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听”类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该类动词的核心语义均为“听”,而区分语义则为方式、目的等;英汉“听”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均可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
  关键词:“听”类行为动词 语义成分 词化模式
  一、引言
  “听”类动词是常用动词之一,可分为结果动词(英语中如“hear”,汉语中如“闻”)和行为动词(英语中如“listen”,汉语中如“听”)。前人对运动类动词的语义和词化模式研究较多(王文斌,2001),而关于“听”类动词的研究甚少。本文选取“听”类行为动词进行研究。“听”的本义是用耳朵接收声音,但“听”有各种听的方式和目的。英、汉语中均存在着许多“听”类行为动词,例如现代英语中,有“listen,hearken,audit”等,现代汉语中有“倾听、凝听、聆听”等。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听”的语义上有共性也有个性,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容量及偏好。本文采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及词化理论来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
  二、语义成分分析法和词化模式
  (一)语义成分分析法
  成分分析法是研究词汇语义的一种重要方法。关于语义分析法的提出,存在着争论。在欧洲,语义学中的成分分析法和音位学中的“区别性特征”理论有很深的渊源。成分分析法借鉴音位学中区分因素和语音区别性特征的方法,对词的意义构成也进行切分,试图找出一些普遍的语义成分用于词义的分析(束定芳,2000)。一些学者认为Hjelmslev最早使用了该方法(Ducrot&Todorov,1972;束定芳,2000)。Hjelmslev在1943年提出了词义可分的想法,即一个此项可以分解为一组更小的成分。在美国,最初提出该方法的是人类学家Goodenough(1956),这一方法最初只是人类学家用来分析不同语言中的亲属词语。随后,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语义成分分析法应运而生,并成为研究语义成分的核心方法。Bloomfield还提出了“语义特征”的术语,即语义成分,来为这最小的意义单位命名。语义成分分析法有着很高的使用价值,它更便于较精确而简便地描述词义和说明语义关系。使用该方法,就能用数量不多的语义成分给许多词下定义,而且还非常有利于比较同义词的语义成分。(王文斌,2001)
  (二)词化模式
  关于词化现象,各家有着不同的界定。Leech(1975)认为,词化是将某些语义成分“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词,使之在句法上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使用。Banczerow(1980)认为,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是综合式表达法,用一个短语来表达,是分析式表达法。综合式表达法是词化了的表达法。Pacard(2001)认为,词化是指一个语言材料或多个语言材料变成或被吸纳形成词项。王文斌(2005:200)认为,“词化就是指原属于横组合(syntagmatic)关系的词语自由配列成为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在句法上具有单独词位的功能。”但无论是哪一种界定,词化模式的本质是“语言演变中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Levin和Hovav(1997)指出不同的词化模式会导致语言之间的差异。因此,动词词化模式是重要的研究课题。Talmy(1985)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在动词语义包容方面可分为三类:1.以西班牙语为代表,动词兼表动作和路径;2.大多数印欧语和汉语,动词同时表达动作与方式或原因;3.包括北美一些印第安语言,动词同时表达物象和动作。英语和汉语同属第二类。本文对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作具体探讨。
  三、英汉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一)英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现代英语中表示“听”的行为动词有“listen,hearken,audit,hark,bug,eavesdrop,wiretap”等。这些动词不仅具有“听”的核心语义,而且还具有听的方式、目的等语义成分。本文以Hanks(1998)主编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为工具,对这些动词的语义成分进行分析,详见表1。
  由表1可见,英语“听”类行为动词除了共享“听”这一核心语义成分以外,各自具有其他不同的外围语义成分,例如听的方式、目的等。共享语义成分决定了这些动词的近似性,而外围语义成分则决定了它们的差异性。根据表中所列的语义成分分析可以发现,“listen”和“hearken”均表示“認真地听”,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凝听”“聆听”;“audit”表示“蹭课”,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旁听”;“hark”表示“命令某人听”,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听!”“听啊”,常用于祈使句;“bug”表示“利用设备偷偷摸摸地听或者录音”,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窃听”“盗听”“监听”。“eavesdrop”表示“偷偷摸摸地听”,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偷听”;“wiretap”表示“用设备听”,同时还有“监视、盯梢”的目的,其词义相当于汉语中的“窃听”“监听”。
  (二)汉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听”的双音节行为动词数量少,且很少单独使用,而且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仅研究双音节“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
  现代汉语中表示“听”的双音节行为动词有“倾听、凝听、聆听、伫听、竦听、私听、窃听、偷听、伏听、觇听、壁听、妄听、倚听、监听、耸听、旁听”等,这些动词都有“听”这一核心语义,但有细微的语义差别。我们参照《现代汉语词典》进行分析,详见表2。
  研究发现,汉语“听”类行为动词除了包含核心语义“听”之外,还有不同的外围语义成分。“倾听”表示“侧着头认真地听”,“凝听”“聆听”“伫听”“竦听”均表示“认真、仔细地听”,相当于英语中的“listen”“give ear to”“concentrate on hearing”或“listen carefully”。“私听”除了表示“听”,还表示“怀有私心”的目的,相当于英语中的“listen to others with selfish motives”。“窃听”“偷听”“伏听”都表示“暗中偷偷摸摸地听”,相当于英语中的“bug”“eavesdrop”“wiretap”。“觇听”除了表示“偷偷摸摸地听”,还表示“窥看”的动作,相当于英语中的“peep and eavesdrop”。“壁听”表示“倚靠着偷偷摸摸地听”,相当于英语中的“eavesdrop against the wall”。“妄听”除了表示“听”之外,还表示“随意、不认真”的态度,相当于英语中的“listen with all the insensibility of distrust”“listen with the dulled ear”。“倚听”表示“倚靠着听”,相当于英语中的“lean against the wall to listen”。“监听”表示“利用设备来听”,同时还有“监督”的目的,相当于英语中的“wiretap”“bug”。“耸听”表示“害怕地听”,相当于英语中的“listen with fear”。“旁听”表示“非正式地跟班听课”,特指蹭课,相当于英语中的“audit”。   四、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
  (一)英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
