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如何在普通话教学中取得成效
从教十多年,我教的学生中彝族占了很大的比例,彝族学生对掌握普通话有一定的困难。任何一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发音时,都会遇到许多比汉族学生更难克服的困难,他们从小接触的是本民族的语言,来到学校学习,他们不仅要摆脱本民族语言发音习惯的牵制和干扰,而且还要改变汉语言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别。本民族母语是少数民族学生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他们从小赖以思维和交际的物质外壳,因此,当这些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语音时,就要学习有别于赖以思维的另一种语言的物质外壳,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母语的发音特征对新接受的语言发音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大致有以下两大特点:1、总是将普通话发音特点“纳入”母语的发音习惯中,这是生话最习以为常并易于接受的事,他们对普通话发音特点不敏感,分辨不清,把明明是不同音位的音素很自然地纳入他们母语中相近似的语音中去,于是发音的普通话语音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混入音”。2、将普通话的发音“改换”成近似于母语发音习惯中的某個或某些音。对“纳入”和“改换”这两种错误的语言为研究,也属心理语言学范畴。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研究发现,“纳入”往往是有规律的,“改换”往往是无规律的,甚至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克服“改换”要比克服“纳入”难得多。
针对学生本身的这种特点,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方法来克服他们的学习普通话的难处,让他们尽快的融入汉语普通话的学习中。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做起,对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中强调语音的比较:
教学中的语音比较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复比较普通话发音和
学生母语语音的异同,使学生能正确分辨,然后从一开始接触汉语就把每个字音发准。听不出就发不准,“天生的聋子是哑巴”就是这个道理。要使学生听得准,就要通过比较。学生听不准的原因,是他们脑中已有母语的习惯,对新的语音产生了“排他力”,具体表现为“混淆”。如:对彝族学生就要反复发复合元音和单元音、带鼻音尾韵母和不带鼻音尾韵母。比较教学法就是明确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澄清“混淆”,提高学生的听音分辨能力。
教学中的语音比较,除去对声母、韵母的比较外,还要将普通话
的四个声调,与学生母语的声调进行比较。彝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但调值却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的第一调为高平调,当地汉话为中平调,而彝语的第一调均为高平调,只要指导学生将普通话的第一调改换为他们的第一母语中的高平调,他们即可发准;普通话的第二调调值为高升,当地汉话读为降调,彝语没有此调值;普通话的第三调为曲折调,彝族学生的第一母语和第二母语中均没有,当地汉话读为降调,学生对此调与第二调分辨不清,因此教师要将普通话的第二调、第三调对照发,以锻炼学生耳朵的分辨能力,当地汉话为升调,彝语第四调为低降,此调学生易于掌握。
二、 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培养
说话,为的是与人交流,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得有一个恰当的氛围,有一个人人都说普通话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说普通话的氛围,我们可以从宣传教育入手。告诉学生,普通话是规范化的汉民族共同语。讲好普通话,不但可以与人顺利交流,使更多的人听得懂自己的意思,而且这也符合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通过教育使学生思想重视,才有可能落实到行动之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学说普通话,要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激发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在班级中营造“人人学说普通话” 的良好氛围。
三 、从指导朗读入手,让学生从最直观的课本中得以有效的训练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1、 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乐读。
朗读课文,不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而且也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对学生思想品格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兴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一篇课文,寥寥数语,如不通过朗读,那枯燥的文字怎会变成鲜活的形象?因此说,若要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语言世界,就必须点燃朗读的火焰,使学生乐读。
2、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使之会读。
认识了朗读的重要性,学生乐读之后,还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才能读好。
(1)注意朗读中的停顿。朗读时,语句应该停顿的地方,要作适当的停顿。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除了做好不同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根据语句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做适当停顿。浅易的理论、适当的示范加上及时充分的练习,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较为明显。
(2)读出文中需重读的词语。朗读时,把句子表达主要意思的词用重音读出来,会使听的人更容易明白。我教给学生先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然后用比其它词稍高稍强一点的音调将其读出。这样,就可以在朗读时做到字音有强有弱、停顿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语调有高有低,读得抑扬顿挫。
学生掌握了这些朗读方法,再加上刻苦的练读,普通话的水平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 、讲究说的训练,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自然扩展于生活之中
经过朗读训练,学生们能够把音发准、发到位,能够把书读准确、读流利了,就可以试着让其放下书本,由读到说。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要抓好口语交际的训练。
1 、融洽说话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对教师有特殊的信任和依赖,要使交流能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说话课上,我注意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想说、敢说、爱说。在学生想说却又未说出时,我耐心等待,让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组织语言;在学生说了但不完整不连贯时,我予以鼓励,耐心启发诱导。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渐渐地想说、敢说、愿说了。
2 、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想说、敢说、愿说了,我就提供说话的机会:抓住充分利用课本上安排的每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充分利用每一堂语文课,让他们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话可说,让他们在每一堂课后都有一定的收获。
五、增加阅读量
阅读书籍,不仅能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而且普通话表达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一些好的词汇、句子以及表达方式,从而逐步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