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欧美职场如鱼得水?请收下这份职场文化差异指南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ti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阻碍我们进一步的很少是因为硬实力(学历,知识),更多的来自于软实力(沟通力,领导力,思维力等)的缺席,而文化背景的不同更加加深了提升和展现我们这方面实力的阻力。
  想要突破,首先要有察觉。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察觉和理解能让我们更平和,更高效。
  所以这篇文章,挑几个方面来深入的聊聊中国和欧美职场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和应对各种职场中的情景。
  本文将为您介绍:
  沟通高手
  不给面子的批评
  老板你好
  2020年底引荐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去荷兰某500强实习,给一个高级总监(荷兰人)做业务助理。其行业前景好,岗位本身也很有意思,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转正的概率比较大。
  几个月后和这位总监吃饭,聊起这位实习生的表现,他说:“她是个好姑娘,也挺认真好学的。但不主动,推一步动一步,沟通也不顺畅,和我的期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类似这样对中国背景员工的反馈,我在职场中听到太多次了。
  这里我借用了欧美商学院MBA经常会引用的书《文化地图》中的几个维度。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
  中国和荷兰对比的文化地图(看下图),用美国和英国作为对照,差异永远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其在维度表中的相对位置,而不是其所在的绝对位置。
  打个比方,在其他人的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与谁作比较。比如在德国人眼中英国人无组织不守时,而英国人可能会抱怨法国人的自由散漫;又比如美国人在与很多国家相比是属于比较直接的,而在表达负面反馈意见时,往往一些欧洲人会比他们更直接。
中国和荷兰对比的文化地图

沟通高手


  职场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沟通发生的。谁是沟通高手?在中国和荷兰对此的定义有很大区别。
  在荷兰中,沟通高手就是能够明确、简单、直接、有逻辑表达的人;为了沟通清晰,人们喜欢重复表达和书面交流。比如,在荷兰的街区你注意一下,各種公共标识都表达地非常清晰易懂,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小孩子都看得懂。
  在中国,沟通是复杂、微妙、间接的;沟通高手讲究察言观色、读懂言外之意,强调心领神会,日语中也有“读空气”的说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在1976年把世界文化分为两种:
  高语境文化,比如中国,日本,阿拉伯等东方国家。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者的言语或行为意义来源于或内在化于说话者当时所处的语境,他所表达的东西往往比他所说的东西要多。如许多不成文的传统习惯,不言而喻的价值观和社会普遍公认的行为模式。
  由于重视间接交流,接受者的敏感性与领会话外音的能力,以及理解隐含意义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
  低语境文化,比如美国,德国,荷兰等西方国家。人们强调的是双方交流的内容,注重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而不是当时所处的语境。

  曾经就因为这个沟通文化的差异在工作中屡屡碰壁,被同事误解,或者评价为“不善于沟通”。我复盘了一下,才发现我的思维中有太多的“你应该知道”,“我以为你知道”这样的假设,才会在沟通中略过不少我理所当然认为大家都知道的信息。
  作为一个在高语境文化下长大的人,期待接收者能够承担解析意义的责任,而不是依靠一字一句地说清楚。低语境文化中,荷兰同事认为说话者或写作者承担传达意义的责任,应该通过言语清楚表达出我想要表达的信息。
  这个过程中调整了自己的风格,逐步锻炼自己如何把复杂的情况更清晰地,更有逻辑地表达清楚,包括提供合适的语境,build up the case,并且养成了和对方确认是否准确理解的习惯,这让我在工作中的沟通更加顺畅,更加高效。
  虽然中国被归为高语境文化,但近些年,随着更多的人口流动,中国也在经历向低语境文化演变的过程中。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更希望采用对等的、直接的、阶级观念没那么强的沟通方式。

不给面子的批评


  中国有句老话,“忠言逆耳”,在给出意见或者批评这件事情上,荷兰人的直接基本上可以排到世界前几名,就连美国人都自叹不如。
  一位美国邻居和我聊到这个话题上,有件事令他记忆犹新:有次理发后,有位荷兰的朋友非常直接的表示,新发型完完全全不适合他!
  在荷兰有种感觉是“人们有权表达自己的任何意见,而且想多直率就多直率。如果其他人不喜欢这样,觉得被冒犯了,那是他们自己的错。”
  比如,当你在公司会议上发表一些想法时,有什么不太符合逻辑的地方,同事总会直接指出来。或者和你平级的同事,也会经常直接指出你提案中的一些在他看来不太满意的地方。   这让不少在荷兰职场的中国人苦恼。一方面,在我们的文化中,直接批评别人的错误是不给对方面子,我们会觉得不被尊重;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含蓄的性格,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不满。
  面對这样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去区分对方的评价是对事还是对人。
  理解差异可以免于轻易“被冒犯”。
  比如在做展示时,荷兰人或法国人更容易会当面提出他们的疑问,这往往是他们给予意见的方式,并不是刻意针对你。在比如一些欧洲国家,针对观点做出评价,而不是攻击对方是很正常的。

