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近年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为课程改革突破口,努力构建“智慧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管理,健全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落实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智慧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教科室具体负责推进智慧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明确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职责,积极投入教研和培训所要需的经费,才能确保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硬件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必要物质基础。学校筹措资金为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前提。撤销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件事都有学生做。
二、理念引领,转变行为
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成了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教学提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利,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要有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反思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课堂还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学习型课堂。
三、深化教研,促进发展
深化教研是课堂转变的关键。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掌握智慧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操作是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一是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提纲的设计和小组展示活动的设计。以同学科同年级资源共享的方式,做好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二是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对学生的预习、讨论交流、合作展示等进行方法指导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坚持每学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年级组长上示范课,全体教师上一节“智慧高效课堂”达标汇报课,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典型引路,探索模式
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想方设法给骨干老师“压担子”,研讨课、推门听课、家长开放课……一次次磨课,一次次研讨,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提升。让学校教科室的成员和学校各科组的骨干教师先后分别接受教科院、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同仁、全校家长的听课,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校还可以举办旨在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这既是舞台,也是鞭策,年轻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学以致用,教学能力将得到锻炼。随着“智慧高效课堂”不断深化,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非传统名师”将迅速成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尊重首创精神,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一次次研讨课后,可以在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树立教学改革的典型,成立骨干研究小组,推广先进经验,让他们以点带面,带动全员参与。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数学等文字课(含科学、思想品德、英语等课程)教师编写《智慧导学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借鉴。
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我校总结出的新课程下“六环互动导学”课堂基本流程也趋于成熟:“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智慧达标创练学——智慧成长互相学。”
五、评价激励,促进成长
加强智慧高效课堂的督导评估和管理,建立评价奖励机制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应进行教学教研评价。制定“智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为:①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持续状态、生成状态;②知识的形态:基础性、迁移性、过程性、策略性、实践性;③教师的导学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目标、学习目标逐项落实情况。
(2)应进行教师和教研组评价。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细则”“校本教研教师个人评价量化表”“管理人员评价量化表”“教研组评价量化表”“年级组评价量化表”。
(3)还应进行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客观、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素质报告册”,制定“智慧学习成长评价”:实行评语、等级、星级的发展性评价。
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倾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从教育科研的管理到经费安排到人员配备都应全方位支持,切实带领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为深化课程改革推波助澜。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近年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为课程改革突破口,努力构建“智慧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管理,健全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落实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智慧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教科室具体负责推进智慧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明确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职责,积极投入教研和培训所要需的经费,才能确保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硬件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必要物质基础。学校筹措资金为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前提。撤销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件事都有学生做。
二、理念引领,转变行为
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成了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教学提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利,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要有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反思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课堂还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学习型课堂。
三、深化教研,促进发展
深化教研是课堂转变的关键。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掌握智慧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操作是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一是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提纲的设计和小组展示活动的设计。以同学科同年级资源共享的方式,做好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二是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对学生的预习、讨论交流、合作展示等进行方法指导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坚持每学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年级组长上示范课,全体教师上一节“智慧高效课堂”达标汇报课,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典型引路,探索模式
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想方设法给骨干老师“压担子”,研讨课、推门听课、家长开放课……一次次磨课,一次次研讨,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提升。让学校教科室的成员和学校各科组的骨干教师先后分别接受教科院、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同仁、全校家长的听课,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校还可以举办旨在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这既是舞台,也是鞭策,年轻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学以致用,教学能力将得到锻炼。随着“智慧高效课堂”不断深化,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非传统名师”将迅速成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尊重首创精神,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一次次研讨课后,可以在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树立教学改革的典型,成立骨干研究小组,推广先进经验,让他们以点带面,带动全员参与。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数学等文字课(含科学、思想品德、英语等课程)教师编写《智慧导学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借鉴。
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我校总结出的新课程下“六环互动导学”课堂基本流程也趋于成熟:“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智慧达标创练学——智慧成长互相学。”
五、评价激励,促进成长
加强智慧高效课堂的督导评估和管理,建立评价奖励机制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应进行教学教研评价。制定“智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为:①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持续状态、生成状态;②知识的形态:基础性、迁移性、过程性、策略性、实践性;③教师的导学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目标、学习目标逐项落实情况。
(2)应进行教师和教研组评价。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细则”“校本教研教师个人评价量化表”“管理人员评价量化表”“教研组评价量化表”“年级组评价量化表”。
(3)还应进行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客观、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素质报告册”,制定“智慧学习成长评价”:实行评语、等级、星级的发展性评价。
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倾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从教育科研的管理到经费安排到人员配备都应全方位支持,切实带领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为深化课程改革推波助澜。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