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灵活运用各种富有趣味的语言
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富有趣味的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而且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兴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可引用新疆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可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二)、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时,末尾可出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城市名),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政区图》让学生看图猜,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成功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这则谜语,学生很快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又如风平浪静——宁波、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谜语不在多,在课内出现要适时,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疲惫的学习情绪。
(三)、巧借古诗文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度王国。教学时把古诗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课堂的最佳氛围,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近一个月;还可用“马前挑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场景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教学增添了别一番风味,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这时学生的心中就仿佛流淌着一条汹涌的大江,因而想多了解它的知识。接下来就顺着歌曲的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是指那座山呢?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而一组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又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黄河岸边去探究“母亲之河”的奥秘。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可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了进来讲述。
二、充分利用各种地理教学用图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利用形象直观的地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在讲纬度影响气候时,可让学生对比地图册中冬季的东北与海南。教师描述冬季的东北,人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围着围巾,从头到脚除了脸都裹了起来;而冬季海南岛,人们都是穿着泳衣,在水中尽情畅游。形象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详尽活泼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其次,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教学需要大量地图,教材中有不少插图,但是这些插图五彩斑斓,学生反映看不懂,因而兴趣不高,达不到地图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寒潮源地与路径图”,不仅有寒潮的发源地与路径,还有密集的等压线以及气压的标度值。因此整幅图反映的容量很大,很难一目了然地找出寒潮的路径。因此教师可动手制作了一些教学挂图。如“梅雨形成图”、“世界七月等温线图”,“世界一月等温线图”,“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世界时区图”、“台风路径图”这些插图在制作中,删去大量的多余信息。像“一月等温等温线图”可抛弃那些鲜艳得喧宾夺主的颜色,把几条主要的等温线加粗加黑(如0℃,10℃,-10℃等)。因此整幅中心鲜明,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自制的挂图即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适当控制了学生情绪,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自学情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协同作用、和谐发展。
(一)、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
刺激的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学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巴西》的教学中,课前导入部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如下环节:“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描述判断出这是哪个国家?”然后依次展示出每一项描述,最后让学生判断。事实证明,学生对此别出心裁的引入特别感兴趣,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大大地提高。在讲述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时,可放映了一段有关“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的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掌握这方面内容,而且能唤起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学习。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那些过分严肃、呆板、紧张恐惧的教学气氛,学生就容易出现厌倦、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他们上课只是应付教师,被动地学习,效率甚低,严重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态度情感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恰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常放映教学影片或者展示教学图片来进行课堂教学。事实证明,上多媒体课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根据课后调查反馈,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学生自己的话说:“上多媒体课我感觉轻松、愉快,特别敢回答问题,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四、学生积极参与进行互动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讲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可列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教师及时表扬这几位讲述的学生,接着穿插播放有关北京、海南、新疆的图片,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教于乐,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如讲地图图例时,可把各种图例符号制作成幻灯片,把学生按小组分成几个小组,当教师点出写具有一个图例符号的幻灯片片后,让学生进行竞猜,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答对了在他所在的小组加分,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在讲天气预报的气象符号时也可以采用这种竞赛法,这样使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课堂形式是多样的,如上网查看有关地理知识,地理模型制作、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气象观测、地理墙报等。这些课外活动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学校,可在学生中举行了地理图片展(如天文图片展、祖国风光图片展等),并配合学校办理地理手抄报、地理小制作竞赛。他们的兴致很高,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做出的作品质量也比较高。现在学生不喜欢上地理课,很大程度上是引导不当的缘故,只要教师在课前课后,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是会喜欢上地理课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坚定积极学习的信念,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当然,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教学条件,对學生的创造性行为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肯定,引导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在碰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创造性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劳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授之以渔”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富有趣味的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而且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兴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可引用新疆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可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二)、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时,末尾可出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城市名),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政区图》让学生看图猜,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成功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这则谜语,学生很快记住了上海的位置——长江口。又如风平浪静——宁波、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谜语不在多,在课内出现要适时,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疲惫的学习情绪。
(三)、巧借古诗文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度王国。教学时把古诗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课堂的最佳氛围,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近一个月;还可用“马前挑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场景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教学增添了别一番风味,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这时学生的心中就仿佛流淌着一条汹涌的大江,因而想多了解它的知识。接下来就顺着歌曲的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是指那座山呢?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而一组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又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黄河岸边去探究“母亲之河”的奥秘。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可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了进来讲述。
二、充分利用各种地理教学用图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利用形象直观的地图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在讲纬度影响气候时,可让学生对比地图册中冬季的东北与海南。教师描述冬季的东北,人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围着围巾,从头到脚除了脸都裹了起来;而冬季海南岛,人们都是穿着泳衣,在水中尽情畅游。形象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详尽活泼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其次,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教学需要大量地图,教材中有不少插图,但是这些插图五彩斑斓,学生反映看不懂,因而兴趣不高,达不到地图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寒潮源地与路径图”,不仅有寒潮的发源地与路径,还有密集的等压线以及气压的标度值。因此整幅图反映的容量很大,很难一目了然地找出寒潮的路径。因此教师可动手制作了一些教学挂图。如“梅雨形成图”、“世界七月等温线图”,“世界一月等温线图”,“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世界时区图”、“台风路径图”这些插图在制作中,删去大量的多余信息。像“一月等温等温线图”可抛弃那些鲜艳得喧宾夺主的颜色,把几条主要的等温线加粗加黑(如0℃,10℃,-10℃等)。因此整幅中心鲜明,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自制的挂图即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适当控制了学生情绪,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适应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自学情景,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协同作用、和谐发展。
(一)、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注意
刺激的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具体生动地呈现自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景中学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巴西》的教学中,课前导入部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如下环节:“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描述判断出这是哪个国家?”然后依次展示出每一项描述,最后让学生判断。事实证明,学生对此别出心裁的引入特别感兴趣,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大大地提高。在讲述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时,可放映了一段有关“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的影片,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掌握这方面内容,而且能唤起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学习。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使学生无拘无束,敢说敢做,学习热情高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就显得更为兴奋。那些过分严肃、呆板、紧张恐惧的教学气氛,学生就容易出现厌倦、懒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他们上课只是应付教师,被动地学习,效率甚低,严重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态度情感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的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恰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学习。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常放映教学影片或者展示教学图片来进行课堂教学。事实证明,上多媒体课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根据课后调查反馈,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学生自己的话说:“上多媒体课我感觉轻松、愉快,特别敢回答问题,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四、学生积极参与进行互动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讲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可列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教师及时表扬这几位讲述的学生,接着穿插播放有关北京、海南、新疆的图片,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教于乐,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如讲地图图例时,可把各种图例符号制作成幻灯片,把学生按小组分成几个小组,当教师点出写具有一个图例符号的幻灯片片后,让学生进行竞猜,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答对了在他所在的小组加分,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在讲天气预报的气象符号时也可以采用这种竞赛法,这样使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课堂形式是多样的,如上网查看有关地理知识,地理模型制作、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气象观测、地理墙报等。这些课外活动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学校,可在学生中举行了地理图片展(如天文图片展、祖国风光图片展等),并配合学校办理地理手抄报、地理小制作竞赛。他们的兴致很高,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做出的作品质量也比较高。现在学生不喜欢上地理课,很大程度上是引导不当的缘故,只要教师在课前课后,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是会喜欢上地理课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坚定积极学习的信念,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当然,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教学条件,对學生的创造性行为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肯定,引导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在碰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创造性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劳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授之以渔”为他们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