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吐真言的N种类型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y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假期间同学聚会。三家人九口子,只有男人们在喝白酒。眼看两瓶白酒下肚了,已然酒酣耳热,主人仍然十分盛情,坚持再开一瓶。老婆孩子们都劝不要再开了,说喝好就行了,喝醉了不好,主人却仍在坚持。这时俺老婆说实话了:“别再喝了。再喝纯生就要说英语了。”老婆说完,孩子也跟着附议。听罢老婆的话,大家都乐了。
  因为工作关系,平时应酬喝酒的机会比较多。我有一个毛病,就是酒喝高了之后,爱说英语。平时工作中说英语,总是结结巴巴的,听清醒的朋友们告诉我,我喝醉了的时候,说英语老流利了,发音可标准地道了。我一直不清楚为什么这样,也许是酒醉后没有什么顾虑了,说出了我的真实水平吧!
  


  酒后外语溜,这或许是酒后“真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这不是我的专利,我也是被别人传染的。同学们大多是硕士博士毕业,不少学过至少两门外语。聚会的时候喝高了,嘴舌不适合说汉语了,就开始外语大比拼,英语、日语、法语,只要学过的外语一齐上,看谁懂的外语多。现场不过瘾,还打电话给在外地的同学。开始两句人话告知他们正在同学聚会,但很快就洋话连篇了。一次,一位同学从重庆打来电话,开口就是英语,告诉我他刚从西藏挂职回去,有几位同学在聚会,我也就听明白了这几句话,后来他说的什么,我愣是没搞懂,他使用了好几种语言,有英语、日语,还有藏语!我知道他们喝得差不多了,支吾了几句,就挂掉了电话。但同学不依,重新打了过来,我只好撒谎说我在地铁里,信号不好,回头再叙。
  醉酒向老婆忏悔。这也是我亲自演绎的。前年国庆长假,在京工作的大学同学四家人一起到怀柔玩。晚上围坐在一张长条形木板矮桌边用餐。香喷喷的农家饭菜让大家胃口大开。男人们拿出了自己带去的茅台酒,用农民给的粗黑土碗盛着喝,感受着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快意。不一会儿,两瓶茅台就进了四个男人的肚里。也许是酒精的作用,我突然在众人面前,给坐在我身边的老婆说道:“老婆,这些年很多地方我做得不够到位,甚或不恰当,也犯过一些错误,让你受了不少委屈。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当着同学们的面,给你表示一个歉意!”说完端起酒碗要给老婆敬酒。同学们听我这么一说,先是愣了一下,但很快他们就开始起哄了,要我老婆接受我的忏悔。我老婆是一个很善良贤淑的重庆妹子,看着我那么诚心诚意,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接过酒碗就喝了一口。“还有谁要忏悔的啊!今天是一个好机会哦!”女人们也都兴奋了,相互起哄、挤对,随后,男人们都纷纷开始向自己的老婆敬酒、忏悔开了,把平时没有机会说的私房话都拿到桌面上来了。尤其是后来一个哥们儿语出惊人,竟道出了他和某女同学曾经的暧昧关系,让在座的不少人捏了一把汗。
  说实在的,喝酒后说英语甚或给自己的老婆大人忏悔,应该还是比较文明的,至少属于“有文化”或者仅存于夫妻内部的问题。我不经常喝醉,常常在半醉半醒的时候,看到了不少喝醉了的朋友形形色色的“真情表白”。除了那些疯言疯语,说大话、狂吹牛甚或背诵古诗的,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醉话。
  借酒说事。单位有一副职,平时装孙子无所不用其极。但此兄酒量不行,不喝正好,一喝就醉。几杯冷酒下肚,面红耳赤,伪装全无,忘记了自己是副职,俨然老大隆重登场,天王老子都不在话下,指责这个,批评那个,说尽平时的块垒。常常把上司弄得很尴尬,下级被莫名指责得不知所措。偶有下属被骂得狗血淋头,忍不住拳脚相向,酒席大乱。此兄倒也不失绅士风度,次日酒醒,回头又去给参加聚会的人一一赔礼道歉。你再受伤人家毕竟是酒话,刚开始你可能接受不了,经常如此,也就习以为常,但此兄常能借此有所收获。
  醉酒给领导赔罪。某副处长一日陪领导们喝酒,也不知给领导们敬了多少次酒,也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只见他最后又一次来到老大面前敬酒时,突然伏在老大的耳边说:“上次我向上级反映那件事情,后来我自己也觉得不合适,您别在意哈!给您添麻烦了,我再敬您一杯,给您赔罪了!您随意,我干了!”说完自己一饮而尽。他自己觉得说的是悄悄话,但在座的几乎都听见了。没过几天领导即召开中层干部会议,这位副处长被免去副处长职务,“轮岗”到另外科室去做“专家”。原来,领导一直在查是谁反映了那件事,谁知此兄以为真能杯酒释前嫌,结果自投罗网。
  醉酒痛哭。平时,男人们在人前都很坚强,但有人却在酒醉的时候痛哭流涕。男人哭吧不是罪,哭一哭也许是一种减压,但最好要讲究一下时间地点。某君有一个习惯,酒喝高了,他以哭解酒。常常在酒过三巡之后,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述说生活工作的艰辛,哭诉同事朋友不忠,哭诉领导给他穿小鞋,甚至哭诉怀疑老婆有外遇。他一开哭,常常还传染,同席酒友也有陪哭的,惺惺相惜,互道衷肠,令一旁清醒的人忍俊不禁。
  对男人来说,酒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但喝多了就容易现原形吐真言。喝得恰到好处就好。困难的是,这个恰到好处不容易把握,常常是世人皆醒唯我独醉。做男人真的很难!
