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物理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课时许多学生只习惯于专注地听和记,而很少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在新课程下,探究学习已成为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面现实,理性分析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能直观地反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意识如何,效果怎么样,教师一目了然,但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情况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兴趣,不愿意提问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知识难度大,加上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许多学生觉得物理学习枯燥,学习物理缺乏兴趣,只是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维持着学习活动.
2.缺少质疑,没问题可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按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教学,习惯教师讲,学生听,有问题就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剥夺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的权利.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使课堂缺少质疑的氛围.
3.缺少方法,不善于提问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对于物理中的概念、公式和规律理解得不透彻,对实验的现象观察得不仔细,生活中的常识又不注意等,在提问中往往难以切中问题的要害,提不出有深度、新意的问题.
4.缺乏信心,不敢于提问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都不敢举手,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这些学生是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和紧张的心理.由于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总是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怕提的问题不好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
二、理清问题,寻求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接触初中物理新教材时,由于书本内容非常丰富,插图形象、直观,学生感到新鲜、好奇,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逐渐感到难以适应.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惯性”时,上新课前我先在讲台上面放了一个大的玻璃杯,上面垫了一块塑料片,片上放一只鸡蛋.然后我轻轻一弹塑料片,鸡蛋没有一起跟着片子飞出去,而是落到了杯子里面.这时全场一片哗然,学生开始议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随后我让一个学生上台体验,他照着我的方法,果然鸡蛋又再次落到了杯子里.这时全班炸开了锅,都想上台试试看.我看到学生的兴趣起来了,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这份兴趣进入到正课——惯性的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新课导学,启发学生质疑.质疑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观察与比较,学会分析问题,获取知识.
3.指导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学生具备主动提问的意识后,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处,有时还会提出一些学习内容毫无相干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切中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结果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有哪些作用?摩擦力有危害吗?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研究,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建立协作小组,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低,效率差.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课堂中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各相互指导,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直面现实,理性分析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能直观地反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意识如何,效果怎么样,教师一目了然,但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情况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兴趣,不愿意提问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知识难度大,加上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和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许多学生觉得物理学习枯燥,学习物理缺乏兴趣,只是在某种压力之下被动维持着学习活动.
2.缺少质疑,没问题可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按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教学,习惯教师讲,学生听,有问题就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剥夺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的权利.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使课堂缺少质疑的氛围.
3.缺少方法,不善于提问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对于物理中的概念、公式和规律理解得不透彻,对实验的现象观察得不仔细,生活中的常识又不注意等,在提问中往往难以切中问题的要害,提不出有深度、新意的问题.
4.缺乏信心,不敢于提问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都不敢举手,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这些学生是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和紧张的心理.由于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总是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怕提的问题不好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
二、理清问题,寻求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接触初中物理新教材时,由于书本内容非常丰富,插图形象、直观,学生感到新鲜、好奇,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逐渐感到难以适应.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惯性”时,上新课前我先在讲台上面放了一个大的玻璃杯,上面垫了一块塑料片,片上放一只鸡蛋.然后我轻轻一弹塑料片,鸡蛋没有一起跟着片子飞出去,而是落到了杯子里面.这时全场一片哗然,学生开始议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随后我让一个学生上台体验,他照着我的方法,果然鸡蛋又再次落到了杯子里.这时全班炸开了锅,都想上台试试看.我看到学生的兴趣起来了,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这份兴趣进入到正课——惯性的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新课导学,启发学生质疑.质疑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观察与比较,学会分析问题,获取知识.
3.指导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学生具备主动提问的意识后,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处,有时还会提出一些学习内容毫无相干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切中难点,紧扣疑点,使问题设计得有价值、有深度.
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结果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有哪些作用?摩擦力有危害吗?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研究,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建立协作小组,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低,效率差.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课堂中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各相互指导,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