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c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观察学习;替代强化;适应性行为;不适应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0-0038-04
  【作者简介】王晓萍,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南京,211171)副院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儿童发展”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强调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外部环境控制而产生,无论是强化、惩罚还是消退,都直接作用于个体,该理论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直接作用的操作条件反射中,还可以通过观察、听别人讲述等方式间接学习,而且社会行为的學习更多是依靠观察学习完成的。如,老师在课堂上表扬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对该学生来说是直接强化,而对班上其余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间接学习,即班杜拉所说的观察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儿童的内在认知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正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
  一、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在班杜拉看来,儿童的大部分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生活中的榜样来进行的,那么,榜样的行为是如何被儿童习得的呢?班杜拉认为这种学习并不需要斯金纳所强调的直接强化,而是替代强化的结果。我们通过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攻击性行为的实验(Bandura,1965)来了解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基本原理。
  班杜拉的攻击性行为实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暴力影片泛滥成灾,人们担心这些影片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暴力片究竟对儿童有没有影响?有多大的影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班杜拉开始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如何习得的。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设计了“波比娃娃”实验,这个实验得到了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支持。研究选择了幼儿园66名4岁的儿童作为被试,参加实验的孩子被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2人,男女各半。实验中,研究者首先让这些儿童观看录像。录像中有一位成年女性对着一个1.5米高的充气娃娃进行攻击,这位女性就是儿童观察的榜样:她一边用木槌打娃娃的头,一边大喊“好、好……打、打……”持续10分钟后,录像中的女性停止了攻击行为。接下来,三组幼儿分别看到三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组儿童看到影片中另外一个成年人用糖果和点心奖励了打充气娃娃的成年女性,我们把这组称为榜样奖励组;第二组儿童看到影片中另外一个成年人对打充气娃娃的成年女性进行了批评和惩罚,我们把这组称为榜样惩罚组;第三组儿童看到打充气娃娃的成年女性没有得到任何奖励和惩罚,我们把这组称为无反馈组。
  接下来进行两种实验操作:
  1.将儿童带到与录像情境相同的游戏室,让儿童自由活动10分钟。游戏室里有很多玩具,也有玩偶娃娃和木槌,研究者通过单向玻璃观察儿童的行为。结果发现,奖励组和无反馈组都比惩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2.要求所有儿童都模仿录像里成年女性打充气娃娃的行为,并提供足够的糖果和点心作为奖励。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水平几乎一致。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两个基本的事实:
  1.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并不需要直接强化,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就可以习得。榜样行为对儿童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即便是录像这类非真实的情境也是如此。从实验操作2中可以发现,三组儿童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都学会了攻击性行为。
  2.成人的行为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和表现这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从实验操作1中可以发现,榜样奖励组和无反馈组比惩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当儿童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奖励时,更愿意模仿这种行为,这说明儿童的内在认知因素在起作用。
  孩子通过观察他人怎么做,以及他人这么做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进行学习,这就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反应,或现存反应得到矫正。儿童的观察学习无须直接体验强化,也无须直接做出反应就能发生。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他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到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就称为替代强化或间接强化。在上述实验操作1中可以看到,榜样奖励组比榜样惩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高频率的攻击性行为,这就是替代强化的结果。成年榜样得到的糖果和点心,有效激励了奖励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击打娃娃行为;同样,成年榜样得到的批评和惩罚也很好地震慑了惩罚组幼儿,使他们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替代强化。
  与斯金纳的直接强化强调环境控制不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与间接强化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形式的学习。从实验操作1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惩罚组的儿童来说,即便他们模仿攻击性行为的频率低于奖励组和无反馈组,但是他们仍有一定频率的攻击性行为出现。因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不仅能思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所注意的榜样,可以自行决定向榜样学习哪些内容,以及是否将学到的行为表现出来。这正是班杜拉所强调的: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和大脑积极加工着来自环境的信息,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儿童内在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影响着外部强化效果。
  二、交互决定论模型
