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字旗:正斜不两立?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tony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的国旗是“米”字旗,由突出在前的正十字和作为背景的斜十字共同构成。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署“联合条约”,成立“大不列颠王国”,并把两国的国旗合并。国旗前面的正十字代表了英格兰,源于英格兰的守护神、屠龙的罗马骑士圣乔治,而后面的斜十字代表苏格兰,源自被斜十字架钉死的耶稣门徒圣安德烈。9月18日有关苏格兰是否要独立的公投结果意味着保持现在的“米”字。
  作为“联合王国”的英国,英格兰一直被看作是“正宗”,英格兰占据了英国总人口的84%,有5000万人;苏格兰占8%,500万人。但其实苏格兰人是来自西南欧的凯尔特人的后代,英格兰人则是来自西北欧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后代。由于凯尔特人比盎格鲁—萨克森人先占领不列颠岛,所以他们一直自视为不列颠当地的土著,只是后来被盎格鲁—萨克森人赶到边远地区,才成为今天的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这种讲求先来后到、认为英格兰人是“外来入侵者”的“凯尔特人”情结成为爱尔兰和苏格兰民族主义的起源。
  1828年,苏格兰诗人沃尔特·司各特出版了一本名为《祖父的故事》的历史故事集,这本书至今还是亚马逊书店的畅销书。其中《国王与蜘蛛》的故事讲的是14世纪初,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在爱尔兰阿伦岛西岸的岩洞中避难时,看到蜘蛛在六次结网失败后,最终获得成功。布鲁斯受到鼓舞,终于在1314年6月24日的班諾克本战役中打败英格兰,苏格兰获得独立。
  “事不过七”似乎成为苏格兰人的一种情怀。2012年,苏格兰民族党领导人亚历克斯·萨尔蒙德提醒英国首相卡梅伦,他们已经申请举行独立公投六次了。于是同样是苏格兰后裔的卡梅伦同意在2014年举行公投。而这一年恰恰是班诺克本战役七百周年。
  诞生了亚当·斯密、詹姆斯·瓦特、J.K.罗琳的苏格兰不乏思想家、科学家和作家。首任007的扮演者肖恩·康纳利曾经发誓,如果苏格兰不独立就不会回家乡。而在历史上,苏格兰人的某些重大行动往往对世界局势产生深远影响。亚瑟·贝尔福,苏格兰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担任过英国的首相和外交大臣。1917年11月2日,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用“民族家园”(national home)的概念来代替“国家”(state),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独立建国。贝尔福表示,此举是为了避免犹太人源源不断涌入英国。他说:“按照我们苏格兰的理论……是每个国家都需要苏格兰人,但苏格兰已经不需要任何其他国家的公民。”此后,贝尔福又主导签订了分割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这些又埋下了此后百年来中东和巴尔干一系列分裂和纠纷的祸根。
  毫无疑问,围绕苏格兰是否独立的公投是一场事关“国运”的较量。英国资深政治评论员安德鲁·罗恩斯利指出,大多数英国人认为联合王国的命运应该由全体英国人来决定。而到了2014年2月7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发表讲话时,坦承苏格兰的公投“关乎英国命运”。
  苏格兰公投的结果也关乎着欧盟的“盟运”。即将离任的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在几年前就不无担忧地说:“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是欧盟最大的敌人”,在他看来,“如果每一个成员国都相信他们能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独自生存,这是一个谎言,同质化国家的时代已经结束”。
  在苏格兰“去英国化”加深的同时,“入欧洲化”的认同却在加深。与撒切尔夫人等保守党政客拒绝欧洲一体化相比,苏格兰人有更多的“大陆情结”,尽管有脱离英国的前景,但能加入欧盟的“大家庭”则是苏格兰人的普遍愿望,从这点来说,苏格兰也许是英国的“独派”,但却是欧洲的“统派”。不过媒体普遍认为,苏格兰如果选择独立,将重新履行入盟手续。然而,英国是否会愿意苏格兰在欧盟内与自己平起平坐?对于同样有分离主义问题的国家来说,允许苏格兰入盟是否会鼓励本国的分裂势力?由于欧盟的表决方式是全体通过,这势必造成苏格兰的欧盟梦破。
  在英国学者赫尔德看来,全球化一方面使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共同体成员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又使原本已经日落黄昏的种族共同体再次冉冉升起。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一体化和分离主义同时并存的现象。欧洲向何处去?苏格兰的选择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世界知识出版社成立80周年。我谨代表外交部,向世界知识出版社全体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不同时期为世知社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世知社成长发展的各界朋友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世界知识》杂志诞生于1934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救亡运动兴起,知识界追求光明的意识空前觉醒,进步思潮急速奔流。《世界知识》杂志正是在
