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如何考核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cx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在全国的逐步推开,教师这个职业也不再是“铁饭碗”,考核不合格就“下岗”。这一制度无疑可以增加教师的危机意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实现专业成长。但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教师职业打破终身制
  在很多人眼里,教师是一个工作稳定、旱涝保收的职业。“五年一考核”,好似一记“重拳”,打破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使得教师这份职业不再是“铁饭碗”,考核不达标者将退出教师队伍。
  打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任职资格终身制,引入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有效评价机制,是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行各业对其服务对象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业的前提和基础,失去这个资格就意味着丢失了教师岗位。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增大了教师的职业风险,可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整体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年一考核”促进教师成长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入口把关不严、教师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等。在一些学校,有部分教师教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知识结构老化,尽管学校和家长都不满意,也不能将他们清退。教师能进不能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致使一些教师“滥竽充数”,误人子弟。
  根据教学相长和教无定法之说,评估教师素质及能力的高低需要一个逐步显现和渐次提高的过程,只要有益于学生完善品格、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任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值得称道。五年一次的考核检验,足以让教师的才能有一个淋漓尽致的展示。当然,“五年一考核”,并非是重新进行一次资格考试,而是随着教师工龄的提升,难度不断增加。一些校长说,现行发放的教师资格证书并无时限规定,只要求教师完成工作量,考评基本合格。而教育部新制定的教师资格考核,五年一次,层层升级,势必会给老师带来竞争压力,促使教师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何考核成关键
  教师资格“五年一考核”,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新的教师资格考核包括师德、业务考核及教学工作量等考评内容,如何让这项新政策扎扎实实落实,发挥其制度效用而不是流于形式,才是大家更为关心的,比如怎样考核、由谁来考核、考什么内容、考核的结果如何评价和运用等。
  首先,我们不能为考核而考核。教师的工作归根结底还是课堂教学,如果出现考核“论文化”“成果化”,那就会助长教师队伍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也会让教师的工作重心出现偏离,失去考核评价的原本意义。
  其次,怎样考核才能既体现效率,又兼顾公平。在不少基层学校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占有很大比例,这样的考核难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比如考核中有些项目可能涉及新媒体运用,老教师对此并不擅长,如果为了考核从头学起,反而可能会打乱原本的工作节奏。“五年一考核”,能否体现出对老年教师的关切,这也是很多教师关心的问题。
  再次,科学的教师考核标准如何界定,“德才兼备”这样一条标准如何把握,怎样体现人性化,而不是把教师用一条条规定捆绑起来,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打破教师终身制,会让教师失去一种工作上的安全感,客观上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和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应该建立沟通的桥梁,防止教学工作因为这一考核制度受到过分干扰。
  应该相信,虽然教师资格考核制度的实施存在一些隐忧,但是只要管理部门与学校、教师齐心协力,就一定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一是教师资格考核标准不要简单量化,应建立配套评价机制。比如师德考核,与答题、做试卷等考查形式相比,同行、家长和学生的评价恐怕是最客观公正的。二是教师业务能力考查不能过于偏重理论素养,简单考核发表论文的篇数等,而应该评判教师的授课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等。三是教师评价考核,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由专门的教师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培训,制定教师行业规则并进行考核。
  总之,教师资格证“年检”考核制度,有利于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让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列,从而打造一支师德优良、敢于创新、教法精湛的教师队伍,以利于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值得期待,而如何确保考核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才是关键。我们对此应该慎重对待、提前谋划。
其他文献
教育科研是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提升内涵的必由之路。作为校长,要想使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乐此不疲,最好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道路。研究,会让教育教学变得更高效、更精彩、更有魅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把教科研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甚至有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只要搞好教育教学就行了。殊不知,教育科研能帮助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帮助我们冷静、理智地审视教育,
看到这个话题,我猛地感到自己的心脏急剧地跳动了两下,同时忍不住“对号入座”:这分明就是在说自己!前几年,我也曾在很多的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成就多多,自信满满,整个人就像上紧了发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在2014年的春天不知感动了多少人,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禁不住在近似叙事的歌声里徜徉,回忆着和学生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  回首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从激情走向威严,从威严又走向从容,渐渐地觉得虽然出发点是爱,但爱的方式方法不对,那也不是真正的爱。唯有爱得恰当、爱得真切、爱得自然,才会融入学生的心,
党的十八大为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道路。为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提出了以下工作思路。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以“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
编者按:  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坚强向上的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要让学生喜欢体育,关键是营造一个能把学生吸引到体育锻炼中的氛围。要让体育锻炼成为一个生活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2012年11月,在一些省份接连发生的几起学生跑步猝死事件,又一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2月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体育课不被学校重视由来已久,这是直接导致学生体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