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人们走进电影院前绝不会专门问一句:这部电影是彩色还是黑白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彩色的。会不会有一天,所有的电影都是3D的呢?
3D之路
如果理性一点,也许应该说:这是科幻电影的一次技术革命。
就像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现在,它正走在从2D到3D的路上。而自《阿凡达》这个全方位运用电脑CG(ComputerGraph-ics,数码图形)技术的3D长片登堂入室后,以后的电影(首先是科幻电影)会被增加一重属性——2D或者3D。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电影立体视觉的追求。
由于人的两只眼睛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也就不完全相同,但大脑会将两个图像进行合成,从而产生立体视觉。3D电影就是利用人眼的这一特性制作而成的,利用两台摄像机分别录制左眼和右眼的图像,放映时戴上特制的眼镜,具有立体感的画面就会跃然眼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3D技术就已经在电影中使用,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视觉特效噱头上。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是上影厂1962年出品的《魔术师的奇遇》,当时上海东湖电影院采用国产设备改建成立体电影院,首映的是几部立体彩色纪录片《青春的旋律》、《欢乐的童年》、《黄浦江畔》。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由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在东湖电影院上映了多年。魔术师表演时那种物品扑面而来的感觉让很多观众记忆深刻,他们还记得入场时分发的红蓝眼镜,散场时要交还收票员。当时的立体电影基本上就是这种利用滤色方法让人双眼看到不同影像的红蓝立体电影,它对拍摄和放映技术要求比较低,弱点当然是会损失色彩,影像粗糙,而且常常让人晕晕乎乎。
1980年代,3D被美国人广泛应用到一些类型片中(以恐怖、动作、纪录片为主),比如《13号星期五》(1982)、《鬼哭神嚎》(1983)、《大白鲨3D》(1983)等。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这波热浪很快退潮。3D技术的改造是无止境的。为了让视觉更逼真、画面更精致、眼睛更舒服,后来人们采用全色立体来替代包括红蓝在内的分色立体,全色立体中又以偏振立体采用得最多,《阿凡达》采用的就是偏振立体原理。偏振立体电影对播放器的要求也很高,并不是买上一副偏振眼镜就能在家里观看3D电影的碟片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电影仍旧采用红蓝立体技术的原因,比如《特工小子3D》。
实际上,目前的3D电影与我们理解的传统立体电影已有很大不同,后者是用胶片拍摄,而现在的3D使用的是数码成像技术和电脑控制系统,画面更鲜艳亮丽,3D成像也更稳定。为了效果更好,不产生头晕感,现在的放映设备也大大改善,最好的方式是用两个放映机分别投射左右眼以成像——所谓双机3D。
《阿凡达》的技术革命
导演卡梅隆想要拍摄3D巨片的念头早在1995年就产生了,但当时条件还不成熟,《阿凡达》的虚拟世界可望而不可即。而且3D放映银幕数在当年也很有限,即使在技术领先的美国,IMAX影院基本建在一些展览馆、科技馆和主题公园里,放映的也都是些科教短片。直到《阿凡达》即将破壳而出前夕,全美的3D银幕也不过2700块,影院运营商不得不在两个月内通过摩根大通和IMAX的合作,迅速增加1000块银幕以满足《阿凡达》的需求。
《阿凡达》计划在早年搁浅,卡梅隆带领3D技术团队尝试用立体摄像术在计算机中构建物理环境。“深海”(IMAX3D电影纪录片)三部曲——《重返俾斯麦战舰》、《深渊幽灵》和《深海异形》成了卡梅隆打造特效、捣鼓新摄影系统的试验田,终于,一切都准备好了,《阿凡达》的降生顺理成章。
《阿凡达》最与众不同的是一套卡梅隆自己创造的3D摄影系统,这是2000年卡梅隆与摄影师文斯
3D之路
如果理性一点,也许应该说:这是科幻电影的一次技术革命。
就像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现在,它正走在从2D到3D的路上。而自《阿凡达》这个全方位运用电脑CG(ComputerGraph-ics,数码图形)技术的3D长片登堂入室后,以后的电影(首先是科幻电影)会被增加一重属性——2D或者3D。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电影立体视觉的追求。
由于人的两只眼睛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也就不完全相同,但大脑会将两个图像进行合成,从而产生立体视觉。3D电影就是利用人眼的这一特性制作而成的,利用两台摄像机分别录制左眼和右眼的图像,放映时戴上特制的眼镜,具有立体感的画面就会跃然眼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3D技术就已经在电影中使用,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视觉特效噱头上。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是上影厂1962年出品的《魔术师的奇遇》,当时上海东湖电影院采用国产设备改建成立体电影院,首映的是几部立体彩色纪录片《青春的旋律》、《欢乐的童年》、《黄浦江畔》。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由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在东湖电影院上映了多年。魔术师表演时那种物品扑面而来的感觉让很多观众记忆深刻,他们还记得入场时分发的红蓝眼镜,散场时要交还收票员。当时的立体电影基本上就是这种利用滤色方法让人双眼看到不同影像的红蓝立体电影,它对拍摄和放映技术要求比较低,弱点当然是会损失色彩,影像粗糙,而且常常让人晕晕乎乎。
1980年代,3D被美国人广泛应用到一些类型片中(以恐怖、动作、纪录片为主),比如《13号星期五》(1982)、《鬼哭神嚎》(1983)、《大白鲨3D》(1983)等。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这波热浪很快退潮。3D技术的改造是无止境的。为了让视觉更逼真、画面更精致、眼睛更舒服,后来人们采用全色立体来替代包括红蓝在内的分色立体,全色立体中又以偏振立体采用得最多,《阿凡达》采用的就是偏振立体原理。偏振立体电影对播放器的要求也很高,并不是买上一副偏振眼镜就能在家里观看3D电影的碟片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电影仍旧采用红蓝立体技术的原因,比如《特工小子3D》。
实际上,目前的3D电影与我们理解的传统立体电影已有很大不同,后者是用胶片拍摄,而现在的3D使用的是数码成像技术和电脑控制系统,画面更鲜艳亮丽,3D成像也更稳定。为了效果更好,不产生头晕感,现在的放映设备也大大改善,最好的方式是用两个放映机分别投射左右眼以成像——所谓双机3D。
《阿凡达》的技术革命
导演卡梅隆想要拍摄3D巨片的念头早在1995年就产生了,但当时条件还不成熟,《阿凡达》的虚拟世界可望而不可即。而且3D放映银幕数在当年也很有限,即使在技术领先的美国,IMAX影院基本建在一些展览馆、科技馆和主题公园里,放映的也都是些科教短片。直到《阿凡达》即将破壳而出前夕,全美的3D银幕也不过2700块,影院运营商不得不在两个月内通过摩根大通和IMAX的合作,迅速增加1000块银幕以满足《阿凡达》的需求。
《阿凡达》计划在早年搁浅,卡梅隆带领3D技术团队尝试用立体摄像术在计算机中构建物理环境。“深海”(IMAX3D电影纪录片)三部曲——《重返俾斯麦战舰》、《深渊幽灵》和《深海异形》成了卡梅隆打造特效、捣鼓新摄影系统的试验田,终于,一切都准备好了,《阿凡达》的降生顺理成章。
《阿凡达》最与众不同的是一套卡梅隆自己创造的3D摄影系统,这是2000年卡梅隆与摄影师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