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厘清了马克思理论与现代性理论的关系,并扼要的从生存论意义的视角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予以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生存论 当代中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期,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时代话题,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现代性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此在"所面临的境况;另一方面现代性在理论上又面临许多难分难解的争论。探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特别是从生存论意义上予以解读不仅具有学理上的价值,更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之生存论;解读
一、现代性概念的界定
所谓现代,其本来的意义是指个人就其自身所处的当下时代而言。这种广义理解的现代,对于究竟是哪个时代是没有特定所指。然而狭义理解的现代有所不同,包括与此相关的现代性和后现代等诸多概念也有其特定意义。现代并非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时间概念,而更多是指历史时间。所谓历史时间,就是排斥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排斥编年体意义上时间概念,认为历史具有与意义统一性。
现代与前现代的准确分界点莫衷一是,由于标准不统一,因而根本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 学界一般认为,从物理时间对现代进行划分的观点来看,所谓现代起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美洲的发现。从历史时间对现代进行划分的观点来看,现代则是发端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哈贝马斯说:"只有到18世纪,15世纪左右的时代分水岭才被作为这一新的开端"。[1]因此,从文艺复兴到 17、18世纪的社会变革,可以看作是从中世 纪摆脱出来,逐渐走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而18世纪以来的现代意识的哲学自觉,则是现代形成的标志。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性的内涵变得愈加的丰富。普遍认为,现代性具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层面讲,指的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层管理结构等;从哲学、文化的层面讲,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主体性、进步、个人主义等。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大漩涡",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悖论的体验。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则是这个"大漩涡"和这种"体验"的典型特征。[2]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关于施特劳斯对现代性三次浪潮的提出。以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和洛克为代表的第一次现代性浪潮全面拒斥古典主义,力图超越了古典政治哲学。施特劳斯指出:"现代性第一个浪潮的特质是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以及设想自然必须披上作为单纯人工制品的文明产物之外衣。"[3]在以卢梭、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性浪潮中,卢梭主张非功利的、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之完善的古典德性,反对马基雅维里的价值取向,认为他是一种堕落和颓废。如果说卢梭主张与自然的合一与交融乃是最高生存情绪的话,而以尼采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第三次现代性浪潮则重新理解了生存情绪:"这个情绪更多的是对恐惧与灼痛而非和谐与平静的体验,并且它也是(作为必然的悲剧性生存的)历时性生存之情绪"。[3]从政治哲学角度来看,自由民主制理论源于第一次现代性浪潮,共产主义理论源于第二次现代性浪潮,而法西斯主义则是第三次现代性浪潮的政治含义。
二、马克思理论与现代性理论的关系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无论是理性主义、整体性立场,还是承认历史的进步等等这些现代性特征,马克思哲学都同样具备,因此马克思被归类为现代性意义上的思想家。他们认为,虽然马克思脱离了青年黑格尔学派,并且全面批判黑格尔,但就实质上来讲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事实上是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衣钵。
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认为现代主义就是现实主义,而马克思则是一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一般说来,把马克思等同于黑格尔和其他的现代思想家有如下几点原因:第一,黑格尔作为理性主义集大成者,以树立绝对精神的地位宣告了近代哲学的完成。"永恒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理念,作为绝对精神,永恒地实现自己、产生自己、享受自己。"马克思无论是追寻事物的普遍性和规律性,还是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历史的预测,都显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基本特质。 第二,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连马克思本人都公开承认是黑格尔的学生。学者们也普遍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继承最多的就是辩证法,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当中的合理内核。所以在这一点上,诺曼·莱文认为马克思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继承人。第三,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与此相类似的是马克思建构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逻辑路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通过简明的对照过后,我们似乎可以得出马克思是现代性意义上的思想家这样的结论。
如果这些学者的评价是正确合理的话,那么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包括对现代性的批判都只是仅限于现代性内部争论而已。不仅共产主义和乌托邦的区别无法体现,而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没有超越一般现代性批判的高度。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不仅无法撼动传统现代性理论的地位,而且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包括其整个理论的革命意义都大打折扣。
虽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没有使用过现代性之类的术语,但是马克思的所言所行,无论是从脱离青年黑格尔学派,对整个黑格尔学派进行清算,还是坚持一生地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无不都是对现代性的现实批判。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之生存论解读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并且是对象性的存在物,真实而不抽象,鲜活具有生命,而非精神存在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能够脱离一切社会关系、孤立存在的个人。现实的人通过外化,把自身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反映人的现实需要的客观对象,这个过程体现了现实的人能动性和受动性的两方面特质,而非简单物化过程。对马克思来讲,"非对象的存在物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怪物","非对象的存在物,这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出来的、亦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即抽象之产物"。[4]黑格尔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体现,绝对精神作为万物最初的原因和内在本质没有自身之外的对象,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的"怪物"和"抽象物"。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他说,"当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而把自己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作为异己的对象创立出来时,这种创立并不是主体:必然是对象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性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没有包含对象性的东西,那它就不能对象性的活动"。[4]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 从生存论意义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参考文献:
[1]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Frederick Lawrence, Polity Press,1987.
