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 “创建新课堂”的大背景下,打造“阳光、绿色课堂”教学模式是探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条阳光大道。
【关键词】阳光课堂;语文教学;推进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A
在“创建新课堂”的大背景下,打造“阳光、绿色课堂”教学模式是探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条阳光大道。那么什么是“阳光、绿色”的语文课堂呢?
所谓的“阳光课堂”,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思想品格、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知识与方法的优质高效;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师的专业品质,全面推进教育内涵的发展。
对于“绿色课堂”的含义,则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理解:回归语文学习的自然成长状态,消除种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远离打着各种课改名义的功利喧嚣,纠正语文课等于中考习题课的不良倾向,让阅读成为语文的成长主渠道,让积淀成为语文素养形成的主路径,让日记、练笔驱赶作文速成,让背诵、朗读重回语文主阵地……,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巴赫金在他的作品中提到,“相信有可能把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课堂教学就好像一个众声合唱,在这个合唱中,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存在,每个人之间都是完全平等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需要阐释大量文本,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和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师生对话中。
笔者认为,积极构建阅读课堂“五步对话”语文教学模式,能够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做到课堂阳光、绿色。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每节课的基础知识要进行有目的的预习。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基础知识——积累生字生词,有文采、有内涵、有哲理的语句;
(二)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作者基本情况、趣闻轶事,了解作品时代背景等;
(三)整体感知——通读后的整体感觉;
(四)质疑——通读后对文本提出的自己的疑问。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几个意图:一是学会预习;二是学会积累;三是学会搜集信息;四是学会整体感知;五是学会发现问题。
这个环节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目标定向;二是时间定位。
预习指导: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自读方法,不要过高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全无,基本要求是读上几遍、粗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当然,学生水平到一定程度后,上面四个方面均可要求。
预习时间:强烈建议课前进行预习,时间可选择在语文自习上集中阅读,比如集中阅读一个单元、集中阅读三篇课文,甚至可以在开学之初,拿出一周时间阅读全部现代文部分的课文。这个想法来源于单元语文教学法、语文素养的阅读沉淀性。力避语文课堂作秀式的、应景式的阅读环节安排设置。(“五分钟读完”“三分钟快速阅读”等)
二、预习检测,生师对话、生生对话
时间与形式: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小黑板书写、教师口述、检测纸发放、多媒体展示、小组轮流出题等形式均可。
内容:不可求新、求异、求难,要检测基本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此环节要检测的东西,应是多数学生通过真正的自我阅读能够掌握、理解的文本内容和信息。
提倡各学习小组轮流出题,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千万不可让预习停留在教师随意的一句话:把课文预习一下。而要实实在在实现预习常态化、真实化,夯实预习环节,养成预习习惯,这是模式的精髓要求和成功的前提。
只有夯实了预习环节,用检测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将预习压制成“形”,成为习惯,语文课堂才能从这儿扬帆起锚,走向坦途。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这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就课堂上的主要问题,用对话的形式学习文本。
(一)提出问题。
(二)讨论、分析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师生分享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这个环节要注意:一是文本的基本框架和深度;二是文本的语言价值;三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四是学生的读书时间。
提出问题环节,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可以补充提问。不能因为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牵着鼻子游离于教学目的之外。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有交流价值,不要形式主义,学生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绝对不要打着“合作、探究”的旗号让全组学生去进行所谓的合作、探究,否则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生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探究提升,对话作者
(一)就文本的内涵或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二)语言风格和文学价值。
在这个环节,教师提供不同的支架,让学生走入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文本最深层次的东西,探究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片区域,阐释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看过很多公开课,教学重点突出,目的明确,环节紧凑,教师语言也亮丽,但是总觉得缺少一些味道,缺少走入心灵的一些东西,缺少一些回味,感觉不过瘾,高度上不去。有的大谈感情或者是拓展延伸,其内容早已超越了语文的范畴,这是切切要注意的。要让文本的价值在这里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课不同于别的课程,它承载着教育人类文化历史的任务,语文的丰厚典雅、博大精深是别的学科永远无法企及的。
五、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一)师生小结
(二)评价修正
(三)解惑存疑
这个环节,是对一堂课知识的回顾整理。缺乏整合的学习环节是残缺的,在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总结能让知识系统化、明朗化,巩固并深化知识。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一个评价。学生学会了多少、收获了什么,这里要算个总账了。在总结、评价、修正中点石成金,高屋建瓴。学习准备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这里可以向老师求教。能解则解,不能解可存,给孩子们留下课下争论的话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真正的高效课堂,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没有模式的。”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个性的、丰富的、高效的、多姿多彩的,各位教学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阳光、绿色。
作者简介:吕国军,河北省涉县人,河北省涉县索堡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阳光课堂;语文教学;推进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A
在“创建新课堂”的大背景下,打造“阳光、绿色课堂”教学模式是探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条阳光大道。那么什么是“阳光、绿色”的语文课堂呢?
