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森林抚育在培育森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不同的林分类型采取不同的抚育模式进行了简要论述,说明只有加强森林抚育才是加速恢复森林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森林抚育;意义;定向抚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39-1
1 森林抚育的重要性
1.1 资源状况及林分特点
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二类资源普查数据,海林林业局林地总面积156,311公顷,中幼龄林总面积103,500公顷,近成过熟林总面积36494公顷。数据显示,一是龄组结构不合理,森林资源低龄化倾向严重,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71.2%,近成过熟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28.8%;近期可供采伐利用森林资源极其贫乏。二是林地利用率高而生产力低,残次林比例大,经数十年大规模人为活动,部分森林资源屡遭破坏形成残次林分,大部分地区已逐步演替为次生林,这些林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林木间竞争激烈,是进行人工干预的最佳时期。
1.2 森林抚育的意义
森林抚育是指幼林郁闭到进入封育前围绕培育目标所采取的营林措施的总称,造林后到郁闭前的幼龄林抚育是确保造林成效的关键环节,在森林培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1 森林抚育可提高林分质量 森林抚育具有改善土壤条件,调整林分组成,降低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大幅度增加森林蓄积,提高林分质量等诸多作用。
1.2.2 森林抚育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 通过对现有人工纯林的抚育改造,形成高质量的复层混交林,不仅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增加生物多样性,而且能大幅度提高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污染等生态功能等级,对改善生态状况,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2.3 森林抚育可有效提高社会效益 森林抚育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吸纳劳动力多。加强森林抚育可安排林区富余劳动力,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确保林区职工安居乐业。同时森林抚育下来的剩余物还可为林区职工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2 抚育类型、定向培育抚育模式
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按区域特点、主导功能,确定森林抚育的种类和方法。
2.1 公益林抚育目的
在于提高林木生长势,促进森林生长发育,诱导形成多物种的复层异龄群落结构,建立复杂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2.1.1 近自然培育模式 人工纯林和人工混交林应结合区域树种分布情况,以多树种混交、多方式混交培育经营林分,使林分向稳定状态发展。
2.1.2 自然态培育模式 天然林经营尊重树种的分布规律和分布比例,采取林分定量、树种定比例地伐除生长过密林木,保持林分的树种结构,维持林分的稳定性。
2.2 商品林抚育目的
在于调整林分密度和树种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蓄积量,缩短林木培育周期,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
2.2.1 珍贵优质大径材培育模式 选择生态区位重要、林木密度较大、郁闭度0.7以上,种间竞争激烈、天然珍贵树种较多,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立地条件好的一般公益林区、商品林区的中龄林进行生态疏伐和生长伐。在施工作业中,首先将彼此有密切联系的林木划为若干个树群,然后按照树冠有利于形成梯级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都能直接接受阳光的原则,尽量多保留珍贵优良树木,培育珍贵大径材,伐除有害木,保留优良木、有益木,改善生长环境,提高林分生长量。
2.2.2 天然、人工针阔混交林培育模式 选择林冠下造林(红松、云杉)已达到成林标准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伐除非目的树种极易引起病虫害的枯立木和藤条灌木,使林冠下幼树得到充足的养分和必要的光照,提高林分年生长量,使林冠下的红松、红皮云杉人工林保留的上层目的树种逐步形成近自然态的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
2.2.3 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模式 2011年海林林业局对12774亩密度过大的红松人工林进行了间伐,在生产作业中,按着“采小留大、采劣留优、采密留匀”的原则进行施工作业,通过间伐,改善了林分生长环境,加快了林木生长,提高了红松林的结实量,使红松林承包户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 抚育效果分析
2010~2011年,海林林业局对21万亩中幼龄林进行了多种方式抚育,通过与监测样地对比,抚育后的林分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林分内有培养前途的健壮树种得到有效的培育,从而促进了林木生长发育,提高了公顷蓄积,改善了森林生态环境,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和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4 结论
通过对监测样地的监测,监测到的各项数据都表明,两年来,抚育后的效果明显,应加快抚育速度,使大批急需抚育的中幼龄林早日得到抚育,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中国林业出版社.
