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00ok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清明节,给父亲上完坟回来,我的心里带着一种酸楚,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个年头了,可我一直觉得他还在身旁。
  独自一人在书房的窗台上冲了一壶武夷双韵,摆了两个杯子,一个给自己,一个放对面,这是给父亲沏的上好的武夷岩茶,犹如他就坐在对面,像往年那样父子俩对坐。午后的阳光斜洒在窗台上,温暖静谧,茶香氤氲。父亲一生勤俭,生前没喝过这么好的茶。
  有一种幸福,就是每个孩子都管自己的父亲叫“爸爸”,可我不能。从我懂事到父亲离世,我从没叫过他一声“爸”,我得叫他“叔”,为了区别于其他叔叔,我叫父亲“阿叔”的“阿”的发音又不同于一般的“阿”,而是类似于普通话里面的轻声。小时候我经常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叫法跟母亲闹,长大后母亲才告诉我,因为算命的说我们父子缘浅,怕养不活我,所以我只能偏叫。
  我家祖辈算是出了几个读书人,太爷爷是清末的秀才,据说当年中秀才时才13岁,报子来报喜的时候,他还光着屁股在家门口的池塘里和小伙伴们戏水呢!太爷爷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听奶奶说,以前村里人要进我家大门还得换上长衫,以示尊重。叔公是民国时乡国立小学的第一任校长,伯父当过民国时的保长,建国后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奶奶担心我们家被划成地主富农,便让十七岁的父亲虚报了一岁,报名参军去了。
  父亲年轻的时候长得眉清目秀,穿上军装,一副英姿飒爽的模样,部队首长很是喜欢他,把父亲安排在文工团,可是父亲性格内向,木讷寡言,识字又不多,还操着一口典型的闽南地瓜腔,根本不适合当演员,让他去乐队,可是不管是弦乐器乐还是管乐,他都捣鼓不来。后来部队首长无奈只好把他送去汽车连,不曾想父亲却是一个开车的好把式,没几天就轻车熟路了,直至从部队复员,父亲成了当时海澄县第一汽车运输队的司机,运输队的第一辆汽车“福建牌”便是父亲从福州开回来的,此后,父亲在四十多年的驾驶生涯中创下了安全行驶一百多万公里的记录。
  父亲是当年村子里第一个在县城“吃头路”的人,一个月工资只有5元,家里的生活主要还是靠母亲做裁缝和养猪维持。但是,比起周围的人,我们的生活还是比别人优越,父母也常常会省吃俭用接济左邻右舍。海澄县离家有十几公里,父亲是个严守规矩的人,绝不肯私用公车,上班基本靠走路,很不方便。父亲通常一个月左右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会带回很多好吃的东西,饼干、罐头,还有鲨鱼、黄花鱼、白带鱼等各种海产品,最难忘的是过年时买回来的“石马”牌腊肠,用油一炸,那个香气把堂兄弟姐妹全都吸引了过来,见者有份,母亲便会每人分一小段,大家都攥在手里,馋了就闻一闻,谁都舍不得先吃掉,这在当时都是极其罕见的东西,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盼望父亲回来便是我们一家最期待的事了。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的,那时候没通电,有月的夜晚,我们便会凑在长辈堆里,聚在家门前的大埕上搓草绳。搓一条草绳可以卖2分钱,织一条草袋1毛1,大概是装化肥或者装砂石筑河堤用的,这是父亲接回来的活,让村里人农忙之余可以挣点钱贴补家用。
  儿时记忆中父亲高大魁梧,不苟言笑,有一种军人的威严。当月亮高高升起的时候,便会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从清冷的月光下走过来,那就是父亲回来了。我们都会屏住呼吸,连话都不敢说,连原本有说有笑地搓草绳的婶婆叔伯也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都依据自己的辈分跟父亲打招呼,而父亲通常只是“嗯”一声。
  父亲是个大孝子,一回来便把带回来一大堆东西提到奶奶的房间,让奶奶检视后,挑下她喜欢的东西,剩下的才带回我们的房间。
  每次父亲回家我们仨兄妹既兴奋又紧张,既期待又害怕,尤其是哥哥,那时哥哥已经上小学了,父亲便要检查他的功课,而偏偏哥哥又不大会读书,遇到不会读的字,他就有边读边,没边读上下,或者干脆直接跳过去,起初父亲还会帮他纠正,要是错得太多了抓起来直接就是一顿臭打,气得实在不行,父亲就把哥哥的课本撕了,然后第二天再重新买一本,如此周而复始,一直延续到哥哥上完初中。每次母亲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劝,父亲就转而把气发在母亲身上,怪她宠孩子,不会教孩子,母亲就哭,有时也发狠话,孩子不会读就是不会读,你打死他也没用,你每次回来都打孩子,你干脆就不要回来了,于是父亲就气冲冲的又上班去了。