  中国人有个思维习惯,会把事情和人自然的联系在一起。很多人都有自我防御意识,批评自己没问题,而如果“外人”来批判,就会很容易被激怒。对中国人来说,“面子”有时比事实更重要。
  “你说我这篇提案中有拼写错误,就是在指责我的英语不够好”;“我在部门会议中做展示时,你当众质疑一个逻辑错误,就是在否认我的工作能力”
  “你反对我的意见,就是在反对我”云云。
  于是,我们会陷入愤怒甚至羞愧中。影响了自己的自信和同事的关系。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锻炼自己的厚脸皮,不要把所有的批评当作人身攻击。如果对方说得对(比如发现了拼写错误),那就感谢并改正。
  如果实在对他人的评价不舒服,心平气和地表达给对方,感谢你的反馈,但表达方式(当着全部门的面)上我有些不能接受,下次你是否可以私下和我说呢?
  经过这么些年的修炼,我对建设性负面反馈的接受,也常常会让我的荷兰同事惊讶,随之而来的是赞许。
  他们会更真诚地分享给我更多关于我个人成长的反馈,让我少踩雷,了解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会更有效,这些都是职业成长路上很宝贵的经验。
  人的成长,最怕是“捧杀”。你周围的人都捧你,说你好,而没有人给出客观的意见。批评听了心里不舒服,但能让我们进行反思,有助于成长。
  我喜欢这句话,“赞美是扑满鲜花的陷阱,但批评是防止你跌到的拐杖。”

老板你好


  关于老板和权威,中国和荷兰区别很大,基本是两个极端。
  在中国,老板最大!
  老板晚来了,必须等老板驾到才能开会;开会时老板没发话,必须等老板先开口;一起吃饭时,老板没动筷,必须等老板先开筷。
  中国式老板是权威家长式,一般不太鼓励和赞扬员工。员工还有进步空间呢,这叫被动地爱,咱们习惯了。
  中国的组织中,层级比较严密,纵向关系是常态。双方都认识到相互地位的不对等,强势方通过赏罚来控制弱方,弱势方则通过迎合和依附强势方获取资源。
  在荷兰,老板就是普通人。
  老板晚来了,大家会多等几分钟,再不来,那就自行开会,经常作为会议组织者的我,甚至会直接给大老板或者他秘书电话,“嘿,你晚了,大家都在等你呢”。
  开会时大家都抢着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是荷兰人的基本素质。
  一起吃饭时,只要大家东西上齐,管老板有没有动刀叉,大家各自开吃(荷兰基本都是自己点自己的,自己吃自己的)。
  这些不同都可以用权力距离指数来解释,它指文化中重视和尊重权威的程度。
  权力距离越高,其文化中更强调权威与服从的集体主义。中国是个高权力距离的国家,而荷兰则恰恰相反,是典型的低权力距离国家。
  这反映到职场中,就是荷兰的老板都会刻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让员工容易接近,希望达到没有隔膜的沟通。我们都会以姓名互相称呼,没有“老板”“经理”“头”之类的称谓。
  你不应该期望你的荷兰老板知道与你工作有关的一切问题的答案。