[2]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
[3]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6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田依(1986-),女,黑龙江大庆人,山东省委党校2010级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之生存论;解读
一、现代性概念的界定
所谓现代,其本来的意义是指个人就其自身所处的当下时代而言。这种广义理解的现代,对于究竟是哪个时代是没有特定所指。然而狭义理解的现代有所不同,包括与此相关的现代性和后现代等诸多概念也有其特定意义。现代并非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时间概念,而更多是指历史时间。所谓历史时间,就是排斥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排斥编年体意义上时间概念,认为历史具有与意义统一性。
现代与前现代的准确分界点莫衷一是,由于标准不统一,因而根本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 学界一般认为,从物理时间对现代进行划分的观点来看,所谓现代起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美洲的发现。从历史时间对现代进行划分的观点来看,现代则是发端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哈贝马斯说:"只有到18世纪,15世纪左右的时代分水岭才被作为这一新的开端"。[1]因此,从文艺复兴到 17、18世纪的社会变革,可以看作是从中世 纪摆脱出来,逐渐走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而18世纪以来的现代意识的哲学自觉,则是现代形成的标志。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性的内涵变得愈加的丰富。普遍认为,现代性具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层面讲,指的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层管理结构等;从哲学、文化的层面讲,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主体性、进步、个人主义等。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大漩涡",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悖论的体验。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则是这个"大漩涡"和这种"体验"的典型特征。[2]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关于施特劳斯对现代性三次浪潮的提出。以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和洛克为代表的第一次现代性浪潮全面拒斥古典主义,力图超越了古典政治哲学。施特劳斯指出:"现代性第一个浪潮的特质是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以及设想自然必须披上作为单纯人工制品的文明产物之外衣。"[3]在以卢梭、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性浪潮中,卢梭主张非功利的、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之完善的古典德性,反对马基雅维里的价值取向,认为他是一种堕落和颓废。如果说卢梭主张与自然的合一与交融乃是最高生存情绪的话,而以尼采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第三次现代性浪潮则重新理解了生存情绪:"这个情绪更多的是对恐惧与灼痛而非和谐与平静的体验,并且它也是(作为必然的悲剧性生存的)历时性生存之情绪"。[3]从政治哲学角度来看,自由民主制理论源于第一次现代性浪潮,共产主义理论源于第二次现代性浪潮,而法西斯主义则是第三次现代性浪潮的政治含义。
二、马克思理论与现代性理论的关系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无论是理性主义、整体性立场,还是承认历史的进步等等这些现代性特征,马克思哲学都同样具备,因此马克思被归类为现代性意义上的思想家。他们认为,虽然马克思脱离了青年黑格尔学派,并且全面批判黑格尔,但就实质上来讲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事实上是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衣钵。
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认为现代主义就是现实主义,而马克思则是一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一般说来,把马克思等同于黑格尔和其他的现代思想家有如下几点原因:第一,黑格尔作为理性主义集大成者,以树立绝对精神的地位宣告了近代哲学的完成。"永恒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理念,作为绝对精神,永恒地实现自己、产生自己、享受自己。"马克思无论是追寻事物的普遍性和规律性,还是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历史的预测,都显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基本特质。 第二,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连马克思本人都公开承认是黑格尔的学生。学者们也普遍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继承最多的就是辩证法,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当中的合理内核。所以在这一点上,诺曼·莱文认为马克思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继承人。第三,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与此相类似的是马克思建构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逻辑路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通过简明的对照过后,我们似乎可以得出马克思是现代性意义上的思想家这样的结论。
如果这些学者的评价是正确合理的话,那么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包括对现代性的批判都只是仅限于现代性内部争论而已。不仅共产主义和乌托邦的区别无法体现,而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没有超越一般现代性批判的高度。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不仅无法撼动传统现代性理论的地位,而且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包括其整个理论的革命意义都大打折扣。
虽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没有使用过现代性之类的术语,但是马克思的所言所行,无论是从脱离青年黑格尔学派,对整个黑格尔学派进行清算,还是坚持一生地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无不都是对现代性的现实批判。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之生存论解读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并且是对象性的存在物,真实而不抽象,鲜活具有生命,而非精神存在物。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能够脱离一切社会关系、孤立存在的个人。现实的人通过外化,把自身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反映人的现实需要的客观对象,这个过程体现了现实的人能动性和受动性的两方面特质,而非简单物化过程。对马克思来讲,"非对象的存在物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怪物","非对象的存在物,这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出来的、亦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即抽象之产物"。[4]黑格尔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体现,绝对精神作为万物最初的原因和内在本质没有自身之外的对象,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的"怪物"和"抽象物"。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他说,"当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而把自己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作为异己的对象创立出来时,这种创立并不是主体:必然是对象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性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没有包含对象性的东西,那它就不能对象性的活动"。[4]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 从生存论意义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参考文献:
[1]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Frederick Lawrence, Polity Press,1987.
[2]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
[3]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6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田依(1986-),女,黑龙江大庆人,山东省委党校2010级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