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我们就要特别注意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方法,就要多讲一些批评的艺术。本文作者结合长期的高中班主任工作实践,联系当前社会现象和学生实际,浅谈高中教师批评的艺术。
关键词: 教师批评 关爱学生 情感投入 讲究艺术
2009年,社会上曾因教师批评学生的权力引起过一场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人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都失去了作用和效力。在我国的文化教育传统中,批评是“良药”、是逆耳的忠言,在世人的内心中是有承受批评、需求批评的空间和胸怀的,关键在于批评是不是善意的、真诚的、建设性的和对等交流的。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我们就要多讲一些批评的艺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对于“可口”、“甜口”、“爽口”之良药,人们肯定会更加喜欢,所以,我们不妨尽可能地把批评这一味苦口良药变得更加“可口”、“甜口”、“爽口”一些,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批评要关爱学生
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既然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应如此。批评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从教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下课后我班一个学生攀爬三楼的隔层,很危险,我发现后在保证了他的安全后将其控制住,并在很多同学面前流露出自己受到了惊吓的面孔,让他们知道教师是为其安全担忧,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安全教育,同学们理解了我的担忧、关心后很是感动,并主动地自我批评,从而使安全教育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温暖、善良的种子。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教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甚至与教师对抗。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我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小李,他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下课常欺侮同学,对教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教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很平等、很真诚,慢慢地,他对我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方面关心他,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小李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我校的“十大不文明行为”等来约束自己。
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老师不能当众训斥。我觉得,教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为人诚实,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有一次考试时,我无意中发现她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放在铅笔盒里。我正想对她狠狠地训斥一通,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时,我发现她脸红了,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悄悄地收了纸条,慢慢地转过身。后来,她主动找到我,对自己的错误作了深刻的检讨,并向我敞开了心扉,道出了她想考个高分让生病在床的妈妈高兴的原因。就此,我和她共同分析,端正看法,她表示诚恳接受。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批评要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这样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批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中。虽然同学们进入高中以后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我发现故事和寓言类的信息对于他们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童趣。老师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这样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可以取得一般批评难以达到的效果。
2.建议性的批评。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教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或者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可达到批评学生的目的,又可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做好铺垫的批评。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读报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4.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卡耐基说:“任何人都有被肯定的渴望。”即使有了错误的学生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首先要肯定成绩或优点,既不使学生感到突然,又消除其心理上的戒备,使学生觉得你并非总盯着他的错误,创造一种柔和的谈话气氛,再有针对性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并讲明利害关系,使受批评的学生易于接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暗示性的批评。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语文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戴“功”立“罪”的批评。人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高中生犯的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其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可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都不应偏袒,教师要一视同仁、公平相待。
总之,教师要努力掌握批评的艺术,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时代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这样批评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会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教师批评 关爱学生 情感投入 讲究艺术
2009年,社会上曾因教师批评学生的权力引起过一场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人类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都失去了作用和效力。在我国的文化教育传统中,批评是“良药”、是逆耳的忠言,在世人的内心中是有承受批评、需求批评的空间和胸怀的,关键在于批评是不是善意的、真诚的、建设性的和对等交流的。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我们就要多讲一些批评的艺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对于“可口”、“甜口”、“爽口”之良药,人们肯定会更加喜欢,所以,我们不妨尽可能地把批评这一味苦口良药变得更加“可口”、“甜口”、“爽口”一些,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批评要关爱学生
教育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批评既然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应如此。批评是为了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呼唤学生心灵的一种教学方法。批评应该像习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有从教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下课后我班一个学生攀爬三楼的隔层,很危险,我发现后在保证了他的安全后将其控制住,并在很多同学面前流露出自己受到了惊吓的面孔,让他们知道教师是为其安全担忧,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安全教育,同学们理解了我的担忧、关心后很是感动,并主动地自我批评,从而使安全教育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温暖、善良的种子。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教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甚至与教师对抗。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我曾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小李,他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下课常欺侮同学,对教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教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很平等、很真诚,慢慢地,他对我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方面关心他,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小李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我校的“十大不文明行为”等来约束自己。
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老师不能当众训斥。我觉得,教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为人诚实,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有一次考试时,我无意中发现她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放在铅笔盒里。我正想对她狠狠地训斥一通,可当我严厉的目光和她的目光相遇时,我发现她脸红了,并悄悄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悄悄地收了纸条,慢慢地转过身。后来,她主动找到我,对自己的错误作了深刻的检讨,并向我敞开了心扉,道出了她想考个高分让生病在床的妈妈高兴的原因。就此,我和她共同分析,端正看法,她表示诚恳接受。适当使用沉默,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自我教育的空间,也容易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批评要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的批评,能够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缺点,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尊,自暴自弃。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这样才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批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中。虽然同学们进入高中以后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我发现故事和寓言类的信息对于他们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童趣。老师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这样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可以取得一般批评难以达到的效果。
2.建议性的批评。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教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或者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如“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这种方式既可达到批评学生的目的,又可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做好铺垫的批评。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读报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4.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卡耐基说:“任何人都有被肯定的渴望。”即使有了错误的学生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首先要肯定成绩或优点,既不使学生感到突然,又消除其心理上的戒备,使学生觉得你并非总盯着他的错误,创造一种柔和的谈话气氛,再有针对性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并讲明利害关系,使受批评的学生易于接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暗示性的批评。暗示性的批评是指教师用语言、神态、人格等为暗示手段的一种批评方式。教师语言内容多为点拨提醒之类的话,主要适用于心细、自尊心强、能知错就改的学生。只要老师稍稍给予指责信号,略作点拨,他们就会立即改正错误。如我班的学习委员一向表现不错,但在一节语文课讨论时,却与好友高声谈笑,其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于是,我在他到办公室领取作业本时顺便暗示他,作为班干部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做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点到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戴“功”立“罪”的批评。人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高中生犯的许多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其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可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都不应偏袒,教师要一视同仁、公平相待。
总之,教师要努力掌握批评的艺术,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时代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这样批评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才会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