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中国已逐渐步入快速老龄化的时代,新的医疗改革也面临着新的调整,尤其是对临终人群的人文关怀。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立足于医学社会学视角,通过文献研究、问卷法、人类学的田野参与观察法、访谈法,从中西方的传统认知、孝道理念、医疗政策、NGO与志愿者的角色、权利义务等角度探析南京临终关怀事业的进程与前景。
【关键词】 生死观 临终医疗 人文关怀
【Abstract】 the current China has gradually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aging, new health reform is faced with new adjustment, especially to the humanistic care of dying people.But hospice care starts late in China, and is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will base on the medical sociology Angle of view,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method,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observation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to discuss nanjing hospice care progress and prospect from the western tradition cognition, idea of filial piety, health policy, the role of ngos and the volunteers and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一、我国的临终关怀发展概述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为濒死患者及其家属建立特殊服务,由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善终的服务与安宁照顾[1]。有关临终关怀事业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机构是起源于英国伦敦西南部的伦敦圣克里斯托弗。
中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缓慢,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只有200多个,作为人口大国,且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预计2050年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6.25%,占老年人口数的25%以上。癌症患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2012年底曾表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需要照顾的1100万,占老年总数的6.3%,现有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方式难以实现对这些老人最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这表明我国需要临终关怀的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较缓慢,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照护质量较低,管理不规范的状况,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涉及到资源、人文信仰、社会力量的局限、传统思想的限制、文化教育等等许多方面。
安乐死的合法化与否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乐死不是对生或死的选择,而是对死亡状态的选择,以实现“优死”。临终关怀是建立在对患者尊重的基础上,对“优死”的一种追求,而安乐死的主动性也是对高死亡质量的一种向往,但,安乐死的手段化一直以来都是医疗界所面临的的一个伦理困境。医学是科学,不是神学,无法拯救所有的濒危患者,面对临终病人饱受身体、心理及精神上的疾痛折磨,医学却束手无策。此时,安乐死站在一个生与死的分界线上,同时也将伦理道德推到了风口浪尖。
二、南京市相关人群的生死观
在对待死亡的阐述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代表性观点:儒家认为“人命之重,有贵千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使得人们相信生死受制于一种人不可抗拒的力量——自然规律,不可强求,只能安然处之。以“舍生取义”为典型代表的观念也是儒家生死观的具体体现;相对于儒家而言,道教生死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死的养生观”,面对人的生死问题,将重点放在“长生”与“不死”上,来逃避对死亡的恐惧,追求幻想中的延年益寿。佛学指出: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佛教提出:人生是苦海,尘世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来世进入极乐世界,轮回再生,才有欢乐和幸福。佛教从轮回报应说,给予了人生以死生问题的一个解脱。但相比于儒家、道家思想而言,佛教对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较弱。
1.1医护人员的生死观
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医疗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生死的态度与认知直接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态度,通过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发放165份问卷,定量分析医护人员对于南京临终关怀事业的观点: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65份,实际回收162份,回收率98.18%,有效率100%,其中医生所占比例38.27%,护士比例37.04%,实习生比例24.69%。
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对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极度悲伤的情绪难以调解,同时,他们自身也很少接受到有关临终医疗的知识培训等;然而,在谈及是否应该增加相关教育课程的时候,相当一部分的医护人员却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作为与死亡接触最多的群体之一,然而,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虽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仍然难以逃脱中国传统的认知范围——对死亡的忌讳。在对于安乐死的使用方面,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持一种开明的态度,认为安乐死对于临终医疗事业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使用,这与我国对安乐死的非合法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志愿者的生死观
对于志愿者生死观的探讨,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志愿者领队韩睿进行访谈得出的,因为韩睿作为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已经有5年之久,并且我们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志愿者团队也是由他创建的,所以他接触过非常多的志愿者,因此我们认为韩睿对志愿者生死观这一问题的了解会深刻很多,足以作为我们的资料来源:
