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小学生厌学是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成为学习对学习的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俗话说“爱学是万善之源,厌学是万恶之源”,厌学现象理应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学校专门进行了有关厌学方面的课题研究,现与大家分享。
厌学的定义:厌学症是指以学习为阴性刺激物的神经症,即讨厌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表现为畏惧老师,上课易走神、不喜欢讨论学习问题,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作业错误率上升,怕考试,甚至无故缺考,出现逃学行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有厌烦感等不愉快体验,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尽管面对各种纪律的约束,仍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
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家庭的不良影響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等在孩子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扶持,父母的过分溺爱,放任不管,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观念,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最终导致厌学。家长给予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可是每一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苦恼、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造成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从而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基准,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是家长的最高境界。假如孩子长期处在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使他们整天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那么孩子们就会转移到他们认为能平衡心理的地方。(如:游戏、上网)厌学情绪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教师的“唯分论”。尽管素质教育早已提倡多年,但分数的“指挥棒”还是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一味地追求优秀率和升学率,只重视学生成绩好坏,而不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教师师德方面,还存在着多学生的差异化对待。分高是好学生,对待上好言好语;分低时差学生,对待上过度使用过激话语,苛刻的言行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对这种教师态度的反感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师”心理,从而导致对这门课的厌学情绪。学习能力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非是真的厌学,也不是懒惰、智力低下,而是存在着学习方面存在的严重落后,影响了学习的成效,具体来说就是学习能力不足。许多学生花费大量精力来做练习,却事与愿违,成绩总得不到提高。无明确的学习计划。多数学生存在着对学习的“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学习状态,没有一个科学性的学习计划,不会对科类进行统筹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对知识死记硬背,对课程内容不会抓住重点、难点,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无自我约束能力。也有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恍惚,上课时精神不能集中,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没有一个对学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形成学习拖拉,无记性等特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不了学习的兴趣,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产生“厌学”现象。
对策:家庭方面。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以鼓励为主告诉孩子在遇到挫折或成效不大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学校方面。学校要加强各项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巧用各种媒体,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自身方面。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自我控制方面可以采取“座右铭”的方法,在规列出自身学习上不好的缺点,在自己不能约束自己学习时多看看民谚警句,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生命的永动机,捅有良好的心态就会从正面看待挫折与成功,不会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更不会因一时失败而气馁。(单位:四川攀枝花盐边县渔门镇中心学校)
厌学的定义:厌学症是指以学习为阴性刺激物的神经症,即讨厌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表现为畏惧老师,上课易走神、不喜欢讨论学习问题,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作业错误率上升,怕考试,甚至无故缺考,出现逃学行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有厌烦感等不愉快体验,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尽管面对各种纪律的约束,仍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
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家庭的不良影響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等在孩子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扶持,父母的过分溺爱,放任不管,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观念,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最终导致厌学。家长给予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可是每一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苦恼、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造成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从而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基准,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是家长的最高境界。假如孩子长期处在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使他们整天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使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那么孩子们就会转移到他们认为能平衡心理的地方。(如:游戏、上网)厌学情绪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教师的“唯分论”。尽管素质教育早已提倡多年,但分数的“指挥棒”还是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一味地追求优秀率和升学率,只重视学生成绩好坏,而不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教师师德方面,还存在着多学生的差异化对待。分高是好学生,对待上好言好语;分低时差学生,对待上过度使用过激话语,苛刻的言行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对这种教师态度的反感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师”心理,从而导致对这门课的厌学情绪。学习能力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非是真的厌学,也不是懒惰、智力低下,而是存在着学习方面存在的严重落后,影响了学习的成效,具体来说就是学习能力不足。许多学生花费大量精力来做练习,却事与愿违,成绩总得不到提高。无明确的学习计划。多数学生存在着对学习的“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学习状态,没有一个科学性的学习计划,不会对科类进行统筹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对知识死记硬背,对课程内容不会抓住重点、难点,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无自我约束能力。也有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恍惚,上课时精神不能集中,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没有一个对学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形成学习拖拉,无记性等特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不了学习的兴趣,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产生“厌学”现象。
对策:家庭方面。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以鼓励为主告诉孩子在遇到挫折或成效不大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学校方面。学校要加强各项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巧用各种媒体,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自身方面。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自我控制方面可以采取“座右铭”的方法,在规列出自身学习上不好的缺点,在自己不能约束自己学习时多看看民谚警句,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生命的永动机,捅有良好的心态就会从正面看待挫折与成功,不会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更不会因一时失败而气馁。(单位:四川攀枝花盐边县渔门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