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甘肃省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比较鲜明的变化,由过去以家庭经营性收入占绝对比重,向以家庭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及财产性收入多元化构成格局转变。然而甘肃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较慢,已成为抑制甘肃省农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收入结构方面对甘肃省农民增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提出实质性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农村居民 收入结构变化 实证分析 对策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也别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1990-2009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总体上看是呈W“型”增长的,增长趋势可以分为两部分。具体表现为:一、1990-1998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经过缓慢的增长后开始迅速增长;从1990年的430.99元增长到1998年的1393.05元,增长了近3倍;二、1998-2009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经过缓慢的平稳后开始快速增长,1998-200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保持原状,增长缓慢,2004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到2009年达到2980.1。20年间甘肃省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430.99元到2009年的2980.1元,增长了近7倍。
一、 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村居民工资纯收入所占的比例逐年在增加,这与乡镇企业、私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更多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息息相关,因为人们收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有以下原因:随着甘肃农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农业科技向现代化、机械化和科学化发展,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极速下降,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远走他乡,从事其他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接受教育意识越来越强,好多农村的孩子刻苦学习,“跳出农门”,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毕业回到农村务农,但是他们和别的农民不一样,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敢于接受新科技、新事物,办起了养鸡场、养兔场等。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有一部分城镇退休后,特别留念自己家乡,再者农村的空气特别新鲜,就迁入乡村社区,从而使农村的职业结构发生变化。近几年来,“要想富,先修路”,甘肃省提倡村村通公路,路修好了,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甘肃省地处西部,经济条件落后,农村经济“以粮为纲”,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历史,将土地承包给家庭,促进农民干活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家庭收入也迅速增多,成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8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的竹笋,异军突起,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遇,这些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农村“以粮为主”的产业结构,随之而来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慢慢就诞生了,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随着近几年农业部门市场萧条,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是种植农作物的成本却在上升,从而家庭收入有下降的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再者非农产业的经济效益比较高,收益甚好,这种状况必然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产业收入,使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
(三)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甘肃省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和租金等。利息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存款的增长。其次,政策扶持的力度仍然不足,农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很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三农”问题收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府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进行农民进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甘肃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给农户一定的优惠政策,使我省农村居民收入稳步上升,但由于甘肃经济落后,政府部门扶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有些优惠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相对较小,增长缓慢。农民家庭财产性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关的信息渠道,财产性资源基本处于自用或半闲置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效力。其中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由于相关信息和政策的支持,使得它的财产性收入高于其余各市,达到5.6%;其余13个城市均在2.5%左右甚至更低,金昌市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 针对甘肃省农民收入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农户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收入,该收入已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支柱。要想农民工资性收入改变,首先要转移劳动力的重新就业,我们只有通过完善劳动法,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应对劳动转移带来的农村社会问题,逐步淘汰或户籍改革系统等措施,积极保护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法律法规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法治社会,必须首先考虑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在农村地区,只有通过解决农村社会养老,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那么和谐社会是农户的春天会提前到来。
(二)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水平
提高甘肃省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培训,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流动,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农民创业就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采取多种方式,提供个性化,专业的指导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素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要针对新阶段农业结构性过剩的新特点,积极推进结构升级,靠发展富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增收。要把那些参与农户多、市场需求量大、能够形成专业规模、总体效益好的畜禽品种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形成特色,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收。
(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条件允许的限度内,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又增收;同时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农业经济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保证农产品的供给量能够满足国家需求和各项资源合理的回报率,要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尽可能的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实现垦区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为城市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理财观念改变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收入增长开拓更多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冷淑莲,江野军,冷崇总.改革以来农民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05(9):11-14
