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不同方法治疗后的屈光状态。
方法对2013年~2016年60例(114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曾随机分为激光治疗组和玻璃体内注射药物治疗组。收集患儿24个月时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资料。并对两组患儿屈光状态和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激光治疗组与注药治疗组相比,近视和散光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8,2.705;P=0.000,0.007)。激光治疗组的平均球镜度较小、平均柱镜度较大、眼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9,0.384,2.184;P=0.034,0.007,0.039)。玻璃体内多次注药和单次注药相比,治疗后远视和近视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4,3.052;P=0.023,0.002)。多次注药治疗组的平均球镜度较小、眼轴较长,与单次注药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944,2.381;P=0.036,0.042)。
结论玻璃体注药治疗后的ROP患儿,近视和散光发生率低于激光治疗后的患儿,对患儿术后视力的影响小。多次玻璃体内注药的患儿治疗后近视和散光发生率高于单次注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