  在早期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是积极的、有思想的人,他们可以朝着许多方向发展。在晚期理论中,班杜拉用交互决定论的概念来阐述他关于人类发展的观点,认为积极的人(P)、个体的行为(B)和环境(E)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儿童,儿童也影响环境。人的行为是由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决定的,但绝不是两种力量的简单叠加,奖励、惩罚之类的外部环境因素与信念、期望、动机等内部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个体的行为、外因和内因共同构成了一个影响系统(见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系统中三大因素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这个系统中的每两个因素之间都会相互影响。   斯金纳认为环境(E)塑造了人格和行为,班杜拉则认为人、行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该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儿童在自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基本原理的应用
  儿童是天生的模仿者,不管动机如何,他们每天都会从日常生活及各类媒体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各种行为。他们通过模仿从榜样身上学习多种适应性行为,同时也习得各种非适应性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原理起到了主要作用。通过观察学习,儿童从榜样那里学习各种行为,通过替代强化或其他强化过程,儿童则学会是否表现这些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儿童不适应行为的干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一)充分利用“示范模仿”和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对于儿童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行为塑造手段,很多干预方法,包括强化、惩罚、消退等,都可以用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来代替,以达到减少或增加相应行为的目的:儿童观察示范者的某些行为受到惩罚、消退,其相应行为就会减少;同样,观察示范者的某些行为受到强化,其相应行为就会增加。不仅如此,示范模仿还能帮助儿童获得新的适应性行为,如果示范模仿能够有效实施,会比其他行为养成技术更高效,因为直接强化往往针对个体,而替代强化对个体和群体都能发挥作用。
  1.增加和获得新的适应性行为。
  (1)通过抑制解除来增加适应性行为
  当儿童观察到示范者做出某种行为后,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鼓励和强化,那么自己以往相同或相似行为的抑制就会逐渐解除。
  佳佳胆子小,比较退缩,在学校自由活动时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有一天她听到同学们在操场玩得很开心,笑声特别大,便好奇地走到操场上观看同学们的跳绳比赛。班主任老师发现佳佳来了很高兴,主动走到佳佳身边,热情邀请她参加,并让别的同学过来拉她。此后,佳佳再也不敢在操场上站较长时间了,看到老师也是能躲就躲。
  这是一个直接强化技术误用的典型:对于佳佳这类胆小退缩的孩子,关注并不是积极刺激,而是一种消极刺激,因为这样的关注会给焦虑水平本来就很高的儿童带来更大的压力,为了避免关注带来的焦虑,他们会更加退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示范模仿”:老师自己加入跳绳活动,并邀请更多的孩子一起加入,玩得更嗨。经过多次的榜样示范和替代强化,佳佳害怕参加集体活动的行为抑制就会慢慢解除,最终克服与同伴交往的恐惧。
  (2)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新的适应性行为
  当儿童观察到榜样示范者做出一系列新的行为,他就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表现这些新行为。如对于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的儿童,老师可以通过“示范模仿法”对儿童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让儿童观看同伴交往的视频或绘本;在现实生活中或心理健康课上,通过真实场景的再现或心理健康课的游戏活动,示范和实践社会交往行为和社交技能。这样,儿童就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榜样模仿获得多种新的社会交往技能。
  2.减少和抑制不适应行为。
  当儿童观察到示范者的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或者没有带来好的后果时,就会减少相同或相似的不当行为。
  (1)通过“替代惩罚”和“消退”来减少不适应行为
  如果儿童观察到示范者的行为受到了惩罚,其减少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儿童看到同学因为没有完成作业、打人、说脏话等不良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这类不良行为在自己身上发生。
  如果儿童观察到示范者的行为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效果,原本想表现的相同或类似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如,课堂上有学生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表现出各种“耍宝”行为,老师采取不加关注、忽视等消退策略,其他同学想通过扰乱课堂秩序来获得关注的类似行为就有可能减少。
  (2)通过“对抗行为”来改变不适应行为
  如果儿童想要模仿的良好行为与其已经习得的不良行为不兼容,儿童则有可能选择学习新的适应性行为、放弃旧的不良行为。如,某儿童从一个学习风气不良、部分同学不完成作业的班级,转学到一所学习风气良好的学校,发现班上同学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看到这样的示范后,他会慢慢选择认真听课、及时完成作业,原来不做作业的行为就会减少。
  (二)注重真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班杜拉同样用实验证实过,真人的榜样力量是最强大的。真人示范每时每刻都发生在儿童身边,儿童通过观察身边人的行为进行学习,大部分的生活和交往技能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习得的。同样,“坏习惯”也很容易通过现场示范获得。
  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学校中的权威人物,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行为:你赞扬一个有礼貌的学生,会鼓励在场的所有学生;你对某些学生刻苦学习行为的奖励,会激励到班上其他同学;你批评一个犯错的学生,会警告到所有的学生不能犯相同的错误;如果你嘲笑、体罚学生,你自身就会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就是这个道理。
  2.通过“现场示范”对儿童的不适应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现场示范”对前述案例中有社交退缩问题的佳佳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儿童不适应行为干预方面,现场示范疗法有其独有的优势:真实的人和场景能使干预过程生动有趣、有说服力,同时能根据当事儿童的现场反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现场示范可能会难以控制,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如现场向害怕猫的儿童示范与猫亲近,可能会因为猫不受控制攻击了示范者,导致该儿童更加害怕猫咪,并使以后的干预更为困难。因此,现场示范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充分利用媒介的示范作用
