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史与写人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l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记叙历史离不开人物。假如一部史书只记事而不写人,那就成了一潭无源的死水,不独枯燥乏味,且不能提供任何经验与教益,无法给后人以智慧和启迪。所以,对一个时代的记忆一定要有对那个时代人物活动的记载来支撑,不仅要有“大人物”,还要有“小人物”。斑斓的历史要由鲜活的人物来展现。
  这个记述历史的一般规律对党史和国史的写作很重要,因为它容易被忽视,即便有所注意也不易于做到。一些党史、国史书籍难以引人入胜就在于跳不出文山会海,只见决议、决定,看不见人们思索的过程和丰富的实践。当然,这类书中对领袖人物思想活动的记述虽不算少,但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这样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历史绝不可能是一场独角戏。
  最近看了胡乔木同志1988年9月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写作时的一篇讲话。他强调写党史要有新态度,而这种新态度的内容和实质都与写人的活动、与写人物有关。乔木同志讲了三点:
  第一,写党史要把人民放在中心。党史是人民构成的历史,跟人民斗争的历史分不开。要讲清楚党在人民中间奋斗,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引导斗争,密切地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党的斗争不能跟人民的斗争分开,人民斗争跟党的联系也很多。我们要在人民斗争历史的背景下写党史,党中央和领导人要写,但是要避免分量太大。
  第二,党是依靠跟党密切合作的人共同奋斗的,跟共产党合作的人应当在党史里有他的地位。其中有些人后来加入了共产党,没有加入共产党的那些人,也是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如宋庆龄、鲁迅、邹韬奋、沈钧儒、高崇民、杜重远等,在党史书中他们应占有适当的篇幅。
  第三,要写党的广大干部党员。党中央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党中央不能离开干部和党员就能够使革命发展。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多写一批党的优秀干部、各个革命时期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虽然不可能详细地写,但是应提到,也要选择一些普通的党员加以描写。
  此外,他还提到,党史写作应重视和使用来自各个方面的材料,不单是党中央的决定、领导人的著作;还可以使用蒋介石的讲话、美国人的评论、张治中和李宗仁的回忆录等等。我们跟这些证人共同来探讨历史。这样就使得党史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你不是共产主义者照样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这些话虽是二十多年前讲的,但对今天的党史、国史的研究和写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当代的史学工作者已越来越注重人物研究。不单是“大人物”,也有越来越多的“小人物”。这方面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动向:一是口述史研究的兴起,它几乎涉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历史变迁和个人经历的记忆;二是人物研究正从个体转向群体,从社会的顶层逐渐转向基层。近年来,这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附带说一句,许多历史杂志包括《百年潮》,越来越重视刊登这类文章,为人物研究提供平台,也很值得称道。一般而言,人物研究也最能吸引普通读者。
  人物研究的开展与加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不但会丰富我们的历史认知,而且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历史中的互动与合力的产生。这将使我们对历史发展的全貌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还是开头那句话: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书写历史就一定要书写人。
  (作者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的总路线出现分歧,继而展开大论战。之后又将矛盾扩大到国家关系,进一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和国际共运的分裂。当时美国侵越战争正不断升级。对越南及其领导人胡志明来说,如何对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分裂,又如何同时争取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对越南抗美斗争的有力支持,是十分敏感和棘手的问题。越南干群对“九评”的反应  面对中苏关系的剧变,越南上下迫切希望了解事实真相,并感到
近日,我无意间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鲁迅与中共关系再探》,引起了我的兴趣。浏览时,有一段话迅速扑入我的眼帘。作者说:尽管有的学者羞于谈及鲁迅与共产党的交往,仿佛这样会伤害鲁迅,损害鲁迅的形象,但事实上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左翼文坛的盟主,这是勿庸讳言的事实。    “值得反思的倒是:什么力量和习惯势力致使鲁迅30年代的红色言行成了新的‘话语禁忌’?学术
黄华从刚读完燕京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慢慢成长为新中国的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除了他悟性高、奋发努力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小平同志等领袖的精心指点和帮助。黄华曾两次担任朱总司令的秘书,长期在毛主席、周总理领导下从事外交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在小平同志领导下打开外交工作新局面。这几位领袖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中叱咤风云的人
在两年多的学科督导实践中,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语文学科督导团队从最初的困惑和迷茫中逐渐明晰了工作目标和内容,即学科督导要做什么、怎样操作落实、怎样体现学科督导的特有价值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了学科督导必须要规范实行、有序推进;要有明确的规划,有的放矢。  规范,让督导有序推进  基于规范的学科督导可以让我们从模糊式、经验化、个体性的尝试走向清晰、统一、有序的督学行为路径,为督导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 
爷爷何遂(字叙甫),1904年进入福建武备学堂,他在那里结识了林觉民、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并开始参与反清革命活动。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他曾一度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他看清了真正从民族大义出发、爱国抗日、富有政治远见的是中国共产党。1937年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南京后,他结识了周恩来、叶剑英、博古、李克农等,从此与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部长、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中线通水在即,不少同志纷纷询问,西线工程什么时候开工建设。西部六省区的政协还曾联合给全国政协提交过提案,建议尽快实施西线调水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如何建设以及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责任申述一下我的观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说的西北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新疆的东部和内蒙古的西部。这个地
春风送暖,草色欲燃。3月16日,在全国政协会议闭幕的第二天,踏着早春的暖阳,我们如约来到了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这是一次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和凝聚力量的大会!能够参加此次大会,我倍感光荣,深受鼓舞!”谈到参会的感受,李校长兴奋不已。作为一名资深校长,她非常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尤其是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问题。在采访中,李校长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表达了自己的观
郑达庸,1935年生,天津市和平区人。中东问题专家。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专业,入中国外交部工作。1985年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1987年至1990年任中国驻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大使。海湾战争前夕受命担任中国驻伊拉克共和国大使,亲身经历了海湾战争的全过程。  潘鹏(以下简称潘):爆发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
1958年5月20日至23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参加国兄弟党高级代表会议,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央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参加了会议。中国共产党、朝鲜劳动党、蒙古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应邀列席了会议。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经济工作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当时我在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工作,随团担任了翻译。      中国不是经互会成员,但列席该会议    19
20世纪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为止,共约950人归国。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中国大陆开展反右运动为止,共约200人归国,此后回国风潮消退,归国者成为个例。至“文革”前,两次“归国潮”总数约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