系观点的典故?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家先后举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等.在讲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时,我又引入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面万木春”在讲述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时,我采用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生动的叙述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使学生们很容易的理解这一基本而又重要的哲学原理。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的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政治课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二、以趣言理——深入浅出
哲学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质,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但是从认识过程来看,感性认识才是认识的起点,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因此,教学应该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哲理性认识,使教学过程与认知过程相一致。运用趣例法组织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的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言理变得通俗易懂。
比如在讲“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时引用了“拔苗助长”的典故。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禾苗会枯死呢?,经过思考、广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禾苗生长是一个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而拔苗人违背了规律,就必然造成禾苗的枯死。接着,又选用谚语“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分析,这样,“规律的不可抗拒性”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以趣结尾——余音绕梁
好的结尾,如嚼干果,品香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堂课的成功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择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比如,在讲授《美国的两党制》时,在新课内容讲述完毕后,我没有按照常规,再复述知识结构,而是引用了当时新闻报道中的一则信息作为结束句:美国的一位议员曾说过:“金钱是美国政治的母乳”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的设计新颖之处是它即打破了直来直去的提问,采用的暗喻手法,使人印象深刻;又将整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起到了抓纲举目,统筹全局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美化教学语言,增强教学艺术,创造出乐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