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建筑意境的角度对沈阳中街恒隆广场的建筑形态进行分析。
关键词:沈阳中街 恒隆广场 建筑意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空间意境
1.1建筑空间意境
“意境” 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 它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 描写表现 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运用建筑语汇在建筑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就称之为建筑意境。这种精神境界应具有理性美的内涵,给观赏者以美的刺激和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无论建筑空间本身还是建筑环境,亦或是城镇布局,无不体现着人类的情感,空间创造也是将人的意愿反应于空间的意象之中。
1.2建筑空间意境的内涵
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与西方由古希腊开始的写实美学原则不同, 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原则下的艺术创造,对于物象的表达不拘泥于实物,而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和想象。这就是所谓的“意”。而“境”也不仅限于西方传统艺术所恪守的现实境界,而是包含创作者由心灵再创造的,同时使审美主体的身心超然于物,进入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运用到建筑空间领域,强调的是精神感知和心理需求,在人与建筑空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各种精神因素。
2.沈阳中街恒隆广场的意境营造
2.1项目概况
沈阳恒隆广场位于繁华的沈阳中街商业区,由香港恒隆集团投资修建。这里毗邻世界遗产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受到沈阳故宫的启发,建筑的挑檐和屋顶优雅的曲线,屋檐微微上翘的态势,远处看去屋顶间错落有致的起伏和交叠,都令人感到东方传统建筑独特的韵律和美感,同时也联想到了仿佛如同群鸟飞翔时划过空中的弧线,契合了自然的动态、动势。这体现了一种自然地理的意境营造,与周围环境产生了协调统一的关系。
2.2建筑构思的意境营造
恒隆广场的整体设计采用的是错落式的方盒进行空间穿插,主体是坐落在一个稳定的方形基础之上的,各部分空间如同一支花朵上的花瓣一般有序地“生长”出来,屋顶部分则根绝周围的沈阳故宫,形成了如古建筑般富有韵律的起伏和交叠,同时延续了大气而优美的屋檐曲线,与其旁边的沈阳故宫相呼应,形成了传统意味的律动感,这就形成了现代建筑体现出古建筑的意境。
建筑内部有一个大面积的方形中庭空间以及两个小面积的长条形中庭空间,三个中庭之间相互独立但又通过走廊连接。大面积的中庭使室内空间能够接受充足的天然光照射,实现内外交融自然采光,天棚的格栅式设计对阳光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防止眩光的产生。这样的设计也更能体现目前的节能环保意识。
2.3细部设计的意境
体验者的主观感受和建筑的细节特征息息相关,细节最容易融入某种生活观念和地域人文,也能够更加具体和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情感,继而和材质表现出来的某种特质共同作用,形成空间的整体气氛,加强场所特征。
①建筑立面
建筑的立面的设计是大面积的玻璃幕,并附有金属的格栅,其灵感同样来源于传统建筑丰富的窗格图案。这也能够体现于古建筑相呼应,细部上体现古建筑意境。无论从哪个角度,建筑夜间视觉效果的主导则是内透光线,这样夜间的光照效果也直接影响顾客的购物体验,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座建筑的夜间表情。
②光影
光和影对烘托空间气氛、表达空间意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光影可以使空间中物象与物象之间联系、重叠,甚至还可以由此产生新的幻境,使空间独特的韵味更加突出。
恒隆广场由于天棚是格栅式设计对阳光气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还能防止眩光的产生,同时又产生了光影的效果,如同描绘的画面一样,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又如朦胧的月光下更能烘托出静谧、浪漫的气氛。光影对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与其他元素共同作用,相互映衬,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和无穷的变换。
3.空间情景的营造
3.1空间内容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体现建筑意境的最好的感受场所。空间是一种超越了可描述概念的意境,空间感觉是一种精神的构筑,是对外部世界的投影。
3.2公共空间
恒隆广场的公共空间位于商场的1~2层。1层主要功能是休闲娱乐活动和为商场提供促销,公共空间四周为购物区,将公共空间设置在首层的中央是想增加空间的整体性,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空间网络过于复杂而给人迷宫一样的感觉。
4.結语
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意境被看做是最高求,而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当今世界建筑多元文化的影响,意境成为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意境也是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空间创作手法联系的纽带。
空间意境是将人类的体验具体化、形象化、突出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与人类情感相关的表现形式。建筑空间物质形态的完成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人在其中的感受、生活、使用才是最终目的,所以空间中的人是中心和焦点。所以空间意境的创作要针对特定地域、特定人群,使用具有一定独创性的设计手法,这是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多需要深入探索的。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M].刘先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李蓉蓉.建筑意境的感知与创造[R].金田,2013
