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二届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竞赛获奖论文从从学生发展、课程实施、书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不同角度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建设、开展好新时期书法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观点是:对新时期书法教育课程功能的理解應与以往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有本质不同,应重在培养良好技能和品行、培育个性审美和创造、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目前书法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中仍存在有违书法规律、教育规律的一些问题;新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书法教育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实现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间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书法课堂
为配合第二届江苏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论坛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推进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2017年5月起,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联合组织开展了“第二届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各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踊跃投稿,经由评委会认真评审,最终确定了淮安市实验小学朱俊的《书法教学:为了文化的传承》等127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15篇,二等奖40篇,三等奖72篇。这些论文从学生发展、课程实施、书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不同角度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建设、开展好新时期书法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新时期书法教育功能的认识
书法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表现人的情感,呈现中国哲学精神,对人身心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书法课未正式进入课程之前,语文教学中就有写字教学,在国家提出书法教学的课程要求以后,对课程功能的理解应该与过去语文教学中以写字教学为基础的功能定位有本质的不同。书法教学应重在培养良好技能和品行、培育个性审美和创造、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基础阶段的小学低年级书法教学,尤其重要,应担负起培养儿童书法“入门功夫”的重要责任。
二、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下发之后,江苏通过遴选并推进省书法特色学校等举措,引导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和学校先行一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落实小学l至6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l课时的书法课;初中阶段可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书法师资力量,以及部分教师对书法教育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中小学书法教学的课程与教育实践中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只重视书写的正确率,忽视书写的审美功能,忽视学生书写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二是只重视培养尖子生,忽视面向全体的培养,导致学生整体书写水平普遍得不到有效提高。三是工具材料及教学模式单一化。一笔通用,一帖通吃,对学生书写方法、要求机械化统一,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书法教学“美术化”“数学化”等有违书法教育规律的情况大量存在。教学方式缺乏个性化、艺术化,“馆阁体”教学大量出现,不少学校书法课堂有僵化、固化趋势。四是学生用笔书写提前介入、家校难以形成合力,大部分学生书写品质不够理想。
三、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的关键与提升书法课堂效益的策略
书法教育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实现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合理研制教学内容,选择适切教学策略,深度细化教学过程。一要规范教学流程,尊重书法学习规律。读帖、描红、临帖、赏评,每一环节都不能忽视,都要加强研究。要有“主问题”导学意识,教师应从“儿童深度”书法艺术特质出发,找到能拉动全课高效运用的那根“轴心”,从“轴心”上生发师生互动、聚焦关键问题、提高教学效益。二要讲究指导方法。应综合汉字学、审美学、儿童心理学等多学科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三要建构评价机制。可以从评价的对象、评价的种类、评价的方法三个方面来规范评价行为,建立书写技能评价和书写习惯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级性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科学的评价机制。四要解放学生学习力。可以借鉴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学生自治”的思想,给学生提供练字用笔、纸张,以及字体选择的自由空间,通过“小先生”与“导师”制等方式,搭建“共同自治”“练习自治”“自我教育”“民主集中制”等各种书法教育组织架构和平台,让学生得到素养的全面发展。五要加强书法教学艺术性的探索。其一,可以从古代书论、书史中借鉴方法和经验,在低年级和初习书法教学阶段设计篆书的内容。从篆书相对简单的运笔中降低学生书写的难度,也从篆书图案化的字形中刺激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欲望。通过篆书的学习解决学生先用笔、兴趣和习惯问题,为学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在常规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开展趣味书法课堂的探索,从内容的选择、方法的拓展、材料的综合等方面进行挖掘,展开教学。其三,加强书法作品的艺术化表达探索,改变黑白宣纸的单一表现形式,在书法、篆刻教学对材质和色彩的探究表现中满足儿童充满创造和发现欲望的天性。其四,小学书法教学在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突出字体、书体的个性,突出学生个体审美取向和生理表现的个性。六要开展互联网 书法的课程探索。可以尝试书法“翻转课堂”,建设“微课资源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活式、立体化、趣味性地提升学生书法技法技巧、书法理论水平、书法审美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书法课堂