  经过对英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我们发现,这类动词都有“听”这一核心语义,以及方式、目的等外围语义成分。总的来说,英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可以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但每个词有各自的特征:“listen”和“hearken”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态度”;audit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hark”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bug”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eavesdrop”的词化模式是“动作+姿态”;“wiretap”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
  (二)汉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
  我们发现,汉语“听”类行为动词的词化模式同样可以归结为“动作+X(方式、态度、目的)”,具体如下:“倾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态度”;“凝听”“聆听”“伫听”“竦听”的词化模式均为“动作+态度”;“私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目的”;“窃听”“偷听”“伏听”“觇听”“壁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姿态”;“妄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态度”;“倚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监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耸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神态”;“旁听”的词化模式是“动作+方式+目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听”类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听”这一核心语义决定了该类动词的语义场,而不同的外围语义又区分了该类词中所包含的各个词;英汉“听”类行为动词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目的等,其词化模式大致均可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这种方式的对比可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在表达“听”类动词时选词的准确性和贴切性。
  参考文献:
  [1]Banczerowski,J.Some Contrastive Considerations about Semantic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A].In Fisiak.(ed.).Theoretical Issue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B.V,1980.
  [2]Bloomfield.L.Language[M].New York Henry Holt&Co,1933.
  [3]Ducrot.O.&T.Todorov.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he Science of Language[Z].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
  [4]Hanks,P.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Leech,G.Semantics[M].London:Penguin Books,1975:188.
  [6]Levin,B&M.R.Hovav.Lexical Semantic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A].In S.Lappin(ed.).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C].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 td,1997.
  [7]Pacard.J.L.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Talmy,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lexical Forms[A].In T.Shopen.(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9]Ward H.Goodenough Componential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Meaning[M].Source:Language,Vol.32,No.1(Jan.-Mar.)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1956.
  [10]罗思明.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外语研究,2007,(1).
  [11]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王文斌.英语词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3]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4]王文斌,周慈波.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15]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陳丹红 张令千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07年5—7月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概况,以及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2008年2月22日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
介绍了采用SYSMAC C60P PLC对C5240X40型双柱立车左右刀架继电器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的步骤及其改造后的效果.
振动出矿时,由于振动机的激励作用和波动传播的影响,碎岩便会产生激励响应,这种激励响应可以改变散体的动力特性和流动特征.介绍了双轴式惯性振动机激励原理和由其产生的激振
分析了腐蚀环境对结构抗力的影响、抗力衰减模型、地震危险性、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在描述地震发生的随机性时,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泊松过程模型.用一个简化的结构抗力
摘 要:汉语连词大约有120个,与名动词等类别相比,数量不算多。但其使用频率高、范围广,在篇章结构的衔接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被认为是对外汉语关联词和复句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汉语连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借助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英国留学生汉语考试作文中连词的使用情况为统计分析基础,通过对各类连词使用相对正确率的比较,对二语习得者汉语连词的习得过程进行描述并探究连词习得顺序
从文本类型来说,服装类广告属于传达信息型语篇,因此,传递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是其最终目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将翻译视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达到译文的预
摘 要:“不行”与“不成”是现代汉语的两个否定式程度补语,文章从语法化视角描述了二者的演化路径。  关键词:不行 不成 语法化  一、不行  “行”的本义是“走,行走”,“走,行走”是人类自身发出的具体动作,处于认知第一线,“行”之后所有的引申义都根基于此。  (1)两足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释名·释姿容》)  (2)行,人之步趋也。(《说文·行部》)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