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化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多年,。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学习兴趣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
化学作为初三年级开设的新学科,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入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我没有急于讲新课,而是先做了几个实验,如水变牛奶、水变汽水、魔棒点灯等,让学生感到化学世界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乐学。为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演示既密切结合学习内容的实验,同时还要创设激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兴趣逐渐变浓,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想学。
二、有效“激励”
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只有通过不断提问、不断鼓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好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三、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教育。如:双氧水制氧气的探究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通过在双氧水中加二氧化锰、5%的双氧水和15%的双氧水,不加热和加热双氧水的对比分别说明催化剂、浓度、温度等条件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设计充分体现出了探究性,但实验内容多,学生必须通过合理的安排才能把实验有条不紊地完成。许多操作中的问题是教师在事前很难估计到的,即使将估计到的情况跟学生强调之后,很多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早把老师的叮咛抛诸脑后,操作起来不免手忙脚乱,到处出错,这对得出准确结论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安排两个学生先到讲台上来演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找出他们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当然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也是其他学生容易犯的),下面的学生各抒己见纷纷指出他们的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多让几名同学上台演示。学生在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别人错误的同时就能提醒自己操作时千万不能也犯同样的错误,效果比教师口头强调要好得多。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这就是激励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激励自己成长。而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同学之间的互勉互励作用,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同伴间的激励,更能使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后进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尖子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就容易实现。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流程中,自学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全体学生充分自学,这样后进生也能跟得上,学得明白;尖子生可以学得更加深入,为小组讲解做好准备;在交流环节,通过对子组互讲,小组精讲,可实现第一次合作提高;在展示环节,通过尖子生讲解,教师点拨,可实现第二次合作提高;在检测环节,子组互查,小组长复查,教师巡查,轻松解决了面向全体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的“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初中化学中关于“空气”“水”这二节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查资料或从身边收集关于空气污染、水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信息,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在学生交流讨论或汇报时,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
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是现代课堂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如化学中的课题研究、课后的小实验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学生会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样,学生就乐意去实践,乐意去合作,强烈的参与意识、浓厚的合作氛围就形成了。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解释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教师要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一些实验可以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例如:在探究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实验时,教材上只让学生探究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这一性质的普遍性,我增设了探究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对传统的这一实验做一点改进:将一根铜丝擦光亮后,一端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使这段变黑,然后趁热放进稀硫酸中,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螺旋上的黑色消失铜丝又变得光亮了,溶液也由无色变成蓝色。
这一实验具有节约、省时、对比鲜明的特点,既加深了学生对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记忆,又巩固了铜的化学性质,增强了实验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学习兴趣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
化学作为初三年级开设的新学科,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说它困难,是因为它又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一门学科。要想让学生尽快入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我没有急于讲新课,而是先做了几个实验,如水变牛奶、水变汽水、魔棒点灯等,让学生感到化学世界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乐学。为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演示既密切结合学习内容的实验,同时还要创设激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兴趣逐渐变浓,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想学。
二、有效“激励”
课堂激励评价,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希望下次能回答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只有通过不断提问、不断鼓励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好知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三、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教育。如:双氧水制氧气的探究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通过在双氧水中加二氧化锰、5%的双氧水和15%的双氧水,不加热和加热双氧水的对比分别说明催化剂、浓度、温度等条件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设计充分体现出了探究性,但实验内容多,学生必须通过合理的安排才能把实验有条不紊地完成。许多操作中的问题是教师在事前很难估计到的,即使将估计到的情况跟学生强调之后,很多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早把老师的叮咛抛诸脑后,操作起来不免手忙脚乱,到处出错,这对得出准确结论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安排两个学生先到讲台上来演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找出他们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当然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也是其他学生容易犯的),下面的学生各抒己见纷纷指出他们的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多让几名同学上台演示。学生在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别人错误的同时就能提醒自己操作时千万不能也犯同样的错误,效果比教师口头强调要好得多。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这就是激励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激励自己成长。而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同学之间的互勉互励作用,事实证明,来自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同伴间的激励,更能使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产生强大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后进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尖子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就容易实现。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流程中,自学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全体学生充分自学,这样后进生也能跟得上,学得明白;尖子生可以学得更加深入,为小组讲解做好准备;在交流环节,通过对子组互讲,小组精讲,可实现第一次合作提高;在展示环节,通过尖子生讲解,教师点拨,可实现第二次合作提高;在检测环节,子组互查,小组长复查,教师巡查,轻松解决了面向全体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的“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初中化学中关于“空气”“水”这二节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查资料或从身边收集关于空气污染、水污染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信息,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在学生交流讨论或汇报时,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
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是现代课堂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如化学中的课题研究、课后的小实验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学生会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样,学生就乐意去实践,乐意去合作,强烈的参与意识、浓厚的合作氛围就形成了。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解释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教师要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一些实验可以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例如:在探究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实验时,教材上只让学生探究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这一性质的普遍性,我增设了探究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对传统的这一实验做一点改进:将一根铜丝擦光亮后,一端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使这段变黑,然后趁热放进稀硫酸中,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螺旋上的黑色消失铜丝又变得光亮了,溶液也由无色变成蓝色。
这一实验具有节约、省时、对比鲜明的特点,既加深了学生对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记忆,又巩固了铜的化学性质,增强了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