韩睿:……他(志愿者)可能会觉得在(做)这个志愿者的过程中,经历了某些患者的生死啊、或者临终的那些痛苦啊,可能他(志愿者)的心理也有些成长,包括他(志愿者)的人生感悟方面,也会有很多的不同看法,就是说每个人的成长点、关注点都不是很相同,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有收获、有成长。
从上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以下结论:志愿者对于死亡的认知是随着做志愿者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转变的,志愿者们往往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害怕死亡(做志愿者之前以及刚开始)
(2)思考生命与死亡、亲情、友情、爱情(做志愿者的开始到做志愿者4个月左右)
(3)接受不了死亡或者极度伤感(在陪伴数个月的患者去世的时候)
(4)正视死亡,开始明白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每个人都会死。所以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在陪伴的患者逝世后数周的心理调整之后)
三、NGO在南京的临终关怀事业中扮演的角色
NGO作为解决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问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与患者及其家属联系的纽带,也是临终关怀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在南京约有200多所有关老年服务的机构,由此看来NGO在临终关怀这一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位。
本论文以南京本善社工服务中心[2](下文简称“本善”)为模型,对南京NGO组织在临终关怀事业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阐述:
社会组织访谈:社会组织服务诊断(个案模式),即“本善”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比如:情感支持的诉求、倾听诉求、助餐诉求、助医诉求、资金需求、做哀伤辅导、喘息照顾等等),使患者可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过上较高质量的生活,使之没有遗憾离开人世;在服务对象离开人世后,为其家人做好哀伤辅导,并为其家人解决生存的烦恼(如联系妇联为患者家属寻找工作、联系其他工厂为患者家属提供合适的工作;为患者的孩子寻找学校等等)。
学习互助沙龙:“本善”会运行指导、服务探讨、培养新型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小组工作模式):大学生志愿者与“本善”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同组织中老年人进行歌唱比赛、在社区内给老年人举办游园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社区生活与精神生活。
经验分享会:“本善”自主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合作(社区教育模式):邀请医生来为老年人做养生讲座或者相关的医药护理、紧急事件处理等知识的讲座。
打造公益品牌(公益大篷车):“本善”与相关的企业有联系,通过企业的爱心捐助,使更多没钱治疗的临终病人得以得到更好地救治。同时使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临终关怀的队伍里,为临终关怀的实施筹集足够的资金。
四、政府在南京临终关怀事业中扮演的角色
政府的角色扮演对临终关怀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总结分析了南京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医疗保障政策,并就医保政策对临终病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于80周岁以上的退休(职)人员,个人支付金额在2万元以上部分,由大病医疗救助基金补助60%,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7万元。
2015年,老年居民筹资标准由780元/人·年提高到840元/人·年,其中,财政补助440元/人·年,个人缴费400元/人·年。其他居民筹资标准由780元/人·年提高至840元/人·年,其中,财政补助360元/人·年,个人缴费480元/人·年。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不足:
1、部分条例不够灵活,职工为刻意追求医保,可能会延误病情。
2、定点诊疗项目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使用。
3、参保人员门诊、住院就诊必须出示本人市民卡并刷卡就诊,门诊须告知医院就诊类别(如:门诊慢性病),对未出示卡证或就诊类别告知不清的职工,参保就医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某些情况下,如果病人忘带医保卡,就不能正常使用医保卡,说明医保网络系统有待提升,可以试着和身份证联系在一起)。
4、对于80周岁以上退休(职)人员的大病医疗补助可以适当提升,毕竟人年纪大了,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导致重大疾病的发生。
五、总结
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得临终关怀事业能够在我国得到更大范围和程度的实行,最基本的解决之道是对当前中国传统观念的改进。重生轻死的传统理念、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工具理性之下的责任主义……这些都羁绊着人们对高生命质量的追求。因此,生死教育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对生命权利义务的重新定义:中国人的生死观中注重过多的是对责任的强调。这是工具理性的在人体身上的异化表现,它会导致人们对生的过多关注,认为死亡意味着全部生活的毁灭。
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一味的看重生命的长度,而完全忽视了生命的质量。在过度医疗的背后苦苦挣扎挽留,遍体插满医学器材……就这样挽留最后的一口气,此时,人作为人,还有人的社会性、人性所在吗?把对生命长度的注意转移到对生命质量的重视,是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一大挑战。重新认识生命长度的有限性,从而更加重视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徐宗良 刘学礼 翟晓敏 生命伦理与新健康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237 参见 彭红 浅析临终关怀—安乐死的终极目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 第8卷第4期
[2]岳林 张雷.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 护士进修杂志,2011, 26(2): 117-119. [3]赵媛. 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发展措施[J] 大理学院学报 2013, 12(12): 70 .
[4]孟宪武. 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及其前景展望[J] 肿瘤防治杂志 2003, 10(1): 17-20.
[5]崔以泰 黄天中.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 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于素芝 1992. 7-10.
[6]李柏红 李双印. 中国特色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路径初探[J]. 改革与开放杂志 2013, 12期上 51-52.
[7]陈瑶 王俊彦 施永兴.成都、昆明、杭州三地主侧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功能及资源的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14(1): 66-69.