  在塑造儿童行为的过程中,除了真人版的现场示范外,还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媒體示范,如电影、电视、录像、动画片、绘本等。对于今天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媒介中,能观察到各种或真实或虚拟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符号性媒介的榜样力量。
  与现场示范相比,符号性示范的使用更为广泛和便捷。在行为干预时,符号性示范内容的选择和制作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要对示范的关键行为特征进行突出展示。教师可将要示范的内容做成PPT、短片、录音、文字材料等符号性媒介,或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有相关内容的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子媒介并加以剪辑,在需要时呈现给儿童。
  【参考文献】
  [1]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M]. 邹泓,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傅宏, 陶琳瑾. 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第二版)[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其他文献
笔者是当年参加解放军成都入城仪式老兵的后代,近年走访了全国多地父亲的战友。采访了当年参加成都入城仪式的老兵,并把收集的老兵口述资料、回忆文章和日记中弥足珍贵的“历史碎片”进行了整理,再与史料结合,试图拼接出解放军成都入城仪式的原貌,以飨读者。提前一天入城  1949年12月30日,贺龙麾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军指战员代表全体成都战役参战部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解放军入城仪式。  六十军代表
顽童,从来就是孩子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身上洋溢着游戏精神,充斥着淘气色彩,对恶作剧情有独钟,常常做出些不合规范的事,让我们一筹莫展。还好,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安慰——原来他也曾经历过那么多的“顽童”;同时也给了我们非常多的震撼——原来每个顽童内心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唤醒他们。   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少先队工作者所著,如他所说:“我把这本书献给你
杨明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1920年4月,他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往中国的特使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来到中国,来往于北京、上海、济南等地,会见李大钊、陈独秀,推动并帮助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他参与建立并加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参与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俄华通讯社负责人、外国语学社社长,与张太雷一起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工作,参加共产国际三大,是
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李林排列第53位。李林是一位女华侨,她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抗战事业,她身上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弥足珍贵。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李林  1915年11月15日,李林在福建漳州出生,出生不久即遭亲生母亲遗弃,被养母陈茶收养。三年后,陈茶带着李林出国去追寻在印度尼西亚经商的丈夫李瑞奇,李瑞奇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省会泗水经营着瑞林号、瑞南号两个百货连锁店,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管理;情绪ABC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4-0059-02  【作者简介】陈艳,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田莘耕中学(浙江宁波,315153)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中生的情绪困扰常源于对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如“我对你好,你一定要对我好”“同学不跟我说话,他们一定都不喜欢我”,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导致高中生在
一、心理教育的核心要义  “心理教育是什么”是本书的核心研究课题,书中提出:心理教育指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个性教育等均属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为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美感素质的培养等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状况、心理发展也影响、制约
【关键词】自我意识;表达性艺术治疗;理想中的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68-03  【设计理念】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首先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借助同伴的力量来进行。  本课以心愿卡牌为主要工具,辅之以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绘画技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探索自我
【关键词】思维;问题解决;灵活变通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2-0068-03  【作者简介】邓晨,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江苏泰州,2253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但此时抽象逻辑思维仍主要与直接的感性经验相联系。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
【摘 要】风景构成法是一种绘画艺术疗法,也是一种投射测试。风景构成法的构成特征之一是咨询师在绘画者面前徒手给画纸加上画框。风景构成法中的每个风景项目都有其象征意义,但是咨询师不能单一化地解释。咨询师要一边共同参与绘画活动,一边观察绘画者,并且牢记自己在绘画活动中的感受、绘画者的反应以及绘画者的实际情况等。  【关键词】风景构成法;中小学生;日本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关键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6-0063-03  【作者简介】陈玫,吉林省延吉市第六中学校(吉林延吉,13300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初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时期,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被“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