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宏观经济调控进入了敏感而艰难的阶段,问题出在哪里——是CPI吗?是投资增长过快吗?是出口增长过快吗?本文的观点认为,原因在于资金在中国的收益相当高,同时还可以享受人民币升值。 “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对“从紧”一词的使用是政府数年来第一次这样提及。对这一变化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它将对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应当说,当前的货币政策正面临比较困难的境地:顺差大幅增加及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宏观经济调控进入了敏感而艰难的阶段,问题出在哪里——是CPI吗?是投资增长过快吗?是出口增长过快吗?本文的观点认为,原因在于资金在中国的收益相当高,同时还可以享受人民币升值。
“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对“从紧”一词的使用是政府数年来第一次这样提及。对这一变化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它将对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应当说,当前的货币政策正面临比较困难的境地:顺差大幅增加及其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难以制约;连续加息后居民消费价格依然上扬;人民币升值加速却没能阻止出口……诸般货币政策工具动用后,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步调控的关键是要找准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
这个主要问题在哪?是CPI吗?我们认为不是。中国具备向全世界供应商品的能力,不可能出现全面的供不应求。另外,粮食及能源价格也都没有大幅上涨的理由,物价是可控的。
是投资增长过快吗?也不是。因为投资过快是以企业盈利快速增长相适应的,这样的增长怎么控制也控制不住。
是出口增长过快吗?不全是。因为出口只是顺差的一部分,实际上,今年以来,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增长速度并不比贸易顺差慢。原因在于资金在中国的收益相当高,同时还可以享受人民币升值。
具体来说,虽然中国与美国的基准利率仍有2%以上的利差,但实际上,这两个利率不是同一种利率,并不可比。我们可以看一下可比的利率:拿商业银行的30年期住房按揭利率来说,美国的平均水平是年息6.4%左右,而中国已经是7.2%了。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每年升值的4%-5%,资金在中国的收益水平要比美国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再上调利率的风险也很大,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更多热钱的流入。
同时,利率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外的核心CPI影响较大,而当食品价格成为CPI的主导因素时,利率上调的作用就相对较小了。
由此看,央行在短期内继续运用利率手段会比较谨慎。可能性较大的选择是,在对今年上半年连续两次加息的效果认识得比较清楚的时候,再动利率。而这时,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等手段,由于目的单一、副作用小,将很可能快速运用。
货币政策从紧还可以运用的一个手段是实现人民币快速升值,这同样对宏观经济具有较强的紧缩效应。不过,由于升值过快会对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打击过大,而且升值也会导致热钱流入,因此我们预计,人民币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升值会继续加速,但全年的升值幅度仍然很难超过5%。
其他文献
[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顺差增势,使全球物流业遇到的麻烦,来自中国成百上千的集装箱,对全球各地铁路、公路、航运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稳处理增长问题成为全球物流面临的一个挑战。] 全球基础设施不堪重负 近日,荷兰的码头运营商不得不做出决定,由于自己的港口已经太挤,因此无法接收向亚洲再出口的空集装箱。美国西海岸的火车运营商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艰难的决定,判定他们可以为客户运送哪些集装
洞庭湖区“鱼米之乡”的头衔也许人人都知道,而洞庭湖区另一顶闪着熠熠光彩的“华冠”——全国最大的珍珠生产基地则并非人人所知。5月22日,湖南省珍珠协会正式挂牌成立。湖南省珍珠协会会长黄冬生介绍,近年来,湖南省珍珠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凸显。珍珠养殖分散、规模小,龙头企业和交易市场缺乏,由于没有协会引导,导致湖南珍珠以卖两龄蚌、三龄蚌为主,高端利润流失,严重制约着珍珠产业进一步发展。 “吊蚌第一省
府际合作是各级政府间为了制定、执行政策或提供服务而形成的关系。协调的府际合作关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政府间协同决策,提升政策效力。但在政府管理实践中,由于政策制
随着近些年我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大幅优化和改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和政策不足尚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结合国际经验和
2019年10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面向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实现超智能社会以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中期报告》。报告指出,随着数字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迎来了走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科普人才是当前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科普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力点。科普人才作为从事科普工作并具有专业知识
当三级甲等医院向大病统筹敞开大门的时侯,我国就医形势形成一种倒“金字塔”状态,出现了“全国人民奔协和”的现象。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小医院门可罗雀,亟待“输血”。对此专家强烈呼吁—— 一边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边是到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寥寥无几。一项本来造福群众的好政策为什么没有让多数人受益?这其中的原因值得问究。为此,记者采访了卫生部社区卫生处分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