[8]孙安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340例病人临终关怀服务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15): 1271-1272.
[9]杨晶 张金环 刘玉春等. 医务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 1998:102.
[10]路雪芹 白琴. 开展本土化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3): 299-300.
[11]卢锡芝,屠玉玲 章晓莉.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4(1): 46-48.
[12]钟华. 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发展探索[J]. 护理与康复杂志 2008 604-605.
[13]王玉梅 肖适崎.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 国外护理学分册 2005,24(8): 408.
[14]郑志明著 道教生死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15]赵晖 生死观上的人类智慧——中西生死观比较 哲学研究 学理论
[16]张华萍 周晓敏 韦永风 林章华 生死观教育对家居晚期癌症病人生死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华 护理杂志 2006年6月第41卷第6期
[17]李骥 李义庭 郭浩明 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思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2010年)
[18]苏永刚 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年
[19]郑晓江 生命与死亡 中国生死智慧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马静松等 临终关怀在中国—困境与出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12月 第21卷第6期
[21]辛雨 医生与临终医疗
[22]于淼 在情理中看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临终人文关怀的伦理关系
[23]刘利丹 尊重临终患者的选择自由——学会与临终患者的沟通
[24]刘宇鹏 浅谈临终医疗的双重效应原则
[25]蔺晓贤. 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5(6): 73-74.
[26]日野原重明(日) 《临终关怀》 陕西 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5月修订版
[27]阿瑟·克莱曼(美) 《疾痛的故事 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4月第一版
[28]威廉·考克汉姆(美) 《医学社会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注释:
1徐宗良 刘学礼 翟晓敏 生命伦理与新健康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237 参见 彭红 浅析临终关怀-安乐死的终极目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 第8卷第4期
2 本善社工服务中心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成立于2012年5月,是由长期坚持医疗服务和健康照顾的志愿人士共同发起的公益组织,即是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致力于在医院和社区之间建立资源通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生活照顾和精神关爱需要。根据丁强社区实际情况,提出"长者照顾体系",通过对基础医务知识的宣传普及,对独居老人身体、精神两个层面的照顾,以及对临终老人真诚的关怀,为社区长者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
作者简介:魏圆源(1995-)、女,广东,大三,社会学
秦小红(1993-)、女,河南,大三,社会学
牛文浩(1994-)、男,河南,大三,临床医学
赵涛(1993-)、男,安徽,大三,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周琛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
【关键词】 生死观 临终医疗 人文关怀
【Abstract】 the current China has gradually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aging, new health reform is faced with new adjustment, especially to the humanistic care of dying people.But hospice care starts late in China, and is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will base on the medical sociology Angle of view,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method,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observation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to discuss nanjing hospice care progress and prospect from the western tradition cognition, idea of filial piety, health policy, the role of ngos and the volunteers and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一、我国的临终关怀发展概述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为濒死患者及其家属建立特殊服务,由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善终的服务与安宁照顾[1]。有关临终关怀事业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机构是起源于英国伦敦西南部的伦敦圣克里斯托弗。
中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缓慢,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只有200多个,作为人口大国,且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预计2050年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6.25%,占老年人口数的25%以上。癌症患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2012年底曾表示,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需要照顾的1100万,占老年总数的6.3%,现有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方式难以实现对这些老人最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这表明我国需要临终关怀的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较缓慢,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照护质量较低,管理不规范的状况,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涉及到资源、人文信仰、社会力量的局限、传统思想的限制、文化教育等等许多方面。