  我略会读书,父亲不曾因为功课打我。可我淘气,这是父亲的大忌,他常说一句话:一粒粟要做种也要晒干。他认为“男忧女笑”,男孩子应该安静沉稳方能成大事,可我偏偏不是个成大事的料,我生性好玩,爱打架,天不怕地不怕,除了怕父亲。
  有月的夜晚,我们一大群野孩子就在晒谷场上玩各种游戏,“救国”、“过五关”、老鹰捉小鸡、跳格子、跳皮筋,最考验人胆量的游戏是“匿啌找”(闽南话,即捉迷藏)。几个孩子,通过翻手掌(抦黑抦白)确定一个要找人的孩子当瞽鸡(瞽:瞎眼),领头的孩子用双手捂住他的眼睛,其余的孩子充当白蛋就各自找黑暗的角落躲起来,然后头儿就念:掩瞽鸡,走白蛋,一句嗄,一句问,放瞽鸡儿去找蛋。那个当瞽鸡的孩子就往黑暗的角落里逐个寻找,胆大的孩子什么地方都敢藏,有一回有个同伴竟然藏到我奶奶陪嫁的那副棺材里,那可是对奶奶的大不敬,后来不知道是谁说出来,那个傻蛋被他娘臭打了一顿。但是父亲回来时我就不敢出去玩了,父亲打人太凶了,这个我领教过。
  小时候,经常有“做凤阳”的来村子里打拳卖膏药,那是走江湖的人讨生活的一种方式,凤阳师到各个村子里巡回,或變魔术,或表演武术、气功,或唱些类似东北二人转的段子,也有耍猴或者耍眼镜蛇的。小孩子最高兴的不仅是可以看热闹,还可以跟父母要一点零钱买零食吃。有一回邻村做凤阳,我征得母亲同意后跟同村四个小伙伴一起去看,不料父亲突然回来了,碰巧被他看到,正在跟其他小伙伴有说有笑的我,突然被一双大手从后腰提起来,我起初还以为是哪个小伙伴捉弄我,我还说了一句:“怪小”,别开玩笑。可怜我被父亲直接举过头顶,就像戏台上要抓陈世美去斩头的那幕一样,我被父亲拎回家,直接摔到地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狠揍,那个晚上,母亲自己一个人哭到天亮。   在父亲威严的注视下我渐渐长大了,父亲不会再打我了,可我心里仍然怕,还不仅仅是怕,有什么话我也不会找他说,甚至见面都不会跟他打招呼。后来我考上了师范,离开家的我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觉得自己从此可以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了。可我还是没能离开父亲的视线,每个月父亲都会骑着脚踏车赶十几公里路到学校给我送生活费,每次见面,父亲都会交代我要认真学习,不要乱花钱,每次我都是“嗯”几声就走,只有没生活费了我才会回家,回家我也只跟母亲要。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工作,离家不远却经常住在学校,偶尔回家也极少跟父亲说话,父亲每次见我回来,不是高兴,而是一番盘问,好像我逃学翘课似的。
  2002年,我调到县城工作。依母亲心意,每年除夕我都携家带口回老家围炉。这一年除夕,围炉时感觉平时吃东西很快的父亲没怎么吃,我瞄了他一眼,发现父亲清瘦了很多。过了正月初五,母亲才跟我说,父亲最近总吃不下东西,还老是嗳气,叫我带他去医院瞧瞧。到县第二医院做了胃镜检查,医生怀疑父亲可能得了胃癌,建议到市立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我一听就懵了,我不相信父亲会得这种病,一向高大健朗,像永远使不完劲的父亲怎么会得病呢?他不是还隔三岔五地从村里的那口老井打水,带上母亲自己种的菜,骑着那辆骑了三十多年的老爷车赶四五公里路送到镇上给我;我跟生产队承包了一百多亩山地,准备开荒种果的时候,他不是二话不说就扛起锄头挑上水桶,跟我上山干活了,甚至一天最多能挑76担水,也从不喊累;他不是为了省车费还能骑着他的老爷车石码浮宫来回跑,每当杨梅、莲雾收获的季节他还能载着一筐筐的水果亲朋好友一家一家的送,就算热得满头大汗,也乐此不疲。父亲怎么突然就得了这么严重的病呢?我一时感觉父亲就要离我而去,可他还没享受过一天清福啊,难道就这样任由疾病夺去他的生命?此时,我才感觉到,其实父亲并非离我那么远,虽然我从没叫过他一声“爸”。
  我不敢让父亲知道,也不敢跟母亲说。我找了个借口把父亲送到市医院办了住院,最后父亲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并已浸润到食管中下段,医生建议必须马上做手术,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却必须面对这么残酷的现实。医生说如果不手术,父亲的食管马上就堵住了,到时滴水不进,只能靠输液和止痛药维持,最多活不过半年,快则一两个月;但是如果手术要花一大笔钱,手术费及后续的各种治疗费用得一二十万,且手术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有的甚至是上了手术台,就回不来了。
  我只能回家跟母亲商量,母亲也不敢决断,请来了舅舅、大哥和几个堂哥开了个会,大家一致反对给父亲做手术,都说父亲已经68岁了,手术又不一定成功,没必要冒这个风险;另外,手术费用太大,父亲又没什么积蓄,我一个月四百多块的工资是承担不起的,父亲的几位好友也不赞成手术。
  母亲听了伤心欲绝,她说我们不能这样眼睁睁看着你父亲痛苦地走了吧,他可还没享过一天福啊!