所谓的“阳光课堂”,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思想品格、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知识与方法的优质高效;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创设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师的专业品质,全面推进教育内涵的发展。
对于“绿色课堂”的含义,则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理解:回归语文学习的自然成长状态,消除种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远离打着各种课改名义的功利喧嚣,纠正语文课等于中考习题课的不良倾向,让阅读成为语文的成长主渠道,让积淀成为语文素养形成的主路径,让日记、练笔驱赶作文速成,让背诵、朗读重回语文主阵地……,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巴赫金在他的作品中提到,“相信有可能把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课堂教学就好像一个众声合唱,在这个合唱中,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存在,每个人之间都是完全平等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需要阐释大量文本,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和解释必然是多元化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强势话语独霸课堂,而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师生对话中。
笔者认为,积极构建阅读课堂“五步对话”语文教学模式,能够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做到课堂阳光、绿色。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每节课的基础知识要进行有目的的预习。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基础知识——积累生字生词,有文采、有内涵、有哲理的语句;
(二)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作者基本情况、趣闻轶事,了解作品时代背景等;
(三)整体感知——通读后的整体感觉;
(四)质疑——通读后对文本提出的自己的疑问。
这个环节的设置有几个意图:一是学会预习;二是学会积累;三是学会搜集信息;四是学会整体感知;五是学会发现问题。
这个环节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目标定向;二是时间定位。
预习指导: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自读方法,不要过高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兴趣全无,基本要求是读上几遍、粗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当然,学生水平到一定程度后,上面四个方面均可要求。
预习时间:强烈建议课前进行预习,时间可选择在语文自习上集中阅读,比如集中阅读一个单元、集中阅读三篇课文,甚至可以在开学之初,拿出一周时间阅读全部现代文部分的课文。这个想法来源于单元语文教学法、语文素养的阅读沉淀性。力避语文课堂作秀式的、应景式的阅读环节安排设置。(“五分钟读完”“三分钟快速阅读”等)
二、预习检测,生师对话、生生对话
时间与形式: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小黑板书写、教师口述、检测纸发放、多媒体展示、小组轮流出题等形式均可。
内容:不可求新、求异、求难,要检测基本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此环节要检测的东西,应是多数学生通过真正的自我阅读能够掌握、理解的文本内容和信息。
提倡各学习小组轮流出题,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千万不可让预习停留在教师随意的一句话:把课文预习一下。而要实实在在实现预习常态化、真实化,夯实预习环节,养成预习习惯,这是模式的精髓要求和成功的前提。
只有夯实了预习环节,用检测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将预习压制成“形”,成为习惯,语文课堂才能从这儿扬帆起锚,走向坦途。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这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就课堂上的主要问题,用对话的形式学习文本。
(一)提出问题。
(二)讨论、分析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师生分享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这个环节要注意:一是文本的基本框架和深度;二是文本的语言价值;三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四是学生的读书时间。
提出问题环节,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可以补充提问。不能因为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牵着鼻子游离于教学目的之外。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合作交流的问题要有交流价值,不要形式主义,学生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绝对不要打着“合作、探究”的旗号让全组学生去进行所谓的合作、探究,否则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生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探究提升,对话作者
(一)就文本的内涵或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二)语言风格和文学价值。
在这个环节,教师提供不同的支架,让学生走入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文本最深层次的东西,探究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片区域,阐释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看过很多公开课,教学重点突出,目的明确,环节紧凑,教师语言也亮丽,但是总觉得缺少一些味道,缺少走入心灵的一些东西,缺少一些回味,感觉不过瘾,高度上不去。有的大谈感情或者是拓展延伸,其内容早已超越了语文的范畴,这是切切要注意的。要让文本的价值在这里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课不同于别的课程,它承载着教育人类文化历史的任务,语文的丰厚典雅、博大精深是别的学科永远无法企及的。
五、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一)师生小结
(二)评价修正
(三)解惑存疑
这个环节,是对一堂课知识的回顾整理。缺乏整合的学习环节是残缺的,在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总结能让知识系统化、明朗化,巩固并深化知识。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一个评价。学生学会了多少、收获了什么,这里要算个总账了。在总结、评价、修正中点石成金,高屋建瓴。学习准备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这里可以向老师求教。能解则解,不能解可存,给孩子们留下课下争论的话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真正的高效课堂,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没有模式的。”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个性的、丰富的、高效的、多姿多彩的,各位教学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阳光、绿色。
作者简介:吕国军,河北省涉县人,河北省涉县索堡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