近日,美日关系迎来了一个“历史性节点”。4月26日~5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美国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访问。期间,先是4月27日两国外长和防长“2 2”会议公布了新的“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接着安倍于29日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这在日本首相中尚属首次。美日同盟的协调度和密切度被提升到空前水平,两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加如胶似漆的蜜月期。  但是,如果结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大背景来看
【德】《明镜》2016年7月  7月,德国接连发生暴力袭击事件,其中多起与恐怖组织及难民存在关联。总理默克尔的支持率亦深受影响,民调显示,6月初59%的民众对默克尔的执政成绩表示满意,而8月则迅速下滑12个百分点。  8月11日,德国内政部公布了一份颇具争议的反恐草案《柏林宣言》,强调增加警察和监控人员的数量、加速遣返外籍罪犯、有条件废止双重国籍公民的德国国籍、使用识别软件监控公共场所、禁止穆斯林
安倍2012年底二次上台执政以来的近四年时间里,中日关系始终没能稳下来、好起来。有评论认为安倍上台以来,每年的中日关系是“前紧后松”,应该说未必如此。如果说有什么规律性现象可言,那就是在中日关系处于复杂磨合期和过渡期的大背景下,两国关系时有紧张震荡,但这种不正常到了一定程度后,双方会踩刹车,双方也会想办法将之晾一晾、缓一缓。以此视角来看,从安倍上台起,中日关系经历了恶化僵持与缓和改善的两个回合。前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中旬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他与习近平主席的会晤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丰硕成果,是中美双方把新型大国关系从概念变成行动的重大进展。  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国务卿克里提出,中美两国要在应对共同挑战中加强务实合作,并在具有不同利益的领域建设性地管控分歧。这一说法本身也是建设性的。在当今的两国关系中最突出的分歧,是两国在西太平洋的竞争。管控好这个分歧对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至
不出外界所料,菲律宾与中国的南海争端还是成了新加坡第12届“香格里拉对话”的焦点和“看点”之一。6月2日,菲律宾国防部长加斯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被安排在同一个小组。不过,预测中“唇枪舌剑”的交锋场面并没有出现,双方都表现得十分礼貌、克制。  很难想象,“为保卫领土将与中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话会出自在新加坡彬彬有礼的加斯明先生之口,能将“放狠话”的加斯明和在新加坡表现得体的加斯明联系
日本否定侵略战争的历史认知问题,是困挠中国实施周边外交和破坏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历史性难题。每当中日、韩日或者中日韩双边或多边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之时,日本否定侵略罪行历史的阴风便会四起,导致各方多年谈判取得的进展前功尽弃,东北亚人民重回互相猜疑、仇视的境地。  战后70年以来,日本标榜和平宪法、和平国家、和平道路,得到世界的肯定,但日本政界右翼势力却经久不息地淡化和否定殖民和军国主义侵略罪行,其政治领导
加拿大国会山。  “全国山河一片红”  加拿大是枫叶之国,每到10月红枫似火,而红色是加老牌政党自由党的代表颜色。今年秋天首都渥太华的枫叶格外的红,似乎象征着自由党好运的到来。10月19日,2015年加拿大联邦众议院选举尘埃落定,自由党刮起一股强烈的“红色旋风”,一举获得184席,跨过法定170议席的门槛,将组建多数派政府;保守党由199席下降为99席,成为正式反对党;新民主党由103席下降至44
皮尤研究中心一项新的预测显示,本世纪下半叶,外来移民及其子女在美国人口中的占比将升至创纪录水平,亚裔移民将接棒成为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065年时,海外出生的人及其子女将至少占美国人口的36%,不但比现在的26%要高,而且高于20世纪初达到的峰值。即使只考虑海外出生的人本身,其数量也将升至创纪录水平。该研究发现,未来50年美国人口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将是来自亚洲国家的移民
发掘“宝岛”潜力  【印】《今日印度》2015年5月4日  印度总理莫迪在首次访问塞舌尔和毛里求斯时,曾宣称印度洋地区是“我们政策的重中之重”,必须“确保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不过在印度成为印度洋地区领导之前,需要首先评估印度在它自己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做得如何。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印度洋上名副其实的“沉睡的巨人”。其四个主要岛屿面积几乎都是新加坡的两倍,但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却远低于新加坡。目前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