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年级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收获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ssss1111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年级体育教师,我不但尊重他们的学前所获,而且努力给他们创设童话般的课堂,顺学而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兴趣和努力不断相互促进,达到最佳学习境地。
  一、 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促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主动的探索,提高达到学习目标的速度。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或不感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一年级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不是簡单地嬉戏,它是教师引导下有目标、有内容、有要求的游戏。如队列队形教学:由八路纵队变成四路纵队、四路纵队变成八路纵队。笔者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善变情境,引导学习。首先说明练习方法和要求,用呼应式教学法进行有节奏地队形变换练习;其次学生看教师手势踏着音乐节拍进行队形变换练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增加练习的趣味性;三是创设情境,学生在宽松空间自愿结伴,发挥想象,轮流扮演角色进行拓展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瞬间灵感,并将生成性资源加以整合推广运用。学生“玩”在“自己创编”的游戏中,需要得到了满足,能力得到了肯定,他们如同翱翔在童话世界里,体育课堂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将他们吸引在一起,难以割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声胜有声”中得以培养、发展。
  二、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再多的说教不如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团体中亲身体验自己的“责任”对团体的影响。如队列队形、团体操教学中,笔者将精彩的场面拍摄下来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学生从画面中亲眼目睹了自己,不用说什么,他们都会悄悄努力。再如游戏中的小组接力赛、老鹰捉小鸡、“火车”钻洞、“吹”泡泡等等,无论哪一种分组形势,学生只要融入团队之中,就走进了一个被缩小的“社会”,每个学生为能使自己融入“小社会”中尽兴地“玩”,就会主动改变自己,与同伴友好相处,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玩”的过程,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团队精神”训练场。许多学生在游戏中少了任性多了宽容和尊重,同时学会了融入小组、融入集体的方法,也懂得了小组获胜的秘密。
  三、游戏中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位哲人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不同班级的教学中,笔者立足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如在执教滚筒和爬网时,各班都有学生因为害怕,只排队不敢接近滚筒或爬网的现象,当发现这一问题,我边鼓励边亲自帮抚他们“玩”,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方法。当他们动作娴熟时,总不忘请我欣赏。记得一、一班白景名同学,他(身高:1.40米;体重:47公斤)身体肥胖又恐高,当我第一次帮他上爬网时,他回头对我说:“罗老师,小心别让我砸着您。”多么纯真善良的孩子。我的行动影响了在场的学生,同学之间多了关心。2人一组“玩”一个滚筒,互相等站稳了才开始蹬踩,若同伴上滚筒有困难,总会看到主动帮扶的学生……学生在同一活动中的不同经历中收获了许多。笔者和学生在一次次的共同经历中深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一个微笑、一个爱抚等,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教师传授知识,并不是简单地讲述所能奏效的,它非常需要教师深厚的感情作为催化剂。教育教学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学生天才智慧并不是构制好了的预制件,而是沉睡在头脑中的智力因子,它要依靠教师的爱去激活它,活化了的智力因子才能吸收知识,形成智慧才能。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幼儿一生下来,大脑还未成长起来,是儿童在生活中接受外界刺激后才逐渐发展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任意的刺激都能使学生头脑中的智力因子活起来,学生是教师作用的对象,但学生有独立性,能动性,他们随时显示起“反作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游戏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要通过亲身经历去过滤。如果教师爱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认为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好意,否则,他们则认为是恶意,他们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甚至公开对抗,呈负反馈现象,阻抑教学过程的发展。师生情感相亲,则信道相通,情感相悖,则阻碍信息传导,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课堂不能用成人的规则和视角去要求他们,正因为他们发展的不成熟,才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宽容和理解。我们不能期望儿童变成“小大人”,而是尽可能地让我们成为“长大了的儿童”,拥有儿童的心灵、视角与语言。
  童年是柔美的,如江河源头之水,稍一用力,就会流向它方直至遥远。童年是稚嫩与敏感的,无论课堂给予了什么影响,它都会深深地刻在“底色”中。为了让儿童呈现出亮丽的生命色彩,我们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美好的心灵活动和精神家园,打开童心之门,活化童心之旅,提升童心之魂.
其他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指出:“教法各异,百花齐放。只要省时高效,不加重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运用任何教法都行”。因此,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识字方法:  一、听读识字是识字教学中最常用而且最为普遍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这样运用这一识字方法:一背(背课文);二读(图文结合,朗读课文);三指读(变
期刊
民族聚居区藏族小学生平时不常用汉语和家人交谈,再加上他们平时生活在藏语的强势氛围之中,汉语的学习和运用,更多地局限在汉语课堂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民族聚居区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加强汉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提高民族聚居区藏族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敢说  藏族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害怕说不好汉语,使他们有话不敢说,有情不敢表,这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
期刊
学困生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一个难题,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在学习成绩上、行为习惯养成上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惰性,部分学生甚至开始出现自暴自弃的苗头。面对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教师究竟该如何处置呢?是采取简单回避的态度,轻言放弃,置之不理呢?还是应该正视现实,帮助分析原因,查找症结,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呢?很多教师在面对这一问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是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方法与技能技巧的获得、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通过科学适量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已有的数学知识,使认知结构更加清晰稳固,促进新知识的构建,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所以一节高效的数学课,练习将是点睛之笔。  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练习还存在
期刊
近年来,日渐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基于对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分析,我对如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在此作以陈述,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切关注,真正促进我们的学校安全工作得到改觀。  一、 加快建立健全制度  制度应该永远走在对于某个具体事件处理的前头,即对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在处理过程中找到法律依据和制度依据。显然,目前我们的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
期刊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必须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课标”精神,现就在低年级中如何来实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谈谈我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 预习新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缺乏高年级学生思考问
期刊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教学之难。“难”点在于: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优秀的模式可以借鉴;作文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等等。尤其是作文教学怎样凸显教师个性和学生个性?怎样让教师智慧的火花在每一节作文课上得以展现,让学生创作的灵感溢于言表,使作文教学富有个性化?这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通过一年多《小學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认为作文
期刊
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品德行为有问题,学习困难而暂时处于相对落后的学生。后进生在每个班级中都普遍存在。我们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只有摸清后进生的心理,找出形成其后进的病因,对症下药,用真诚去对待帮助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让他們感受到自己生活在阳光中,沐浴在春风里,从而真正成为“后来进步的学生”。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l.主观因素  第一,扭曲的心态和价值观。由于学生本身首先知识缺乏,往往片面错误的
期刊
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是每个数学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怎样才能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提升教师素质,润物无声  1.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
期刊
什么是数学建模呢?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一、从建模的角度解读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按照数学建模的思想编排,即“创设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模型应用、拓展”的模式,只是大部分数学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章“测量”的第一节“毫米的认识”这一内容,书中是这样编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