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养牛种菜“两条腿”走出循环路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密云县密云镇李各庄村党支部书记,自2D00年上任后,张玉良相继成立了奶牛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靠种菜和养牛“两条腿”,带领村民走上循环发展道路。
  张玉良组织成立奶牛合作社的原动力来自于湖南太子奶、内蒙古伊利等牛奶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密云。瞅准了奶牛养殖业的巨大市场,他积极鼓励村民发展奶牛养殖业,并及时成立了李各庄奶牛合作社。目前,李各庄奶牛合作社有养殖户150多户,占地600亩,奶牛存栏数达到3000头。村里统一购进6辆标准奶罐车,建有现代化的挤奶平台8个,大型的饲料青贮池7个,可存贮饲料8000吨,饲料站和畜牧兽医防疫站等也相继建立并达到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水平,成为一些大型企业的奶源基地。如今,奶牛合作社日产奶量约28吨,2006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销售利润2600多万元。
  为打造李各庄村农业生态链条,解决牛粪污染环境的问题,2004年张玉良又推动成立了“格乐朝霞蔬菜合作社”,把牛粪作为种菜肥料。统一修建占地500亩的标准化大棚203个,以包租的形式分配给180户农民。每个大棚年可收入上万元,现在这些大棚已被市农业局确定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兴建的300亩国际精品葡萄园有国际上先进的葡萄品种71个,年可创收60余万元。
其他文献
由于技术跟不上,过去顺义区农民种蘑菇一年只能种一茬,孔繁建通过不断推广新技术,现在当地菌农一年能种两到三茬蘑菇,收入也翻了一番。  孔繁建从1989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的技术服务。当时,许多菌农缺乏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认识,种植的蘑菇只有香菇、平菇和木耳“老三样”,一年也就收一茬,一亩大棚收入7000多元。为提高种蘑菇的经济效益,孔繁建就向种植户传输他的科技观:搞好任何一项农业生产都必须依靠科技,因为科
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Bush)向大萧条时代的读者们展现了对未来先进技术的畅想。    1933年,时任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院长的万尼瓦尔·布什在为《科技创业》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假设自己是从未来世界来的,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并对当时技术水平的“荒谬和低下”进行了批评。为了充分阐释他的观点,他描绘了一位虚构的教授的平常一天,以及因技术落后,教授所遇到的种种不便。  在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
以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苗为试验材料,用PEG6000(聚乙二醇6000,渗透势为-0.3MPa)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硅对于干旱胁迫下雷竹的生长、光合作用、活性氧自由基及其防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