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诸子散文,我们不会忘记它那犀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雄辩的技巧,可以说,不管是叙事性的,说理性的,还是政论性的,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叙事性作品,更是充分显示了先人们创作的高超技巧,他们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还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表现出鲜明的故事化、戏剧化特点。
当然,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抽象叙述和形象叙述,抽象概括和形象概括等,下面主《秦晋崤之战》要就形象化手法在人物刻画中的运用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形象化手法主要指形象叙述和形象概括,其中形象叙述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
第一、通过对人物相貌的直接刻画来突出形象特征是描写人物的常用手法之一。如《苏秦始将连横》中“形容枯槁,而且黧黑,状有愧色”采用的就是相貌形神的刻画,写出了苏秦说秦失败后的落迫神色,很形象。
第二、古人善于通过鲜明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写了冯谖的三次弹剑而歌的言辞,就充分表现了其高深莫测的特点。再如《秦晋崤之战》中为了突出先轸刚直暴烈、心直口快的特点,作者就用了语言描写:“武夫力而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第三、通过一些细节来刻画人物。因为细节可以使所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形象。比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写了冯谖的一句话“何市而返”,这个细节,看似一句平常话,实际是冯谖富有心计的表现,是有意而问的,且孟尝君的回答应该是在其预料之中的,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的。再如《秦晋崤之战》中先轸的“不顾而唾”这个细节,就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他刚正暴烈的性格。
第四、除了上述的正面刻画以外,古代散文还注意烘托手法的运用。如《秦晋崤之战》中的“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用环境描写来暗示秦军的结果,采用的就是烘托法。
除了以上几种形象叙述的方式外,形象概括也是一种很重要形象化手段。形象概括是指把具有广阔时空的群体的动态形象以极其简括的语言表现出来。这种手法乍看起来有点像是细节描写,其实不然。细节描写是个别人的具体言行的特写,而形象概括则是群体形象的刻画,它是把抽象的叙述转化为具体的意象而已。比如《邵公谏厉王弥谤》中写到国人慑于厉王的淫威,缺乏自由的普遍状况时,作者用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通过“以目”这一形象来反映当时现实的严酷这一普遍社会现象。再如《晋楚必之战》中,为了突出晋军退败过程中的狼狈不堪、溃不成军的情形,用了“(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这一形象来概括,真是寥寥数语,包含诸多生动画面。
总之,以上所谈的只是古代散文叙事类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形式而已,其它还有许多手法,诸如正反结合、欲扬先抑等,而且有时还是相互交织的,这里就不再一一涉及。
当然,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抽象叙述和形象叙述,抽象概括和形象概括等,下面主《秦晋崤之战》要就形象化手法在人物刻画中的运用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形象化手法主要指形象叙述和形象概括,其中形象叙述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
第一、通过对人物相貌的直接刻画来突出形象特征是描写人物的常用手法之一。如《苏秦始将连横》中“形容枯槁,而且黧黑,状有愧色”采用的就是相貌形神的刻画,写出了苏秦说秦失败后的落迫神色,很形象。
第二、古人善于通过鲜明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写了冯谖的三次弹剑而歌的言辞,就充分表现了其高深莫测的特点。再如《秦晋崤之战》中为了突出先轸刚直暴烈、心直口快的特点,作者就用了语言描写:“武夫力而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第三、通过一些细节来刻画人物。因为细节可以使所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形象。比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写了冯谖的一句话“何市而返”,这个细节,看似一句平常话,实际是冯谖富有心计的表现,是有意而问的,且孟尝君的回答应该是在其预料之中的,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的。再如《秦晋崤之战》中先轸的“不顾而唾”这个细节,就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他刚正暴烈的性格。
第四、除了上述的正面刻画以外,古代散文还注意烘托手法的运用。如《秦晋崤之战》中的“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用环境描写来暗示秦军的结果,采用的就是烘托法。
除了以上几种形象叙述的方式外,形象概括也是一种很重要形象化手段。形象概括是指把具有广阔时空的群体的动态形象以极其简括的语言表现出来。这种手法乍看起来有点像是细节描写,其实不然。细节描写是个别人的具体言行的特写,而形象概括则是群体形象的刻画,它是把抽象的叙述转化为具体的意象而已。比如《邵公谏厉王弥谤》中写到国人慑于厉王的淫威,缺乏自由的普遍状况时,作者用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通过“以目”这一形象来反映当时现实的严酷这一普遍社会现象。再如《晋楚必之战》中,为了突出晋军退败过程中的狼狈不堪、溃不成军的情形,用了“(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这一形象来概括,真是寥寥数语,包含诸多生动画面。
总之,以上所谈的只是古代散文叙事类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形式而已,其它还有许多手法,诸如正反结合、欲扬先抑等,而且有时还是相互交织的,这里就不再一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