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意识形态理论及其评价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兰克福学派科技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初见端倪、已见雏形、基本成型和完全成熟等四个阶段,并形成了科学技术已蜕化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正在行使合法化的功能;意识形态具有了控制、操纵意识的功能;意识形态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具有同化作用;意识形态批判集中于社会心理方面;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维护统治的主要力量等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最后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
  
  一、法兰克福学派科技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变
  
  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对科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探析,其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20世纪30年代,科技意识形态理论初见端倪。在《科学及其危机札记》中,霍克海默断言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他认为科学之所以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是因为它掩盖了社会危机。“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评的科学,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说它是意识形态的,并不是说它的参与者们不关心纯粹真理。任何一种掩盖社会真实本质的人类行为方式,即便是建立在相互争执的基础上,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认为信仰、科学理论、法规、文化体制这些哲学的、道德的、宗教的活动都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说法,并不是攻击那些发明这些行当的个人,而仅仅陈述了这些实在在社会中所起的客观作用。”由此可见,霍克海默不仅提出了科学就是意识形态的观点,而且从否定性方面理解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这为法兰克福学派科技意识形态论奠定了基础。[1]
  (二)20世纪40年代初,科技意识形态理论已见雏形。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阿多诺虽然没有系统阐述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但是,他们对启蒙精神、工具理性、文化工业的批判,实质上是对技术理性主义文化精神和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说到底就是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这就为科技意识形态理论找到了具体的批判模型。
  (三)20世纪60年代初,科技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成型。在《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中,马尔库塞详细阐述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他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的生产力,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科学技术不仅保护了统治合法性,而且本身变成了统治工具。就是说,在发达工业社会,统治不仅通过技术,而且作为技术为不断扩大的同化所有文化领域的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简言之,技术合理性本质上是统治合理性,其目的就是维护现存社会制度,于是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新形式。
  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意识形态新形式,是因为技术合理性不仅显示出政治特点,而且已经成为统治的更好载体。“连续不停的技术进步的动态,已经充满了政治内容,技术的逻各斯已经成为继续奴役的逻各斯。”[2](P135)这就意味着,技术合理性使发达工业社会在行使其统治职能时不是运用强权和暴力,而是借助于消遣娱乐等现代消费手段以及其他技术手段,使人们心甘情愿地纳人到现存社会秩序之中去。这样,技术合理性就通过有效地控制自然来为人对人的统治提供有效的工具。但是,“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了自由的枷锁:人的工具化。”[2](P135)这样,技术合理性就破坏了人的真正需要并压抑了人的自由发展,使人丧失了尊严和价值,变成了技术的奴隶。换言之,在工业文明最发达地区,人们同统治制度的协调与和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可悲的是,这时人们已经麻木不仁,不但感受不到社会压抑,反而自以为非常幸福,他们由此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然而,“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2](P30)
  简言之,马尔库塞不仅明确指认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意识形态,而且阐明了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以及科技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并且把科学技术视为维护统治合法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从而为科技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20世纪60年代末,科技意识形态理论完全成熟。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等著作中,哈贝马斯论述了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阐明了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并提出了政治科学化构想,使科技意识形态论进一步系统化,并得以最终完成。[3]由此可见,法兰克福学派科技意识形态
  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已蜕化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正在行使合法化的功能,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是制造与传播“文化工业”的主要工具,人们借助于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了宣传大众文化的种种媒介。以现代技术为背景的大众传媒,不仅灌输而且把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标准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强加于人,使现代人的否定性完全丧失。总之,技术,技术理性和大众文化交织在一起,执行着意识形态功能。其次,启蒙精神逆转嬗变成为意识形态。兴盛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启蒙精神,一直追求理性至上的原则,在启蒙运动中人们将人类自由的进步与人类理性的进步等同起来。可20世纪科技理性的发展却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景,人类并没有达到原有的目的,即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而是走向其反面,使人“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4]那么启蒙精神为何发生这种逆转,从根本上说是理性自身内在逻辑变化引起的,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使然。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由于科学技术已成为头等生产力,在社会中日益起着支配作用,在靠高生产、高消费来维持其生存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了控制、操纵意识的功能。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就在于对群众进行宣传、灌输和洗脑,通过调节公众生活来维持继承社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意识形态这种控制与操纵群众的思想与心理的功能,剥夺了人的个性和内在的否定因素,以此维护社会的统治。法兰克福学派还认为,“虚伪性”是一切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普遍特性。可以说,从霍克海默起,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无不斥责一切意识形态都是“公开的谎言”、“大众的欺骗”和“集体性迷惑的工具”,把虚假性和欺骗性看成是意识形态的本质性特征。他们认为,科技的发展使广大居民的物质产品越来越多,让他们在尽情消费享乐中消除了对社会的否定因素,达到与统治制度的和谐。科学技术不是和意识无关的东西,而是成为一种“虚假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麻痹了民众的批判意识,起着意识形态的欺骗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同时指出,从本质上看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分裂与异化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主要功能是美化现实生活而替现实辩护。这种辩护的功能不仅仅通过思想宣传来实现,而且已经通过其他手段内化到人们的心理机制中。
