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个性,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的特点规律。教师要借助文本,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深广的影响作用。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人文内涵新课标明确的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明显,课标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讲究想象感悟,营造个性家园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从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通过个体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如此,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而且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发散,想象力在大胆、灵活、深度上有了独创。教学中,我们可利用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学生用想象去填充。所以,阅读活动是一种学生个体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大胆想象,为课文写续篇或补留白,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以创造的广阔空间,这种想象和创造应不求同而求异,不求结果而求过程。
本人在教授《七颗钻石》时,在朗读和疏理内容后,设置了“驰骋想象补留白”这一环节,利用文中有许多可供想象的留白,请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丰富文中的留白。如:“第2节,小姑娘累得在草地上睡着了,她会梦见……”有的学生想象小女孩梦见一个神仙走到她面前,让所有的人都能喝上水,而且让所有的人都能健康地活下去。也有学生想象梦仙子把小姑娘带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给她一罐水,让她好好利用这罐水。还有学生想象小姑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小河,然后流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她拯救了整个地球……无论哪一个想象,都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上,正确把握爱心这一主题,领会小姑娘的心灵美,正是学生的想象唤起了对美的创造,使学生受到爱心的感化和教育,从而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激发情感体验,释放个性活力
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情感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在这精神的历险中借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观照自我,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在两课时的品读感悟后,学生能较深入体会到作品中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然后我出示下水,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学生,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学生到底对父爱有着怎样的独特体验呢?于是以教材《背影》为范例,写自己的父亲,学生笔下的父亲形象个性各异,但个个鲜活,融入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这样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进而内化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将个体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三、提倡多元解读,培养发散思维
章熊先生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现在感觉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读者赋予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不应受到教参及文学大师们的人为规范,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那种将作品主题固化为牢笼的藩篱,并将学生的思维拘捕其中的做法,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对学生思维与个性发展的恶性扼杀。如教参对小说《孔乙己》主题定位为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鲁迅先生自己却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对这个小说主题的解读难道就没有其它版本了吗?如“等级观念”说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接受,就应该肯定。无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服他方,这样,通过多元化的解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正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体现。
四、甄别“独特体验”,把握价值取向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带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不可能都是正确、合理、清晰的。因此,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自己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课文内涵,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与引导。稀里糊涂地一味肯定,盲目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会使学生的个性在飞扬时偏离航向。
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如果一味的肯定,就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教师应结合文章的主题,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总之,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个性,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的特点规律。教师要借助文本,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深广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2004.
[2]余映潮.美文美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人文内涵新课标明确的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明显,课标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讲究想象感悟,营造个性家园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从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通过个体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如此,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而且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发散,想象力在大胆、灵活、深度上有了独创。教学中,我们可利用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学生用想象去填充。所以,阅读活动是一种学生个体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大胆想象,为课文写续篇或补留白,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以创造的广阔空间,这种想象和创造应不求同而求异,不求结果而求过程。
本人在教授《七颗钻石》时,在朗读和疏理内容后,设置了“驰骋想象补留白”这一环节,利用文中有许多可供想象的留白,请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丰富文中的留白。如:“第2节,小姑娘累得在草地上睡着了,她会梦见……”有的学生想象小女孩梦见一个神仙走到她面前,让所有的人都能喝上水,而且让所有的人都能健康地活下去。也有学生想象梦仙子把小姑娘带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给她一罐水,让她好好利用这罐水。还有学生想象小姑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小河,然后流到了地球的每个角落。她拯救了整个地球……无论哪一个想象,都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上,正确把握爱心这一主题,领会小姑娘的心灵美,正是学生的想象唤起了对美的创造,使学生受到爱心的感化和教育,从而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激发情感体验,释放个性活力
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情感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在这精神的历险中借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观照自我,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在两课时的品读感悟后,学生能较深入体会到作品中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然后我出示下水,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学生,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学生到底对父爱有着怎样的独特体验呢?于是以教材《背影》为范例,写自己的父亲,学生笔下的父亲形象个性各异,但个个鲜活,融入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这样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进而内化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将个体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三、提倡多元解读,培养发散思维
章熊先生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现在感觉突破口可能在阅读方面。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读者赋予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不应受到教参及文学大师们的人为规范,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那种将作品主题固化为牢笼的藩篱,并将学生的思维拘捕其中的做法,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对学生思维与个性发展的恶性扼杀。如教参对小说《孔乙己》主题定位为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鲁迅先生自己却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对这个小说主题的解读难道就没有其它版本了吗?如“等级观念”说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接受,就应该肯定。无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服他方,这样,通过多元化的解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正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体现。
四、甄别“独特体验”,把握价值取向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带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不可能都是正确、合理、清晰的。因此,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自己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课文内涵,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与引导。稀里糊涂地一味肯定,盲目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会使学生的个性在飞扬时偏离航向。
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如果一味的肯定,就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教师应结合文章的主题,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总之,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个性,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的特点规律。教师要借助文本,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深广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2004.
[2]余映潮.美文美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