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p418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为阅读欣赏奠定扎实的基础、为阅读欣赏展开丰富的想象、为阅读欣赏创设多样的情境、为阅读欣赏倡导正确的观点等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欣赏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朗读感悟的教学理念在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小学语文教学展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坚持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學生的审美情趣是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所谓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把握艺术形象,玩味作品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而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要欣赏音乐,就需要培养耳朵的音乐感;要欣赏文学,就需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而阅读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阅读欣赏的方法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提高方法。
  
  一、为阅读欣赏奠定扎实的基础
  
  进行阅读欣赏,需要学生既具备一定的阅读技能、丰富的生活经验,又具备审美的眼光。这些素质,都是学生进行阅读欣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进行阅读欣赏教学之前,应尽可能让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扎实丰厚一些。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都是阅读技能的基础,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抓好对学生字、词、句及阅读方法的训练。
  阅读内容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获得认识,形成内心情感,产生感悟、见解和智慧,积累成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可见,丰富的生活体验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如我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课前让学生通过走访或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归纳、整理收集资料。通过瀑布的今昔的对比,从感受人类遭受的自然灾害、人类破坏自然资源等角度进行归类,锻炼学生信息分析、信息加工能力。课中则引导学生学会用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对地球遭受人类破坏情况,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加以援证,使学生建立起强烈的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从而也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二、为阅读欣赏展开丰富的想象
  
  阅读欣赏的第一步是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完成。在学生阅读欣赏课文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对阅读到的文字展开想象,或是将课文中不同的形象在头脑中进行联想。如果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头脑中缺乏相应的形象,或者这种形象比较模糊,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幻灯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形象,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展开想象。
  我在教学《郑和远航》一课时,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再把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要能够浮现电影、电视中的相关镜头。训练学生朗读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就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这样,调动多方面的积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具体、深刻。
  
  三、为阅读欣赏创设多样的情境
  
  阅读欣赏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可以为作品创设、描绘情境,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其置身于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同身受。学生阅读文字时,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文中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于永正执教《小稻秧历险记》一课时,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是,于老师幽默地启发:“你没有完,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多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身临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的是有气无力了,学生和听课老师听了都不由自主地鼓掌。
  
  四、为阅读欣赏倡导正确的观点
  
  鲁迅曾经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社会是个大染炉,“学好千日难,学坏一日成”。记得有一次,我在叫二年级的学生对“妞”字组词,学生组成“泡妞”。从知识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所组的这一词语完全正确,无可非议。但语文教学还要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当学生组出这种词语时,不能对其进行笼统的强化或惩罚,而应告诉学生,这样的词本身是正确的,但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是不文明的、不健康的,组词练习不能组出不健康的词语。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不是自己组词的行为不正确,而是自己组出的词语不健康。
  总之,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让语文中的阅读欣赏这块园地,更加璀璨夺目,硕果丰盛。
其他文献
摘要: 大同思想是广大中国人民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大同思想有着重要的契合点。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巨史宏篇之中有着无数关
摘要: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
“之”字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之一,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脱口而出,但当问学生“什么叫独立性?”“为什么要取消它?”时,学生往往都顿时哑口无言,包括很多已上高三的学生。很多学生判断的依据只有两点:1.“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2.老师曾说过“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至于其本质,却从不深究。这样的后果是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句子的翻译出现偏差。下面便以一道高考题来作具体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县教育界开展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头脑里已经有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现实的情况是课堂教学的效率仍然不高。这种新课程理念一套套,课堂上却“我行我素”、“涛声依旧”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
阅读是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是阅读主体对阅读课题的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作者的对话,探究、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观察。然而,目前有些教师对此认识很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探究性理念。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误区    对于新课改的要求,往往有很多教师在理念上接受了,但在实践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有的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成课堂的装饰去演示,表面上看起来很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更好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时间并增大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大量的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多媒体的运用要以提高有效课堂教学为目的,切忌形式主义;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
摘要: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现代很多人对其存在着误解。中庸不是不讲原则、保守妥协,而是去除偏激,选择中正之路,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体现了人们寻求平衡的智慧,是一种和谐的美。了解中庸思想的真谛,对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中庸平衡和谐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然而现代很多人把“中庸”理解为不讲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是语文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更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如何让语文教师的提问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教学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