为配合第二届江苏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论坛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推进全省中小学书法教育,2017年5月起,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联合组织开展了“第二届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各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踊跃投稿,经由评委会认真评审,最终确定了淮安市实验小学朱俊的《书法教学:为了文化的传承》等127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15篇,二等奖40篇,三等奖72篇。这些论文从学生发展、课程实施、书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不同角度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建设、开展好新时期书法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新时期书法教育功能的认识
书法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表现人的情感,呈现中国哲学精神,对人身心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书法课未正式进入课程之前,语文教学中就有写字教学,在国家提出书法教学的课程要求以后,对课程功能的理解应该与过去语文教学中以写字教学为基础的功能定位有本质的不同。书法教学应重在培养良好技能和品行、培育个性审美和创造、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基础阶段的小学低年级书法教学,尤其重要,应担负起培养儿童书法“入门功夫”的重要责任。
二、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下发之后,江苏通过遴选并推进省书法特色学校等举措,引导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和学校先行一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7年修订)>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落实小学l至6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l课时的书法课;初中阶段可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书法师资力量,以及部分教师对书法教育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中小学书法教学的课程与教育实践中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只重视书写的正确率,忽视书写的审美功能,忽视学生书写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二是只重视培养尖子生,忽视面向全体的培养,导致学生整体书写水平普遍得不到有效提高。三是工具材料及教学模式单一化。一笔通用,一帖通吃,对学生书写方法、要求机械化统一,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书法教学“美术化”“数学化”等有违书法教育规律的情况大量存在。教学方式缺乏个性化、艺术化,“馆阁体”教学大量出现,不少学校书法课堂有僵化、固化趋势。四是学生用笔书写提前介入、家校难以形成合力,大部分学生书写品质不够理想。
三、中小学书法课程建设的关键与提升书法课堂效益的策略
书法教育应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实现教材、教师、学生三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合理研制教学内容,选择适切教学策略,深度细化教学过程。一要规范教学流程,尊重书法学习规律。读帖、描红、临帖、赏评,每一环节都不能忽视,都要加强研究。要有“主问题”导学意识,教师应从“儿童深度”书法艺术特质出发,找到能拉动全课高效运用的那根“轴心”,从“轴心”上生发师生互动、聚焦关键问题、提高教学效益。二要讲究指导方法。应综合汉字学、审美学、儿童心理学等多学科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三要建构评价机制。可以从评价的对象、评价的种类、评价的方法三个方面来规范评价行为,建立书写技能评价和书写习惯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级性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科学的评价机制。四要解放学生学习力。可以借鉴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学生自治”的思想,给学生提供练字用笔、纸张,以及字体选择的自由空间,通过“小先生”与“导师”制等方式,搭建“共同自治”“练习自治”“自我教育”“民主集中制”等各种书法教育组织架构和平台,让学生得到素养的全面发展。五要加强书法教学艺术性的探索。其一,可以从古代书论、书史中借鉴方法和经验,在低年级和初习书法教学阶段设计篆书的内容。从篆书相对简单的运笔中降低学生书写的难度,也从篆书图案化的字形中刺激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欲望。通过篆书的学习解决学生先用笔、兴趣和习惯问题,为学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在常规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开展趣味书法课堂的探索,从内容的选择、方法的拓展、材料的综合等方面进行挖掘,展开教学。其三,加强书法作品的艺术化表达探索,改变黑白宣纸的单一表现形式,在书法、篆刻教学对材质和色彩的探究表现中满足儿童充满创造和发现欲望的天性。其四,小学书法教学在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共性的同时,也要突出字体、书体的个性,突出学生个体审美取向和生理表现的个性。六要开展互联网 书法的课程探索。可以尝试书法“翻转课堂”,建设“微课资源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活式、立体化、趣味性地提升学生书法技法技巧、书法理论水平、书法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