  是啊,父亲虽然严厉得几乎不近人情,可他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安分守己,认真读书。父亲一辈子勤勤俭俭,唯一的装备那辆老爷车还是自己省吃俭用买零件组装的,他身上穿的除了部队的军装和单位发的劳动服,就是母亲过年给他做的中山装,他从没赶过时髦,一提起给他买新衣服,他就不高兴。他不仅培养我们仨兄妹读书,还盖了两座平房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这期间付出的辛苦,做儿女的怎能忽视。我理解母亲的心意,我跟母亲说,钱我来想办法,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争取。
  父亲手术很成功,又和我们一起度过了8年的幸福时光,很多人都认为是奇迹,虽然这8年我带着父亲四处求医问药,每年都要做各种检查,吃很多药,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父亲还是时常骑着那辆被我戏称为“罗马牌”的脚踏车,载着时令蔬果,自家养的鸡鸭鹅蛋,兴冲冲地来县城看我们,有一回我们加班,刚10岁的儿子放了学,知道爷爷胃不好,不能吃干饭,竟然懂得请他爷爷去吃“真粥道”,父亲乐坏了,回到村子里逢人就夸,说那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餐。一有时间我就带父亲四处逛逛,走走亲戚,父亲性格变了很多,变得不再急躁,也喜欢笑了。
  2011年的春天,父亲还是离开了我们,他走的时候很安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走了,这世上从此少了那个我应该叫他“爸”的人了,纵然有再多的美食和欢乐也无法與他分享了。有时,我也常想,如果我小时候,他们不那么相信算命的,不让我偏叫,不这样暗示我们父子缘浅,我和父亲兴许就没有了之前的那么多隔阂,那应该是另一种生活场景吧。
  闽南老话说:爸死路远,母死路断。如今母亲已85岁高龄,我常伴母亲左右,带她求医问药,嘘寒问暖,宽心解闷,共享天伦,所幸儿子也懂事,对他奶奶十分孝顺,二十多岁了还会和奶奶同睡一铺床照顾她,这种血脉相承的亲情必定缘深,哪会缘浅?