  叮当摘自《盐城晚报》
其他文献
如果你使劲地吸着鼻子去闻,你闻不到花香,可是,如果你不经意地呼吸,你会发现花香扑鼻。爱也是一样的道理,太用力地爱,并不一定能得到爱。     9月的中旬,她去桂林,参加他的婚礼。   婚礼上,所有的人都笑着,空气里满溢着喜悦,司仪问新人他们恋爱的故事。新娘羞涩地笑而不语,新郎倒是大方,有问必答。   关于他们的开始,新郎说:“很简单,11月11日那天,不是光棍节吗?我一个人在餐馆里等菜,看到她也一
期刊
有一个公司刚刚搬到新的办公地点,行政部的鲍勃要在办公室里挂一副字画,便叫同事帮忙。同事来看了看说:直接在墙上钉钉子不好,先钉两个木块,把字画挂在上面。鲍勃听从了同事的建议,就让他去找锯子锯木块。刚锯了两三下,同事说:“不行,这锯子太钝,得磨一下。”  于是同事丢下锯子去找锉刀。锉刀拿来后,他又发现锉刀的柄坏了。为了给锉刀换一个木头手柄,同事就拿起斧头去树林里找小树。就在要砍树时,他发现那把生满铁锈
期刊
我的大表弟宋飞强,是北京安贞医院胸外科副主任、著名专家、主任医师,今年59岁。他是红军的后代,在军营中长大,从小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业务精益求精,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在胸外科手术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是我国第一位完成肺移植手术的胸外科专家。我们两家常有来往,对于他的成长和进步,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随着他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近几年来的突出表现,他已经成为我们
期刊
这是关于两个小人物的故事。  先说华思。这是一个头发花白但很整齐的老人,他瘦小驼背,无亲无故,孤零零地住在印第安纳波里斯市北区一幢整洁的木屋里。27年来,华思一直挨家挨户地兜售杂货,以此谋生。华思老人的事有三件让我铭记不忘:一是他从来不当自己是小贩,他总是对顾客说:“我是推销员。”二是限定自己每年到每户人家的次数为3趟,说这样不至于讨人厌,并以此说明他是一位懂规矩的推销员。三是他从不向邻居推销,每
期刊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只兔子从洞里出来,一只狐狸尾随其后,抓住了她。  “我要把你吃掉!”狐狸说。“慢着!”兔子答道。“你能不能等我完成了我的论文再吃我?”“那你的论文题目是什么?”狐狸的好奇心被激起了。兔子说:“我论文的题目是《兔子比狐狸的优越性》。也许你不信,但是你可以来我洞里看看我的研究成果。”狐狸轻蔑地说:“你真愚蠢,但我很好奇,而且读读论文也不会损失什么。你逃不出我的手心儿。”狐狸大摇大
期刊
1983年,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也是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宾馆——北京长城饭店正式开张营业。开业伊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招揽顾客。按照通常做法,应该在中外杂志、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投放广告,强制灌输给读者一个新的事物。但这笔费用十分昂贵,国内电视广告每30秒需数千元,每天需插播几次,一个月最少需要几十万元。而当时,北京长城饭店的基本客户主要来自香港、澳门及海外各国,这就需要在大陆之外做宣传,而
期刊
编译:庄谐    创立一项事业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当我们创业时,我们不但正在创立一家企业,同时也在创立着一种文化。这是因为文化的建设通常并不在计划之中,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当每个人都集中精力于其他事儿(比如推广销售、提供服务等)时,一种共同体开始产生,它有着不必言明的习惯和行为举止模式。当你开始注意到它的时候,这种文化已经形成了,而它可能正是你个人特点的一种反射。   这种情况就
期刊
同事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成了家,买了房子。他做通了妻子的工作,把父亲从农村接来,到北京居住。但父亲只住了两个月,便叫着要回去。  父亲说了一大堆理由:  在农村,几十年的老邻居,天天串门聊天,到这里左右邻居都不说话,呆个十年八年,你爸不用老死病死,早寂寞死了。  车太多,俺买个菜,经常半天过不去马路。再有城也太大,咱村在北京我就认识一个老张头,我前天
期刊
在我看来,管理无非就是“讲道理”,一个“道”一个“理”。所谓“道”就是方向、要走的路;所谓“理”就是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所以,“道”是可以选择的,“理”就是要遵守规则。  在我看来,企业的管理其实就是做两件事,一件事情就是选“道”,做正确的事情,实施正确的战略,这个判断错了后面就很难;但是当这个判断对了以后,接下来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理”,这件事情做不好也是不灵的。    一
期刊
一个乡下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到城里寻活干,找到一份在小吃店的工作,每月工资不高,活儿辛苦,但这个孩子干劲儿十足。他人瘦小,又腼腆。陆陆续续那家小吃店来了很多新的小伙子,他们少则一月,多则三月,都因为受不了那微薄的工资而跳槽了。  他从一个少年长成青年。远近市场的商贩们几乎全认识他,店里的客人也对他十分熟悉。终于有一天,他辞去了小吃店的工作,用多年的积蓄和一个老客人的投资开了一家饭店。餐饮业竞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