[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营林技术标准.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森林抚育;意义;定向抚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39-1
1 森林抚育的重要性
1.1 资源状况及林分特点
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二类资源普查数据,海林林业局林地总面积156,311公顷,中幼龄林总面积103,500公顷,近成过熟林总面积36494公顷。数据显示,一是龄组结构不合理,森林资源低龄化倾向严重,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71.2%,近成过熟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28.8%;近期可供采伐利用森林资源极其贫乏。二是林地利用率高而生产力低,残次林比例大,经数十年大规模人为活动,部分森林资源屡遭破坏形成残次林分,大部分地区已逐步演替为次生林,这些林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林木间竞争激烈,是进行人工干预的最佳时期。
1.2 森林抚育的意义
森林抚育是指幼林郁闭到进入封育前围绕培育目标所采取的营林措施的总称,造林后到郁闭前的幼龄林抚育是确保造林成效的关键环节,在森林培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2.1 森林抚育可提高林分质量 森林抚育具有改善土壤条件,调整林分组成,降低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大幅度增加森林蓄积,提高林分质量等诸多作用。
1.2.2 森林抚育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 通过对现有人工纯林的抚育改造,形成高质量的复层混交林,不仅能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增加生物多样性,而且能大幅度提高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污染等生态功能等级,对改善生态状况,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2.3 森林抚育可有效提高社会效益 森林抚育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吸纳劳动力多。加强森林抚育可安排林区富余劳动力,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确保林区职工安居乐业。同时森林抚育下来的剩余物还可为林区职工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2 抚育类型、定向培育抚育模式
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按区域特点、主导功能,确定森林抚育的种类和方法。
2.1 公益林抚育目的
在于提高林木生长势,促进森林生长发育,诱导形成多物种的复层异龄群落结构,建立复杂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2.1.1 近自然培育模式 人工纯林和人工混交林应结合区域树种分布情况,以多树种混交、多方式混交培育经营林分,使林分向稳定状态发展。
2.1.2 自然态培育模式 天然林经营尊重树种的分布规律和分布比例,采取林分定量、树种定比例地伐除生长过密林木,保持林分的树种结构,维持林分的稳定性。
2.2 商品林抚育目的
在于调整林分密度和树种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蓄积量,缩短林木培育周期,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
2.2.1 珍贵优质大径材培育模式 选择生态区位重要、林木密度较大、郁闭度0.7以上,种间竞争激烈、天然珍贵树种较多,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立地条件好的一般公益林区、商品林区的中龄林进行生态疏伐和生长伐。在施工作业中,首先将彼此有密切联系的林木划为若干个树群,然后按照树冠有利于形成梯级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都能直接接受阳光的原则,尽量多保留珍贵优良树木,培育珍贵大径材,伐除有害木,保留优良木、有益木,改善生长环境,提高林分生长量。
2.2.2 天然、人工针阔混交林培育模式 选择林冠下造林(红松、云杉)已达到成林标准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伐除非目的树种极易引起病虫害的枯立木和藤条灌木,使林冠下幼树得到充足的养分和必要的光照,提高林分年生长量,使林冠下的红松、红皮云杉人工林保留的上层目的树种逐步形成近自然态的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
2.2.3 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模式 2011年海林林业局对12774亩密度过大的红松人工林进行了间伐,在生产作业中,按着“采小留大、采劣留优、采密留匀”的原则进行施工作业,通过间伐,改善了林分生长环境,加快了林木生长,提高了红松林的结实量,使红松林承包户的经济收入大幅提高,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 抚育效果分析
2010~2011年,海林林业局对21万亩中幼龄林进行了多种方式抚育,通过与监测样地对比,抚育后的林分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林分内有培养前途的健壮树种得到有效的培育,从而促进了林木生长发育,提高了公顷蓄积,改善了森林生态环境,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和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4 结论
通过对监测样地的监测,监测到的各项数据都表明,两年来,抚育后的效果明显,应加快抚育速度,使大批急需抚育的中幼龄林早日得到抚育,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中国林业出版社.
[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营林技术标准.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