[2]赵满华.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分析[J].经济问题,2009(5):96-98
[3]叶彩霞,李晓庆,胡志丽.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5):44-45
【作者简介】
柴兆春(1987-),男,(汉族),甘肃民勤人,民勤红沙岗工业集聚区管委会,主要从事园区经济运行管理工作。
【关键词】:农村居民 收入结构变化 实证分析 对策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也别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1990-2009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总体上看是呈W“型”增长的,增长趋势可以分为两部分。具体表现为:一、1990-1998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经过缓慢的增长后开始迅速增长;从1990年的430.99元增长到1998年的1393.05元,增长了近3倍;二、1998-2009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经过缓慢的平稳后开始快速增长,1998-200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保持原状,增长缓慢,2004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到2009年达到2980.1。20年间甘肃省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430.99元到2009年的2980.1元,增长了近7倍。
一、 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村居民工资纯收入所占的比例逐年在增加,这与乡镇企业、私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更多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息息相关,因为人们收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有以下原因:随着甘肃农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农业科技向现代化、机械化和科学化发展,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极速下降,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远走他乡,从事其他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接受教育意识越来越强,好多农村的孩子刻苦学习,“跳出农门”,有极少数的大学生毕业回到农村务农,但是他们和别的农民不一样,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敢于接受新科技、新事物,办起了养鸡场、养兔场等。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有一部分城镇退休后,特别留念自己家乡,再者农村的空气特别新鲜,就迁入乡村社区,从而使农村的职业结构发生变化。近几年来,“要想富,先修路”,甘肃省提倡村村通公路,路修好了,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甘肃省地处西部,经济条件落后,农村经济“以粮为纲”,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历史,将土地承包给家庭,促进农民干活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家庭收入也迅速增多,成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8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的竹笋,异军突起,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机遇,这些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农村“以粮为主”的产业结构,随之而来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慢慢就诞生了,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随着近几年农业部门市场萧条,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是种植农作物的成本却在上升,从而家庭收入有下降的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再者非农产业的经济效益比较高,收益甚好,这种状况必然增加农村居民的非农产业收入,使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
(三)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甘肃省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和租金等。利息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存款的增长。其次,政策扶持的力度仍然不足,农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很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三农”问题收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府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户进行农民进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甘肃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给农户一定的优惠政策,使我省农村居民收入稳步上升,但由于甘肃经济落后,政府部门扶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有些优惠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相对较小,增长缓慢。农民家庭财产性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关的信息渠道,财产性资源基本处于自用或半闲置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它的经济效力。其中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由于相关信息和政策的支持,使得它的财产性收入高于其余各市,达到5.6%;其余13个城市均在2.5%左右甚至更低,金昌市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 针对甘肃省农民收入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农户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收入,该收入已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支柱。要想农民工资性收入改变,首先要转移劳动力的重新就业,我们只有通过完善劳动法,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应对劳动转移带来的农村社会问题,逐步淘汰或户籍改革系统等措施,积极保护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法律法规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法治社会,必须首先考虑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在农村地区,只有通过解决农村社会养老,医疗,教育等后顾之忧,那么和谐社会是农户的春天会提前到来。
(二)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水平
提高甘肃省农民的自身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培训,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流动,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农民创业就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采取多种方式,提供个性化,专业的指导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素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要针对新阶段农业结构性过剩的新特点,积极推进结构升级,靠发展富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增收。要把那些参与农户多、市场需求量大、能够形成专业规模、总体效益好的畜禽品种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形成特色,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收。
(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条件允许的限度内,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又增收;同时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农业经济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保证农产品的供给量能够满足国家需求和各项资源合理的回报率,要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尽可能的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实现垦区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为城市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理财观念改变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收入增长开拓更多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冷淑莲,江野军,冷崇总.改革以来农民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05(9):11-14
[2]赵满华.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分析[J].经济问题,2009(5):96-98
[3]叶彩霞,李晓庆,胡志丽.我国农民收入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5):44-45
【作者简介】
柴兆春(1987-),男,(汉族),甘肃民勤人,民勤红沙岗工业集聚区管委会,主要从事园区经济运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