  关于意识形态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同化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批判理论就体现了这一主题。马尔库塞在其代表性著作《单向度的人》中,将批判矛头指向了当代社会的众多领域,其中包括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社会心理、科学技术等等,又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即“单向度思想”、“幸福意识”与“顺从意识”。马尔库塞认为,一个社会的思想应是开放和多向度的,具有建设性、肯定性和积极性的方面,也有破坏性、否定性和批判性的方面;但是,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思想是“单向度”的,他同化了所有反对派别的反抗力量,有效地压制了一切与它不和谐的声音,成功地消除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方面,使当代工业社会演变成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个极权的社会中“以技术为媒介,文化、政治和经济合并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种制度吞没了或排斥了所有选择”。马尔库塞认为西方工业社会把不属于人本质的需求强加给人,社会通过舆论、广告、大众文化等宣传形式把这种“虚假的需求”强加给个人,目的是“形成利益的一体化”。这样,当把社会需求变成人的本质的需求后,也就必然把个人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其结果是个人不仅丧失了反抗现存制度的理由,而且成为维护现存的主要力量。
  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弗洛姆的意识形态批判集中于社会心理方面。弗洛姆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异化不断加深,人不仅仅为自己的有形造物所困扰和统治,异化已经深深地浸染了人的思想、性格和心理。这表明异化程度非常的深,触及到了人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对现代性格与心理机制的批判就证明了这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弗洛姆注重的不是对于个人的性格结构的分析,而是对于社会群体结构的分析,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把一套共同的要求施与社会成员,社会成员要在这个社会中正常的生存下去就必须按照社会制度所要求的那种起作用的方式去思想和行动。这种作为同一文化时期大多数人共同的性格结构核心体现了社会对人的统治。社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把某种东西强加给社会成员,社会成员要在这个社会中正常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按照社会制度所要求的那种方式去思想和行动,社会性格的作用就是这样以一种内在的方式把这种强加变为社会成员的自愿服从。[5]
  在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看来,发达工业社会统治形式已经由传统的政治经济统治转变为现有的意识形态控制,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维护统治的主要力量。因此,“人的解放”过程就是一个瓦解意识形态控制、对意识形态进行揭露与批判的过程。
  
  三、对法兰克福学派科技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价
  
  (一)法兰克福学派科技意识形态论的贡献
  法兰克福学派最大的贡献就是注意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技进步导致工具理性扩张这一点,有其合理的成分,深化了我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它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这样一种客观事实:科学技术在当代工业社会,不仅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攫取,推动了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成为统治者用以对人进行统治与压抑的有效手段,使统治与压抑具有合理性、合法性的外貌。这一事实的揭示,有助于分析和把握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的新形式和新特点。
  第二,该理论表现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异化现象的强烈不满与批判,并把这一批判提到一个新的层次。法兰克福学派把科技异化置于整个社会生活系统加以考察,揭示出它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公众生活与私人生活乃至个人与社会心理等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巨大影响与表现,从而使马尔库塞得出“总体异化”的结论。因而,他们对科技异化的批判意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
  第三,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新旧意识形态的区分,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所发生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例如,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意识形态都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但旧的意识形态多少包含着由阶级利益制造出来的对于未来政治的幻想与幸福生活的理想,蕴涵着与现实的不一致性,从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新的意识形态则取向于顺应现实,通过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与富裕的生活,使人们的意识顺从化,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中,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的操纵,确保了群众对社会的忠诚。从而新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不再含有对社会进行否定、批判的因素。
  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的积极方面启迪人们去注意与考察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新视角。[6]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技意识形态论的缺憾
  法兰克福学派在把握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时,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并夸大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既是广泛的,也是深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意识形态的变革,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能帮助人类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所忽视的一个方面却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科学技术不专为特定的阶级服务,因而没有阶级性。但是“科学技术一旦为特定社会阶级所掌握和运用,它便具有为特定社会主体服务的社会属性,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阶级性。”特定的社会主体总是力图从科学技术那里寻求支持和服务,为阶级利益和政治制度做辩护,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向科学技术领域的渗透。不同的社会主体既可以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直接服务于特定生产方式,也可以把科学技术作为手段间接地服务于这一生产方式中的统治阶级。换句话说,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在阶级社会当中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不平等的。马尔库塞和早期的哈贝马斯正是在资本主义科学文明的特定前提下,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在功能上的一致性来论证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连同霍克海默在内的三位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作家从不同侧面看到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科学技术作为统治工具加以利用的情况,从而警示人们要注意资产阶级统治的新动向,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们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相互等同则是错误的。特别是早期的哈贝马斯,他过分夸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企图用科学技术掩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不可缓和的矛盾,把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归结为科学技术问题,这既不符合客观事实,在政治上也十分有害。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或者导致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或者导致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化,前者将使人类社会发展失去前进的动力,后者将使我们陷入唯科学技术的泥潭,丧失人的主体能动性。[7]
  总之,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隐蔽复杂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反思,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剖析这个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这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德]麦克斯·霍克海默著,李小兵译.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5.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张峰等译.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王凤才.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刘林.试评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得失[J].江西社会科学,2006:(4).