  荷兰老板也不会假装拥有比实际更多的知识。如果你问一个他或她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他很可能会诚实地说:“我不知道”!
  在荷兰,你的老板不会尴尬地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去探索一下,找到解决办法后再告诉我?”
  所以作为员工,能够积极地,不卑不亢地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平等的沟通是被鼓励的。
  但这并不代表你和老板,权力是完全平等的。我在荷兰职场中就会遇到中国人走了两个极端。
  有个中国员工就是过度解读了荷兰平等的概念,就犯了角色错位的错误,而在试用期被开。
  作为基层员工,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如何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做好,可是他经常对其上司或公司战略做出各种不合时宜的评价,把老板给得罪了;还以俯视的态度要求老板秘书干这干那,把秘书也得罪了。
  这就是越界了。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留学生的例子,她被荷兰上司评价为不主动,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分尊重权威。
  她的上司很忙,不一定记得随时跟进她的工作状况。这个时候,与其乖乖地等待被“召唤”,不如主动地,经常地给上司分享自己的工作进度;或者在手上工作完成后要求安排新的任务;还有针对业务提出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想法。这些都会让她的荷兰上司对她的看法大有改观。
  上司和下属的交流,在荷兰的职场中都是必要的,也是你作为下属的权利。也就是说你有需要的时候,特别是关系到部门工作绩效的话题,你是有权利去要求上司给你时间交流,无论他多忙(那是他应该去考虑安排的地方)。
  当然,在开会之前,你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清晰地表达,让你们的讨论更有效率,尊重你上司的时间。
  所以,在荷兰和上司最好的相处态度是,不用仰视的态度看待上级,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和成就。
  希望大家都能不被“差异”所困,更有意识去开启对话。(摘自“荷兰在线”)(编辑/费勒萌)
其他文献
了解死亡的真相  医学打破了生死的自然平衡,却误导人类抗拒必然的死亡。各种意外、自杀及疾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死亡的脸一再显示缺氧、疼痛、饥饿、脑部功能丧失等表情,灵魂抽离肉体的剧痛,没有人幸免。了解死亡的真实面目,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避免无意善意的扰乱,过迟或过早离开人世,都不是正确的选择。  医疗哲学往往把死亡看成无情的敌人,对于这些哲学信徒而言,即使是医疗短暂的胜利,也值得垂死者荒废悲苦
1979年,一位到广州游历的香港学者无意中看到这样一些细节,并因此而引起了忧虑:在他入住的国营酒店里,两个女工每天都在几百平方米大小的地上扫树叶,这似乎就是她们的全职工作;同时,修补墙上的一个小洞需要三个人,一个人拿着一盘灰泥,另一个人将灰泥往洞里涂,第三个人则在旁指着那个洞;早餐的供应只有一个小时,但在半小时之后,已经没有人工作,20多个年轻的女服务员聚在餐厅一角任意闲聊。  由于“人人都是主人
社区图书馆建设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其结果让人失望,成效无法与其投入相匹配。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营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图书馆开了关,关了又开的通病。通过杭州图书馆的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可以为我们尽快寻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提供帮助。  杭州市图书馆从2003年开始进行“跨系统联城乡的总分馆制”实践,到2007年底已初步完成对杭州地区所属区、县图书馆的资源整
《人生困惑问庄子》  傅佩荣 李霞 今波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8  定价:22.00元    《中世纪的秋天》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   何道宽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定价:45.00元    《小趋势》   [美]马克·佩恩E·金尼·扎莱纳著  刘庸安 贺和风 周艳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10  定价:55.00元    《听杨绛谈往事》   吴学
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在有着13亿人口(其中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目前,城乡差距还在逐步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缓慢已经成为制约工业和城市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瓶颈。科学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经刻不容缓,除了国家政策向农村大力倾斜以外,更重要是更新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探索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的途径。“科学就是生产力”,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
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位于通州区南部,村域面积2800亩,2006年被北京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近年来,在市、区、乡和相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本村相继投资2100多万元,完成了改水、改厕、改电、修路、污水处理、沼气气化等一系列民心工程,村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也吸引了众多商家。迄今为止,已有6家企业在本村投资400万元以上,仅2008一年就为国家创税500余万元,仇庄村产业发
世界最大的私营石油公司之一BP  继成功上市生物法乙醇、异辛烷、异丁醇和异丁烯等产品后,Gevo开始在其它领域施展拳脚。  Gevo宣布和世界最大的私营石油公司之一BP达成合作,以销售可再生天然气(RNG)。  Gevo于2019年开始研发通过厌氧菌消化动物粪便产生RNG的项目,预计2022年初开始全面运行,每年大约可生产35.5万MMBtu的RNG。  根据BP和美国最大的RNG燃料基础设施清洁
2009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晚,北京的新地标式建筑——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北配楼电视文化中心着火,再度使央视大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至今仍是人们谈论的话题。这个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率领的荷兰大都会(OMA)建筑事务所担当总设计的巨大建筑物在招标时就备受争议,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其所需的巨额费用。  再有就是最近上海发生的一件“怪事”。6月27日凌晨5时,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盘
世界卫生组织( )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置在瑞士日内瓦  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4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暂停向世卫组织缴纳会费。他说,美国每年向世卫组织缴纳超过4亿美元会费,作为世卫组织的主要赞助方,美国有责任对世卫组织在疫情中的“失职”行为问责。此举引发国际舆论哗然。分析指出,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美方暂停向世卫组织缴纳会费,是为自身应对疫情不力“甩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工程。2007年4月5日下午2时30分,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柳斌杰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农家书屋工程的相关问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其中提到本刊承办的“农家书屋”工程推荐书目工作,并给予了肯定。在此,本刊对部分主要问题进行摘录刊登。    “农家书屋”要保证农民及时读到最新、最好的图书     [主持人]我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