关键词:沈阳中街 恒隆广场 建筑意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空间意境
1.1建筑空间意境
“意境” 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 它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 描写表现 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时运用建筑语汇在建筑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就称之为建筑意境。这种精神境界应具有理性美的内涵,给观赏者以美的刺激和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无论建筑空间本身还是建筑环境,亦或是城镇布局,无不体现着人类的情感,空间创造也是将人的意愿反应于空间的意象之中。
1.2建筑空间意境的内涵
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与西方由古希腊开始的写实美学原则不同, 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原则下的艺术创造,对于物象的表达不拘泥于实物,而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和想象。这就是所谓的“意”。而“境”也不仅限于西方传统艺术所恪守的现实境界,而是包含创作者由心灵再创造的,同时使审美主体的身心超然于物,进入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运用到建筑空间领域,强调的是精神感知和心理需求,在人与建筑空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各种精神因素。
2.沈阳中街恒隆广场的意境营造
2.1项目概况
沈阳恒隆广场位于繁华的沈阳中街商业区,由香港恒隆集团投资修建。这里毗邻世界遗产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受到沈阳故宫的启发,建筑的挑檐和屋顶优雅的曲线,屋檐微微上翘的态势,远处看去屋顶间错落有致的起伏和交叠,都令人感到东方传统建筑独特的韵律和美感,同时也联想到了仿佛如同群鸟飞翔时划过空中的弧线,契合了自然的动态、动势。这体现了一种自然地理的意境营造,与周围环境产生了协调统一的关系。
2.2建筑构思的意境营造
恒隆广场的整体设计采用的是错落式的方盒进行空间穿插,主体是坐落在一个稳定的方形基础之上的,各部分空间如同一支花朵上的花瓣一般有序地“生长”出来,屋顶部分则根绝周围的沈阳故宫,形成了如古建筑般富有韵律的起伏和交叠,同时延续了大气而优美的屋檐曲线,与其旁边的沈阳故宫相呼应,形成了传统意味的律动感,这就形成了现代建筑体现出古建筑的意境。
建筑内部有一个大面积的方形中庭空间以及两个小面积的长条形中庭空间,三个中庭之间相互独立但又通过走廊连接。大面积的中庭使室内空间能够接受充足的天然光照射,实现内外交融自然采光,天棚的格栅式设计对阳光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防止眩光的产生。这样的设计也更能体现目前的节能环保意识。
2.3细部设计的意境
体验者的主观感受和建筑的细节特征息息相关,细节最容易融入某种生活观念和地域人文,也能够更加具体和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情感,继而和材质表现出来的某种特质共同作用,形成空间的整体气氛,加强场所特征。
①建筑立面
建筑的立面的设计是大面积的玻璃幕,并附有金属的格栅,其灵感同样来源于传统建筑丰富的窗格图案。这也能够体现于古建筑相呼应,细部上体现古建筑意境。无论从哪个角度,建筑夜间视觉效果的主导则是内透光线,这样夜间的光照效果也直接影响顾客的购物体验,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座建筑的夜间表情。
②光影
光和影对烘托空间气氛、表达空间意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光影可以使空间中物象与物象之间联系、重叠,甚至还可以由此产生新的幻境,使空间独特的韵味更加突出。
恒隆广场由于天棚是格栅式设计对阳光气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还能防止眩光的产生,同时又产生了光影的效果,如同描绘的画面一样,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又如朦胧的月光下更能烘托出静谧、浪漫的气氛。光影对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与其他元素共同作用,相互映衬,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和无穷的变换。
3.空间情景的营造
3.1空间内容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体现建筑意境的最好的感受场所。空间是一种超越了可描述概念的意境,空间感觉是一种精神的构筑,是对外部世界的投影。
3.2公共空间
恒隆广场的公共空间位于商场的1~2层。1层主要功能是休闲娱乐活动和为商场提供促销,公共空间四周为购物区,将公共空间设置在首层的中央是想增加空间的整体性,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空间网络过于复杂而给人迷宫一样的感觉。
4.結语
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意境被看做是最高求,而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当今世界建筑多元文化的影响,意境成为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意境也是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空间创作手法联系的纽带。
空间意境是将人类的体验具体化、形象化、突出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与人类情感相关的表现形式。建筑空间物质形态的完成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人在其中的感受、生活、使用才是最终目的,所以空间中的人是中心和焦点。所以空间意境的创作要针对特定地域、特定人群,使用具有一定独创性的设计手法,这是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多需要深入探索的。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M].刘先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李蓉蓉.建筑意境的感知与创造[R].金田,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