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云晓先生曾经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惩罚和磨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我们与其回避惩罚,不如正面探讨,让教育中的惩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明确,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1.惩罚要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
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立法”,首先对班级现状和“立法”的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其次对班级“立法”的条款、措施、依据和内涵理解得更透彻,再次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制定,因此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会更强。因此,“法”的确立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学生的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遵守“法”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维护“法”的积极性。
2.惩罚时要端正态度
惩罚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因此,在惩罚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强度要适当,切不可实施体罚和心罚。学生所犯的错,只是错,而不是罪,教师对其所进行的惩罚,必须是在取得学生认同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帮助其增强自律能力和责任意识的一种方式。教师要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切不可感情用事。
3.惩罚要有时效性
犯了错误一定要进行惩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惩罚要在学生违规后立即实施,事过境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惩罚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身。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就改是一种美德。
4.实施惩罚时要加强沟通
惩罚是教育中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惩罚不能替代教育,应先教后罚、以罚促教,不可不教而罚、以罚代教。
在惩罚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事实真相,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惩罚;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申诉”,尤其是学生不服气时,更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再决定是否对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有时学生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以及经验和知识不足,往往会好心办错事。对于此类学生,教师更要耐心教导,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主动地接受惩罚,惩罚也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惩罚之后也要及时进行沟通,即做好惩罚的“善后”工作。
5.惩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
“在校教育一整天,不如回家吃顿饭。”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确实反映出学校教育“孤掌难鸣”的尴尬现状。许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或者反省得很到位,但回家后,家长一番反腔,学生立刻又理直气壮起来,学校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因此,班级中的“法”和“罚”,要在取得学生认同的同时,取得家长的认同。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
6.惩罚要形成群体氛围
“法”是学生的“法”,“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形成群体氛围,即良好的班风。对一些于“法”不合、于情可赦的事情,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编辑韩春梅)
1.惩罚要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实施惩罚的前提。对学生实施惩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对”与“错”,以及惩罚的依据。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千万不可随意而为。
为此,班级要制定自己的班规。而班级“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班级“立法”,首先对班级现状和“立法”的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其次对班级“立法”的条款、措施、依据和内涵理解得更透彻,再次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制定,因此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会更强。因此,“法”的确立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学生的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遵守“法”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维护“法”的积极性。
2.惩罚时要端正态度
惩罚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因此,在惩罚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强度要适当,切不可实施体罚和心罚。学生所犯的错,只是错,而不是罪,教师对其所进行的惩罚,必须是在取得学生认同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帮助其增强自律能力和责任意识的一种方式。教师要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切不可感情用事。
3.惩罚要有时效性
犯了错误一定要进行惩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承担错误的勇气和责任心,惩罚要在学生违规后立即实施,事过境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惩罚针对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非学生本身。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就改是一种美德。
4.实施惩罚时要加强沟通
惩罚是教育中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惩罚不能替代教育,应先教后罚、以罚促教,不可不教而罚、以罚代教。
在惩罚学生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事实真相,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惩罚;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申诉”,尤其是学生不服气时,更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再决定是否对其实施惩罚和实施什么样的惩罚。有时学生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以及经验和知识不足,往往会好心办错事。对于此类学生,教师更要耐心教导,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主动地接受惩罚,惩罚也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惩罚之后也要及时进行沟通,即做好惩罚的“善后”工作。
5.惩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
“在校教育一整天,不如回家吃顿饭。”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确实反映出学校教育“孤掌难鸣”的尴尬现状。许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或者反省得很到位,但回家后,家长一番反腔,学生立刻又理直气壮起来,学校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因此,班级中的“法”和“罚”,要在取得学生认同的同时,取得家长的认同。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
6.惩罚要形成群体氛围
“法”是学生的“法”,“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形成群体氛围,即良好的班风。对一些于“法”不合、于情可赦的事情,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编辑韩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