安乐死的合法化与否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乐死不是对生或死的选择,而是对死亡状态的选择,以实现“优死”。临终关怀是建立在对患者尊重的基础上,对“优死”的一种追求,而安乐死的主动性也是对高死亡质量的一种向往,但,安乐死的手段化一直以来都是医疗界所面临的的一个伦理困境。医学是科学,不是神学,无法拯救所有的濒危患者,面对临终病人饱受身体、心理及精神上的疾痛折磨,医学却束手无策。此时,安乐死站在一个生与死的分界线上,同时也将伦理道德推到了风口浪尖。
二、南京市相关人群的生死观
在对待死亡的阐述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代表性观点:儒家认为“人命之重,有贵千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使得人们相信生死受制于一种人不可抗拒的力量——自然规律,不可强求,只能安然处之。以“舍生取义”为典型代表的观念也是儒家生死观的具体体现;相对于儒家而言,道教生死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不死的养生观”,面对人的生死问题,将重点放在“长生”与“不死”上,来逃避对死亡的恐惧,追求幻想中的延年益寿。佛学指出: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佛教提出:人生是苦海,尘世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来世进入极乐世界,轮回再生,才有欢乐和幸福。佛教从轮回报应说,给予了人生以死生问题的一个解脱。但相比于儒家、道家思想而言,佛教对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较弱。
1.1医护人员的生死观
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医疗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生死的态度与认知直接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态度,通过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发放165份问卷,定量分析医护人员对于南京临终关怀事业的观点: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65份,实际回收162份,回收率98.18%,有效率100%,其中医生所占比例38.27%,护士比例37.04%,实习生比例24.69%。
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对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极度悲伤的情绪难以调解,同时,他们自身也很少接受到有关临终医疗的知识培训等;然而,在谈及是否应该增加相关教育课程的时候,相当一部分的医护人员却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作为与死亡接触最多的群体之一,然而,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虽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仍然难以逃脱中国传统的认知范围——对死亡的忌讳。在对于安乐死的使用方面,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持一种开明的态度,认为安乐死对于临终医疗事业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使用,这与我国对安乐死的非合法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2志愿者的生死观
对于志愿者生死观的探讨,我们主要是通过对志愿者领队韩睿进行访谈得出的,因为韩睿作为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已经有5年之久,并且我们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志愿者团队也是由他创建的,所以他接触过非常多的志愿者,因此我们认为韩睿对志愿者生死观这一问题的了解会深刻很多,足以作为我们的资料来源:
韩睿:……他(志愿者)可能会觉得在(做)这个志愿者的过程中,经历了某些患者的生死啊、或者临终的那些痛苦啊,可能他(志愿者)的心理也有些成长,包括他(志愿者)的人生感悟方面,也会有很多的不同看法,就是说每个人的成长点、关注点都不是很相同,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有收获、有成长。
从上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以下结论:志愿者对于死亡的认知是随着做志愿者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转变的,志愿者们往往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害怕死亡(做志愿者之前以及刚开始)
(2)思考生命与死亡、亲情、友情、爱情(做志愿者的开始到做志愿者4个月左右)
(3)接受不了死亡或者极度伤感(在陪伴数个月的患者去世的时候)
(4)正视死亡,开始明白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每个人都会死。所以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在陪伴的患者逝世后数周的心理调整之后)
三、NGO在南京的临终关怀事业中扮演的角色
NGO作为解决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问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与患者及其家属联系的纽带,也是临终关怀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在南京约有200多所有关老年服务的机构,由此看来NGO在临终关怀这一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位。
本论文以南京本善社工服务中心[2](下文简称“本善”)为模型,对南京NGO组织在临终关怀事业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阐述:
社会组织访谈:社会组织服务诊断(个案模式),即“本善”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比如:情感支持的诉求、倾听诉求、助餐诉求、助医诉求、资金需求、做哀伤辅导、喘息照顾等等),使患者可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过上较高质量的生活,使之没有遗憾离开人世;在服务对象离开人世后,为其家人做好哀伤辅导,并为其家人解决生存的烦恼(如联系妇联为患者家属寻找工作、联系其他工厂为患者家属提供合适的工作;为患者的孩子寻找学校等等)。
学习互助沙龙:“本善”会运行指导、服务探讨、培养新型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小组工作模式):大学生志愿者与“本善”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同组织中老年人进行歌唱比赛、在社区内给老年人举办游园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社区生活与精神生活。
经验分享会:“本善”自主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合作(社区教育模式):邀请医生来为老年人做养生讲座或者相关的医药护理、紧急事件处理等知识的讲座。
打造公益品牌(公益大篷车):“本善”与相关的企业有联系,通过企业的爱心捐助,使更多没钱治疗的临终病人得以得到更好地救治。同时使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临终关怀的队伍里,为临终关怀的实施筹集足够的资金。
四、政府在南京临终关怀事业中扮演的角色
政府的角色扮演对临终关怀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总结分析了南京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医疗保障政策,并就医保政策对临终病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于80周岁以上的退休(职)人员,个人支付金额在2万元以上部分,由大病医疗救助基金补助60%,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7万元。
2015年,老年居民筹资标准由780元/人·年提高到840元/人·年,其中,财政补助440元/人·年,个人缴费400元/人·年。其他居民筹资标准由780元/人·年提高至840元/人·年,其中,财政补助360元/人·年,个人缴费480元/人·年。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不足:
1、部分条例不够灵活,职工为刻意追求医保,可能会延误病情。
2、定点诊疗项目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使用。
3、参保人员门诊、住院就诊必须出示本人市民卡并刷卡就诊,门诊须告知医院就诊类别(如:门诊慢性病),对未出示卡证或就诊类别告知不清的职工,参保就医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某些情况下,如果病人忘带医保卡,就不能正常使用医保卡,说明医保网络系统有待提升,可以试着和身份证联系在一起)。
4、对于80周岁以上退休(职)人员的大病医疗补助可以适当提升,毕竟人年纪大了,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导致重大疾病的发生。
五、总结
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得临终关怀事业能够在我国得到更大范围和程度的实行,最基本的解决之道是对当前中国传统观念的改进。重生轻死的传统理念、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工具理性之下的责任主义……这些都羁绊着人们对高生命质量的追求。因此,生死教育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对生命权利义务的重新定义:中国人的生死观中注重过多的是对责任的强调。这是工具理性的在人体身上的异化表现,它会导致人们对生的过多关注,认为死亡意味着全部生活的毁灭。
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一味的看重生命的长度,而完全忽视了生命的质量。在过度医疗的背后苦苦挣扎挽留,遍体插满医学器材……就这样挽留最后的一口气,此时,人作为人,还有人的社会性、人性所在吗?把对生命长度的注意转移到对生命质量的重视,是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一大挑战。重新认识生命长度的有限性,从而更加重视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徐宗良 刘学礼 翟晓敏 生命伦理与新健康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237 参见 彭红 浅析临终关怀—安乐死的终极目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 第8卷第4期
[2]岳林 张雷.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 护士进修杂志,2011, 26(2): 117-119. [3]赵媛. 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发展措施[J] 大理学院学报 2013, 12(12): 70 .
[4]孟宪武. 中国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及其前景展望[J] 肿瘤防治杂志 2003, 10(1): 17-20.
[5]崔以泰 黄天中.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 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于素芝 1992. 7-10.
[6]李柏红 李双印. 中国特色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路径初探[J]. 改革与开放杂志 2013, 12期上 51-52.
[7]陈瑶 王俊彦 施永兴.成都、昆明、杭州三地主侧临终关怀机构的服务功能及资源的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14(1): 66-69.
[8]孙安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340例病人临终关怀服务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15): 1271-1272.
[9]杨晶 张金环 刘玉春等. 医务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 1998:102.
[10]路雪芹 白琴. 开展本土化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27(3): 299-300.
[11]卢锡芝,屠玉玲 章晓莉.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4(1): 46-48.
[12]钟华. 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发展探索[J]. 护理与康复杂志 2008 604-605.
[13]王玉梅 肖适崎.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 国外护理学分册 2005,24(8): 408.
[14]郑志明著 道教生死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15]赵晖 生死观上的人类智慧——中西生死观比较 哲学研究 学理论
[16]张华萍 周晓敏 韦永风 林章华 生死观教育对家居晚期癌症病人生死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华 护理杂志 2006年6月第41卷第6期
[17]李骥 李义庭 郭浩明 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思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2010年)
[18]苏永刚 中英临终关怀比较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年
[19]郑晓江 生命与死亡 中国生死智慧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马静松等 临终关怀在中国—困境与出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12月 第21卷第6期
[21]辛雨 医生与临终医疗
[22]于淼 在情理中看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临终人文关怀的伦理关系
[23]刘利丹 尊重临终患者的选择自由——学会与临终患者的沟通
[24]刘宇鹏 浅谈临终医疗的双重效应原则
[25]蔺晓贤. 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5(6): 73-74.
[26]日野原重明(日) 《临终关怀》 陕西 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年5月修订版
[27]阿瑟·克莱曼(美) 《疾痛的故事 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4月第一版
[28]威廉·考克汉姆(美) 《医学社会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注释:
1徐宗良 刘学礼 翟晓敏 生命伦理与新健康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237 参见 彭红 浅析临终关怀-安乐死的终极目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 第8卷第4期
2 本善社工服务中心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成立于2012年5月,是由长期坚持医疗服务和健康照顾的志愿人士共同发起的公益组织,即是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致力于在医院和社区之间建立资源通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生活照顾和精神关爱需要。根据丁强社区实际情况,提出"长者照顾体系",通过对基础医务知识的宣传普及,对独居老人身体、精神两个层面的照顾,以及对临终老人真诚的关怀,为社区长者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
作者简介:魏圆源(1995-)、女,广东,大三,社会学
秦小红(1993-)、女,河南,大三,社会学
牛文浩(1994-)、男,河南,大三,临床医学
赵涛(1993-)、男,安徽,大三,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周琛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