其他文献
1922年夏天,老舍应聘到西北城市地方服务团附设铭贤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任教务主任。学校设在北京缸瓦市基督教堂内。教堂牧师宝广林先生任校长。老舍就住在教堂跨院内。老舍也接受了洗礼加入教会,成为一名基督教徒。那时,老舍的教务工作不多,常到教会帮忙做些社会服务的事情,也在宝广林先生主持的英文夜校补习英文。老舍通过宝广林先生结识了英国伦敦教会的易文思先生。易文思当时在燕京大学神学院任教授。易文思先生了解老
期刊
小商品城  小商品城位于城东,毗邻汽车站,共有十幢楼,分东南西北四个区,主要卖裙子、西装、布匹、风扇、工艺品等等。后面有一座凉亭供路人休憩。小商品城永远是喧哗的。十点钟的小商品城像孕期的鱼儿,又像蝼蚁载于舟筏,共同制造着滚滚红尘。十七八岁的少女穿着最时新样式的衣服在这里招摇而过,她们在小商品城里春风杨柳般地摇摆,因为父母给她们的零花钱仅够她们来到这里消费。各县服装店进货的老板推着手推车为自己的小店
期刊
也曾惊诧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千年铁树开花的奇葩,也曾惊叹于泉州开元寺东西双塔巍峨耸立的壮观,也曾经惊讶于厦门南普陀寺前放生池内一枝红荷舞碧丛的艳丽。可是,对于故乡漳州南山崇福禅寺却似乎总是印象模糊。走近她,成了我经世累年之后长久的夙愿,一如对母亲的思念,在时光之中慢慢发酵。终于,我要去赶赴这一场盛情的邀约了,就在今日。  盛夏清晨,九龙江畔,有微微的风,夹着丝丝的暖,和着淡淡的花香。我的故乡,千年历史
期刊
华人在南洋,宗教信仰往往佛道不分,大部分為道教信徒,妇女比男人更常到寺庙祈福或寻求心灵慰藉,聚在一起喜欢谈神说鬼,比较起来,妈妈算不迷信的人。她时常以自己的不迷信为荣。她说话语气似有憾,其实内心喜滋滋的“我才不像那些人那样迷信,不能说我不信,但怎么可能喝了符纸烧的水,病就会好?还是去找打领带的拿点药来吃吧。”那个年代,有些西医在诊所西装革履,还打领带,也许显示他的专业之不可侵犯,或高人一等吧。  
期刊
在九龙江的入海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卫城,漫步其间,轻抚岁月斑斓的古老城墙,迎着海风,向远处眺望,放飞思绪,感受心与海的荡漾,身与天的接壤。在这座威镇海疆的古卫城里,多少英雄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抵御倭贼的入侵。每一面城墙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一道城门都是他们殊死搏斗的起点。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为别的,只为城墙内盛开的鲜花,清澈的泉水,茂密的古榕和幸福的家园!  没错,这里就是闻名遐迩
期刊
我的父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很平凡,没有伟岸的形象,没有辉煌的成就。可父亲却像柔情的水一般浸透着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隙,看似平淡,但总让我细细品味着。  我的父亲祖籍安溪,由于祖父落难,父亲的几个兄弟流浪到异地他乡,为了生活,父亲不得已,“上门入赘”。父亲性情温和,言语笨拙,不善言词。他嘴里总是叼着一支烟,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家人问他话,他总要吸一大口烟,吐出了云雾,才会回话,而且回答的就是“嗯”“是
期刊
岩雅村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闽南渔家古村落之一,原名“岩仔村”。它位于东山岛最高峰苏峰山北麓,恰好处在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金銮湾、冬古湾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一方水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渔家民俗文化氛围,彰显出东山岛传统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  迎着初冬的金阳,沿苏峰山环岛路,蜿蜒来到了老村口。迎面两侧散落着几座坍塌的老屋,还有几座“勉强支撑”。残墙上爬满了青苔,露出一片不规则的石头砌成的老墙
期刊
立春过后,诏安梅州乡梅西村的南埭洋,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把古树、河流、农舍、油菜花、绵延的山、青翠的树、飞翔的鸟、嘤嘤嗡嗡的蜜蜂和谐地组合成一幅山水相依、碧海花海相连,豁然开朗的画卷。这里,千亩油菜花田就在渐山脚下绣春光。  走,到南埭洋看油菜花去。  茫远的乌山山脉隐隐约约在雾纱中渐露山险,一切的一切在金色的海洋中沉浮。这可是我梦中的油菜花海,山山水水都被覆盖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荷花池中的水色似乎也
期刊
清朝的时候,名医辈出,各有妙手回春之术,但是,清朝的有些名医不仅医术精湛,学问渊博,而且还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癖好。  清朝康熙年间的山西名医傅青主(傅青主名傅山,字青主,史称“傅青主”),他医术高明,写了《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不少的医学著作,而且,不管是多么复杂难治的病,傅青主都能手到病除,来找他看病的人非常多,史书上说他对于病人“贵贱一视之”,意思就是说,傅青主并不因病人的贵
期刊
紫荆花不节制的,开花时节繁英满树,紫红色的花冠极其抢眼,花大如掌,艳色侵人。在闽南,处处都能看到它们争艳的盛妆。紫荆花的独特之处就是耐烟尘,且终年常绿,于是就被人们多用做行道树。紫荆花树皮还可做染料,树根、树皮和花朵亦可入药。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紫荆花的树皮、树枝、根须能活血、消肿、解毒,主治月经闭止、气滞腹胀、咽痛牙痛跌打损伤。我居住的小区也栽了好几棵,无论栽种何处,紫荆花一概蓬蓬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