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多年副部级高校未减一所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87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教育部近日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去行政化倾向明显。有关专家表示,“逐步”二字意味着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注定是一场“障碍赛”而不是“百米冲刺”,需要稳妥有序推进。
  试点效果不明显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11月28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制定、核准高等学校章程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东南大学副校长林萍华表示,章程制定有利于解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交织、行政权力泛化等问题。
  事实上,中央和政府对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早有要求。1985年我国就提出“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都明确学校等事业单位“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然而专家表示,多年来,我国试点“去行政化”的单位众多,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去行政化”的学校、医院目前还没有,副部级高校未减一所。
  2011年山东大学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被视为“去行政化”之举。而山东大学教授马广海告诉记者,这两年并没看出多少进步,单位组织体检,规定普通讲师、科员隔年一查,博导和正处级每年都查,“足见行政级别观念已深入骨髓”。
  “过去这么多年,去行政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行政级别也没有取消。”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试点效果不明显源于改革没触及核心。
  “行政化”附着重重利益
  许多教师都是持美国绿卡或国籍的“海归”,但国家对公派出国规定必须持公务护照才能报销,一张“绿卡”就卡住了教授们的国际交流;没有行政级别就没有事业编制,也没有养老金,需要给工作人员发一种事业年金,但这一制度还没有得到上级批准……
  “教育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由办学”……这是教改“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最有影响力的办学方针。但面对记者,朱清时历数没有行政级别的南科大所面临的种种办学尴尬,“我们很多规定都不适合迅速建立起和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大学”。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孙晓莉认为,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的坚冰难破,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行政级别背后附着的巨大利益。
  当前,“去行政化”遭遇了行政方自己决定“去”的悖论。“一旦去行政化,教育部门就要向学校放权,但推行改革放权的又是教育部门,能让被放权的行政部门推进放权吗?”熊丙奇认为,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有级别的话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级别管理事业单位、任命领导;事业单位领导也有了向上升迁的通道。
  高校、医院、事业单位行政化的背后是资源的配置权和话语权。“你没有行政级别,出去参加会议都不会受到重视。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经费申报、与地方政府打交道方面,行政级别的高低往往意味着能获取多少资源。”马广海说,以行政为中心,校长、处长、院长几乎掌握了学校的所有学术和公共资源,所以教授争当处长、院长成为象牙塔里的价值取向。
  一些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享受到了行政级别所带来的利益和便处,对于“去行政化”自然没有积极性。重庆某厅级高校一位教授说,现在强调专家治校,一些校领导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在职称评选上占尽优势,摇身一变就成了二级教授,就成了专家,同时在申报课题时拿的是最高经费的课题,这些课题相当一部分不是由本人完成的。
  脱行政“外衣”需“温度”适宜
  “在一个周围人都穿外套的环境下,脱谁的衣服都有困难。”受访专家表示,去行政化不是事业单位孤立的改革,而是一整套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要通过制度设计倒逼社会“官本位”观念的转变。马广海说,“官本位”的行政管理是当前社会的轴心,很多制度设计都是围绕轴心开展的,所有的资源都是按照官本位的层级来分配。
  孙晓莉表示,改革不仅要取消形式上的行政级别称谓,而且要下决心拿掉依附于行政级别之上的多种待遇、职务等利益,分类分步分地区有序扩大试点,真正给事业单位“松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要跟上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取消行政级别后,事业单位内部还要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外部则需要有一套可以标注这些单位社会价值的独立评价体系和制度,否则这些群体将会无所适从。
  “大学、医院取消行政级别后,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如何确立?山东大学规定教授工资比副厅级高100元,这还是参照行政级别来定工资,而没有符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市场评价体系。”马广海说。
  受访专家还指出,要坚决打破主管部门决定校长、院长任命的框子,取消事业单位领导的“任命制”,交由职、员工选举产生,实现管理者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否则,即便去掉行政级别的“皮”,行政化的“核”也仍然存在,算不上真正的改革。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其他文献
小牙想买一把太阳伞。太阳伞的种类可真多!你能从上面找出两把一模一样的太阳伞吗?(3-4岁)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把太阳伞?(4-5岁)  超市里有一个小游乐场,小牙和朋友们玩起了打靶的游戏。数一数靶上的弹孔,你觉得谁打得最好?把金牌贴纸贴在冠军的身上吧!(5-6岁)  下面这些图形都是什么物品的影子呢?从贴纸中找到相应的物品,贴到每个影子的上边吧!(3-4岁)  下列哪些物品是左右对称的?(4-5
教师的课上得好,就是指教师进行了有效地教学。笔者认为有效教学从浅层次而言,是指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教师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甚至包括学习英语的兴趣、信心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好课的标准就是要看这节课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通过这节课是否有了提高。在平时的听课和评课时,有的教师误认为只要学生上课是热热闹闹的活跃场面就是成功的一堂课。
内容摘要:新课程呼唤丰富、生动、过程化、富有活力的精彩课堂。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彰显数学学科的价值,才能创设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精彩 挖掘 巧设情境 游戏活动 应用价值  作為一名“贺州市教坛新秀”和“数学骨干教师”,我特别注重课堂的高效和完美。我们都知道,数学
原文网址http://www.doc88.com/p-792921324515.html  【作者简介:张力,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自1985年以来,张力一直从事宏观教育政策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在国务院、国家教委和教育部调研起草有关重大教育政策,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学数年,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日记,一周两篇,每篇至少三百字。细水长流,功在不舍,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学生写作方面在进步,一些学生超量完成并且爱上了表达自己,一些学生字写漂亮了,一些学生呈现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和独特的生活体验。日记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日记。  一.日记有利于学生亲近教师、亲近文学  日记是学生情感的窗口。学生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倾诉到日记中,语文老师
8、复旦大学书记朱之文:谈高校创新发展  记者:朱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国家去年推出了“2011计划”,旨在推动高校的创新发展,在这方面复旦有什么新的规划或者思路吗?  朱之文:“2011计划”是教育部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我们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样的背景推出来的一个创新计划。这个计划实际上对高校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高校的科技创新更好的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契合
3月15日下午,重庆工商大学发生一起数百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一度至少有300名教师聚集在该校一处校门高唱国歌,引发学校内外一片哗然。  多名参与维权的教授向南都记者透露,本次事件的导火索为在当日下午的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该校领导层试图强行通过新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审议稿),该实施方案被指对一线教职工存有严重歧视而更倾向于行政人员,“缺乏对一线教职工的应有尊重”。  昨日,该校党委宣传部长华杰向南
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风工作,把学风工作当作是责无旁贷的首要责任。因为,良好的学风是一个班集体的命脉。对于班上的学生来说,是否最好,最重要的是要看到他的学习表现。勤劳的学风能够促进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学风工作中,班主任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把作业关,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战斗力。  作业是知识的载体,不交、迟交或抄袭作业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极大障
中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其它的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中学美术教育能不能真正保持其审美教育这一本质特征,这不仅要解决好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美术表现活动教学和美术欣赏教学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在整个的和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否遵循了艺术审美规律。如果我们的美术教学不能突出美术自身的特点,而采用和其它方面的教学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那么,中学美术教育的本质就难以突出,其审美育人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主人”地位,教师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变为把“育人”作为探讨的目标。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把学习当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