  [6]马广利.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7:(4).
  [7]宋永平,刘晓勇.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评价[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3).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运动员在过去及现阶段的媒介形象表现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对如何塑造中国运动员良好形象进行探讨。本文从提高中国运动员的媒体应对能力、文化力、公关力、形象力等方面提出如何塑造良好的中国运动员媒介形象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运动员;形象;塑造;媒体应对    目前,发达国家对运动员的媒介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视,在运动员服装的款式、色彩、品牌与质量,运动员与媒
期刊
摘 要:1845年之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哲学影响,在马克思的部分哲学著作中可以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而且马克思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支持者。但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本质人本主义进行了尖锐地哲学批判,击中了本质人本主义的软肋和要害,这无疑也间接地击中了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相关思想的软肋,是故施蒂纳的哲学批判应触动马克思的哲学反思。基于此,笔者试图在文章中探讨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施蒂纳与费尔巴
期刊
摘 要:汉语成语简洁、生动、形象,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征,可以在古代汉语教学当中大加利用,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成语;古代汉语;教学    《古代汉语》是大中专院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子们颇为头痛的功课。大家的共识是:古汉语字、词意义难解;语法规则难懂;文史知识难记,许多同学甚至对古汉语学习产生畏惧情绪。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大多数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当前经济全球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进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完善对策等。本文主要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日本京瓷株式会社为例,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探析。  关键词:共生理论;企业社会责任;京瓷公司    一、共生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期刊
摘 要:佛典译出后在流传中经历写本到版本阶段,无论手抄还是刻印都难免会出现疏误,难以保证与原文一致。因此,佛典流传的时间越久,可能出现的错漏就越多。1934年印成的日本《大正藏》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好的本子。本文似结合《大正藏》校记,对《撰集百缘经》进行了初步的校勘整理。  关键词:撰集百缘经;校勘    “一般来说,凡是经过传抄翻刻的文献资料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子。”①佛典译出之后,在流传
期刊
摘 要: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权利问题。农民权利需要宪法、经济法、行政法等诸多法律部门共同保护,特别需要经济法提供制度保障。笔者试图从经济法的角度,围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这一现象对目前我国农民的经济利益平等分配权的经济法保障制度进行探讨,期望为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经济法应答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民问题;经济利益平等分配权;经济法保障    一、
期刊
摘 要: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论语派的主要人物。他运用幽默手法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是探索幽默理论的“幽默大师”,他将幽默和性灵并提,认为只有性灵得以解脱,才能获得幽默的心境。  关键词:林语堂;幽默;性灵    幽默一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林语堂居功至伟。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以及1924年6月9日发表于《晨报副刊》的《幽默杂话》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中,助词“的”的书写形式在使用上比较混乱,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描述其书写形式的演变过程及其语法功能。  关键词:结构助词;书写形式;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中,助词“的”用法也很复杂,特别是它的书写形式问题在语言学界仍有争议,当前,中国大陆,将其分为“的、地、得”三种书写形式,这种情况已接近于约定俗成,在当前的出版物中很少例外。  从历史上看,“的”的书写形式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大部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军维修保障五个方面的变革,即维修体制、维修方式、维修机构、保障指挥和勤务保障。  关键词:维修体制;维修方式;维修机构;保障指挥;勤务保障    海湾战争后,美国陆军提出了建设“21世纪部队”的构想,以“数字化战场”为核心,对作战理论、编制体制和武器装备的全面变革,涉及战斗、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保障领域,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军认为,建设“21世纪部队”,“最根本性的、革命
期刊
摘 要:语体作为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语言手段分化,话语分类,人的言语修养,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的建构和理解等方面。本文试图从语体研究对现代语言学的几个领域的作用影响(包括对语用功能、语法意义、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等方面),来阐释语体作为研究视野的价值。  关键词:语用意义;语法意义;言语行为;    一、语体概说    语体是全民族语言的功能变体,它是按功能风格对话语进行分类的。在语言体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