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快乐阅读教学的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lmmtt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教育需要更新观念,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也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模式来摆脱传统的束缚。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教学都是“满堂灌”,这种不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发展。在十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一直在努力改变历史的教学观点。为了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我尽量避免教学中的乏味,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读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尽情展示风采,流露真情。同时,我也研究出了一套小学创新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五个字:导—学—悟—延—练。
  一、导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但这种兴趣很不稳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了激励、启发,还要创设情境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如用竞赛、猜谜等形式教学,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我们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将学生引进我们的课堂中。如《我叫“神舟号”》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较长的课文,朗读的节奏也不像诗歌那样朗朗上口。学生感兴趣的可能不是课文本身,而是嫦娥奔月或是宇宙飞船的故事。这时我们可以和学生讲讲故事,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嫦娥和飞船之间还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课文里就有这个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到了课文内容中。
  2.巧妙地创设情境
  如《秋天的图画》一课,文字美,插图美,意境更美。怎样让学生在这样的一篇课文里充分感悟到秋天的美呢?关键还是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秋天到了,你发现大自然都有哪些变化呢?”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课前观察所得(提前布置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中的变化)后,我再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用平时积累的或学过的词语描绘秋景。学生们个个兴趣高昂。有的说:“望着天空中飞行的大雁,我想说‘大雁南飞’‘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有的说:“看到柿子树、梨树,我想到了‘瓜果飘香’‘果实累累’。”有的说:“我想用‘五谷丰登’‘秋收冬藏’‘金灿灿’……来形容稻谷。”还有的说:“看到这整幅图画就想将这几个词送给它:‘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山河壮美’……”在此,教师即可引入新课:“是啊!美丽的秋天,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会想到许多优美的字眼和诗句来描述它。”
  二、学
  语文阅读教学讲究整体感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如读书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要通过平时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读书时尽可能做到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减字,不加字,不读颠倒,不牵强暗记,同时养成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良好习惯。
  疏通课文之后,学生对生字已有了初步的印象。故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应留有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自识记、理解,然后再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最后进行汇报交流,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的习惯。当教师请学生汇报“你是怎样学习这些生字”或“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时候,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方法之多、能力之强,令人感叹,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阅读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学存疑,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课前自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自我感知课文,并在读中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课前先放一段动画录像,通过图像与声音的结合,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主动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实践的机会,也是学生创新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大家提出的问题反复读课文,不懂的地方用笔圈一圈、画一画。待学生学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再提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供全班共同研究解决。学生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合作、探究。
  三、悟
  小学课文的篇幅都很短,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以后,我们不应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讲解,而应该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感悟。例如,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在每个教学环节我都问学生:读懂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新疆吐鲁番有一个叫葡萄沟的地方盛产葡萄,那里的葡萄颜色多、味道美……”说得多好!不需要教师解释,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迸发出思维创造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方法提供质疑的契机。如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一课,组织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时,学生提问:“既然爱因斯坦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全用在思考问题和科学研究上了,那么他和小女孩的一次又一次的交往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次组织学生认真读书,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爱因斯坦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互相议论,自主探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爱因斯坦这位伟人的平凡之处,那就是——有一颗善良的童心。正是这种平凡而又纯真的童心,才使得爱因斯坦更加伟大,更加富有人格魅力。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酝酿出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四、延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只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创新才会有灵魂。例如,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课堂上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这是一只敢于自己试一试的猴子。”有的说:“这是一只不轻信别人的猴子。”有的说:“这是一只勇敢但没有主见的猴子。”……由此可见,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创造的火花将不断闪现。这样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多有意思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逻辑归类的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如果每堂课上都能闪烁这么一点思维的火花,积累的结果将是不可估量的。
  在此基础上,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或向家长请教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学习课外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欲望。
  五、练
  “练”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在识字过程中,每一节课我们都进行了大量的组词、造句训练,这既能巩固生字学习,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教学训练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作文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升华。学生在学中感悟,在悟中训练,语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训练必不可少,但我们却不提倡“题海式”的训练。我们应该在每次作业设计中尽可能做到少而精,争取一次训练都有一个期待,都有一种收获。
  课堂教学是一门多元的艺术,应不拘一格。教学原则应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诸如自主学习能力、获取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课堂教学活动也是多多益善。总之,只要我们敢于摆脱传统的束缚,勇往直前,开拓创新,这些教学的新做法就一定能使我们的教育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和时间、空间。笔者认为,“六大解放”在我们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珍视个性化的解读,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提供听说读写的时空,从而解放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想象无极限、表达无障碍、知识无止境。因此,开放的课堂总是快乐的。  一、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
现对2004年10~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门诊处方书写情况统计分析如下,祈窥一斑知全豹,借以了解目前医院的门诊处方书写情况.
教学活动中,用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投入,让每一个孩子愉悦地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低碳课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将教学深深地植根语文土壤,锤炼学生的语感,才能让学生体悟支撑文本的精神生命。  一、触摸语言情感 ,“洗出”高效  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时,它们都被作者赋予了情感,“冷冰冰”的词语也变得鲜活起来,富有生气。在课堂中
"共振"属于物理学术语,意思是说当外力振动频率与物体内部固有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时,就会发生更为强烈的振动现象。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要努力探寻学生学习活动振动频
中国社会转型以来,“政策执行鸿沟”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央政府。在影响政策执行的众多因素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们通常促使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地方政府
搪瓷,是顺应时代变化的一种材料。从最早满足王公贵族的景泰蓝,到后来适应百姓需求的钢板搪瓷:从日用搪瓷转型成工业搪瓷,再回归日用:工艺也从手绘,变成喷花,再到贴花,现在甚至有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