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阅读方法是关键,而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则是阅读的核心。要让学生能在阅读中获得体验和感悟,那就需要让学生多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師要注重以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读后学会交流,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拓展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逐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读感知合作中感悟表达中体验生活中提升
阅读是学生对文本通过阅读解构而获得独特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受应试教育观念所束缚,教学在教学中依然以讲授模式进行,教学效率不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引导学生多读,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去体会和感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初读感知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积极尝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在探究中阅读文学作品。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忽视课前引导学生阅读,结果一些学生因课前没有阅读作品,在探究中只能是被动的听其他同伴表达,就算自己表达也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见解。做好课前阅读指导就是要以明确的预习目标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在阅读中初步把握作品的内容,这样才能促进个性化阅读活动的有效展开。
小学的高段学生在阅读中能借助工具书解决基本的生字词的拼读和理解,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指出重点词汇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此外对于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在读后能做到简单概括。如《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那么学生在初步阅读中就需了解“我”是如何“窃读”这个过程的,而其中又以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为重点进行阅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虽然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但因学生的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所限,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刻。要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文本中进行阅读,生成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基本方式,也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成体验和感悟的基本手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深入理解文本。
以《金钱的魔力》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为例,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人物形象的描写,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而在阅读中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多过于片面,不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进行分析,故而在阅读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如在对托德在金钱面前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分析中,教师先提出问题“你觉得托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出“刻薄”后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由此问题而引导学生围绕“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的语言描写来进行分析。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表达,让学生在在表达中体验
学生经过课前自主阅读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此时教师可借助情境来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表达出来,以此让学生个体的感悟得到分享。同时,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时,要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来进行,这样才能促进独特体验的生成。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后要注重以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该单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为此教学中教师先以“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四个小专题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然后以“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为辩论小题,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以问题“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来引入阅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去体会“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的道理。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后引导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练习主要以书面练习为主,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来巩固所读作品的内容。这种练习方式以考试为方向,对学生的体验较为忽视。丰富课后拓展活动,就是要紧扣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课后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体验生成,由此而促进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我们家的男子汉》的阅读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仿照文章小标题的形式来写他们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和写作中感受孩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中教师无法让学生回到战争年代,要让学生体会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可在学习李大钊在经受严刑拷打时利用幻灯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看中去感受和体会,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去收集一些相关的战争资料进行了解,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受。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读,在读中体会和感悟,只有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深入到作品中去体会和感悟,这样使阅读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戴雅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 2011地16期
[2]刘旭强: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文教资料,2011第13期
[3]赵有燕: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J]. 文教资料,2010第2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读感知合作中感悟表达中体验生活中提升
阅读是学生对文本通过阅读解构而获得独特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受应试教育观念所束缚,教学在教学中依然以讲授模式进行,教学效率不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引导学生多读,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去体会和感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初读感知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积极尝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在探究中阅读文学作品。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忽视课前引导学生阅读,结果一些学生因课前没有阅读作品,在探究中只能是被动的听其他同伴表达,就算自己表达也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见解。做好课前阅读指导就是要以明确的预习目标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在阅读中初步把握作品的内容,这样才能促进个性化阅读活动的有效展开。
小学的高段学生在阅读中能借助工具书解决基本的生字词的拼读和理解,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指出重点词汇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此外对于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在读后能做到简单概括。如《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那么学生在初步阅读中就需了解“我”是如何“窃读”这个过程的,而其中又以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为重点进行阅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中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虽然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但因学生的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所限,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刻。要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文本中进行阅读,生成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基本方式,也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成体验和感悟的基本手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深入理解文本。
以《金钱的魔力》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为例,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人物形象的描写,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而在阅读中发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多过于片面,不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进行分析,故而在阅读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如在对托德在金钱面前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分析中,教师先提出问题“你觉得托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出“刻薄”后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由此问题而引导学生围绕“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的语言描写来进行分析。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表达,让学生在在表达中体验
学生经过课前自主阅读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此时教师可借助情境来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表达出来,以此让学生个体的感悟得到分享。同时,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时,要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来进行,这样才能促进独特体验的生成。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后要注重以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该单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为此教学中教师先以“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四个小专题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然后以“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为辩论小题,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以问题“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来引入阅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去体会“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的道理。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后引导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练习主要以书面练习为主,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书面练习来巩固所读作品的内容。这种练习方式以考试为方向,对学生的体验较为忽视。丰富课后拓展活动,就是要紧扣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课后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体验生成,由此而促进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我们家的男子汉》的阅读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仿照文章小标题的形式来写他们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和写作中感受孩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中教师无法让学生回到战争年代,要让学生体会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可在学习李大钊在经受严刑拷打时利用幻灯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看中去感受和体会,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去收集一些相关的战争资料进行了解,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受。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读,在读中体会和感悟,只有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深入到作品中去体会和感悟,这样使阅读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戴雅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 2011地16期
[2]刘旭强: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文教资料,2011第13期
[3]赵有燕: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J]. 文教资料,2010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