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不平衡的统计测度及消费潜力分析

来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标:从消费结构的视角分别探究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并对消费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对2001~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以八大经济区为空间划分方式,以八大类消费支出作为分类消费项目,对消费不平衡进行空间和分类消费项目分解,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探究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和潜在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研究发现:以2013年为分界点,我国消费不平衡经历了从农村大于城镇向城镇大于农村的转变.区域间消费不平衡是总体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表现更为显著.食品支出是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平衡的首要因素,2013年之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居住支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的不平衡变化、区域内和区域间不平衡变化中集中效应占主导作用.近年来大部分省份的人均消费支出缺口变动幅度相对变小,城镇居民潜在消费偏离实际消费的程度要小于农村居民.研究创新: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分别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空间和结构分解分析差异来源,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分析消费潜力.研究价值:有利于明确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为缩小区域消费差距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其他文献
研究目标:测算与分析我国各区域参与境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增加值利得与嵌入特征,透析我国区域和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区域嵌入国际的投入产出表的双重价值链统一测算框架,直观测算了各区域参与双重价值链分工带来的增加值.研究发现:随着不同分工路径中全球价值链分工比例的增大,区域视角下的"东向聚集"特征越发明显.部门视角下,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越加复杂化的价值链分工增加值贡献越大.东部沿海地区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参与双重分工带来的增加值大于初级产品部门,而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相反.金融危机前后,制造业
研究目标:从微观企业视角考察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的影响成效.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季度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试验区的整体企业发展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了污染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绿色企业的创新发展,且存在约束效应大于激励效应的现象,说明企业仍未形成超过遵循制度成本的“补偿性收益”.机制分析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提升了污染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治污成本,挤出了其研发支出,从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而对于绿色企业,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则明显增加了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演化特征,检验两业融合的绩效,并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方法:运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分析2004~2018年两业融合水平及其演化特征,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两业融合的绩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初期即实现了由初步融合向基本融合的阶段跃进,但深化进程缓慢,目前还未实现良好融合.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两业融合水平领先,中部与东北次之,西部最低;劳动、资本、技术三类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与物流业
研究目标:测度2009~2018年创新要素配置及各子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并探索全国八大经济区各省份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首先基于熵权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测度系统综合指数,其次构建耦合度模型测度创新要素配置及各子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最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考察其区域差异及来源和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仍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创新要素配置系统发展持续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