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云南省各高校中“高知识群体”的基本特点,对云南省各高校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加强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方法,即健全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体制、简化高知识群体的入党程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创新工作方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高知识群体的概念,这是党组织建设中第一次将高知识群体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1]。党的十九大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方向,要求注重在产业工人、青年农民和高知识群体中大力发展党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也指出,要强化高校党建工作,要重视在青年学术骨干、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2]。虽然高知识群体已作为党组织着重发展的对象,但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仍然存在其在新党员中所占比例不高,部分青年高知识群体入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各项问题,必须要加大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的力度、根据高知识群体的特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取高知识群体的党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一、云南省各高校高知识群体的基本特点
目前,云南省的高知识群体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内的各本科和专科院校中,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9所、独立学院7所、专科院校36所,所有院校中高知识群体党员占全部党员的比例为20.09%,可见高知识群体党员所占比例偏低。高知识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具有较为鲜明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政治理论学习深度较高,开拓创新能力较强;三是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设,主人翁、民主意识较强;四是是会影响力较大,影响范围较广。
二、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
1)高知识分子群体入党积极性较差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对云南省各高校中具备高级职称的入党申请人进行调查统计得出:2018年具备高级职称的入党申请人仅占所有在职职工人数的4.3%,其中2018年3月具备高级职称的入党申请人占所有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最高,但也仅为6.2%,2019年此数据为7.1%。从此数据可以得出云南省各高校中高级职称群体入党申请人数占比偏少,反映出云南省高校中高知识群体的入党积极性较差。
2)部分高知分子取向呈重业务
随着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115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多数高校实行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与岗位相挂钩,工资与职称挂钩,在评定职称时,学校往往看重的是个人的论文,课题、项目和学术影响,忽视或淡化了个人的思想政治。
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自身业务的发展和专业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在政治方面的进步[3]。同时,当前高校涉及到一些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工作时,更多的是对申报人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限定,并未体现申报人的政治条件,导致很多高知群体对于入党的问题缺乏正确认识,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逐渐凸显。
3)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不当
2018年6月针对云南省部分高校高知识分子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对自己所在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进行评价,此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00份,其中17%的高知识分子党员对所在党支部党建工作的评价是“一般”,有10%的高知识分子党员对所在党支部党建工作的评价是“不好”。从问卷情况可以得出各高校的高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在的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不是很满意,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基层党组织针对在高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方法不当,具体体现为:部分党支部在发展高知识分子党员工作上缺乏主动性,政治上对高知群体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4];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内各项活动组织不规范,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多为会议为主,党员们的战斗堡垒作用不突出,弱化了党组织对高知识群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针对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问题未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往往采取发展普通党员的发展策略,且制定的体系存在不完善现象[5]。
三、加强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方法
1)健全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是做好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完善领导体制这个关键环节入手,切实加强对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抓紧建立和形成党委负总责,基层党组织具体抓,层层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重点,抓住薄弱环节,搞好分类指导,以重点难点问题突破实现工作的整体推进。通过健全体制,实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全面提高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6]。
2)简化高知识群体的入党程序
一般情况下,发展一名党员,从其递交入党申请书一直到成为一名正式党员需要25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填写的资料都比较多,且年限一般要到两年,虽然这样有利于保证发展党员质量,但是客观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高知识群体这一特殊对象,可采用在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入党程序,比如每個月的思想汇报可以采用口头汇报,党员培训可以采用自学方式进行[7]。
3)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发展党员工作的主体。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又是发展对象的领路人,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将直接影响到发展对象入党的积极性,所以要重视党务工作者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工作。特别是要针对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特殊性,努力在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政策水平、党性修养、工作热情和实际工作能力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进而为做好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新华,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的现状调查与对策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刘元亮,新时期在高校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思考[J].景德镇学院报,2018,33(4):13-17.
[3]涂双滨,浅析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2011,3(98):114-118.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创新工作方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高知识群体的概念,这是党组织建设中第一次将高知识群体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1]。党的十九大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方向,要求注重在产业工人、青年农民和高知识群体中大力发展党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也指出,要强化高校党建工作,要重视在青年学术骨干、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2]。虽然高知识群体已作为党组织着重发展的对象,但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仍然存在其在新党员中所占比例不高,部分青年高知识群体入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各项问题,必须要加大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的力度、根据高知识群体的特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取高知识群体的党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一、云南省各高校高知识群体的基本特点
目前,云南省的高知识群体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内的各本科和专科院校中,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9所、独立学院7所、专科院校36所,所有院校中高知识群体党员占全部党员的比例为20.09%,可见高知识群体党员所占比例偏低。高知识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具有较为鲜明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政治理论学习深度较高,开拓创新能力较强;三是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设,主人翁、民主意识较强;四是是会影响力较大,影响范围较广。
二、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
1)高知识分子群体入党积极性较差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对云南省各高校中具备高级职称的入党申请人进行调查统计得出:2018年具备高级职称的入党申请人仅占所有在职职工人数的4.3%,其中2018年3月具备高级职称的入党申请人占所有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最高,但也仅为6.2%,2019年此数据为7.1%。从此数据可以得出云南省各高校中高级职称群体入党申请人数占比偏少,反映出云南省高校中高知识群体的入党积极性较差。
2)部分高知分子取向呈重业务
随着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115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多数高校实行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与岗位相挂钩,工资与职称挂钩,在评定职称时,学校往往看重的是个人的论文,课题、项目和学术影响,忽视或淡化了个人的思想政治。
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自身业务的发展和专业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在政治方面的进步[3]。同时,当前高校涉及到一些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工作时,更多的是对申报人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限定,并未体现申报人的政治条件,导致很多高知群体对于入党的问题缺乏正确认识,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逐渐凸显。
3)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不当
2018年6月针对云南省部分高校高知识分子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对自己所在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进行评价,此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00份,其中17%的高知识分子党员对所在党支部党建工作的评价是“一般”,有10%的高知识分子党员对所在党支部党建工作的评价是“不好”。从问卷情况可以得出各高校的高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在的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不是很满意,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基层党组织针对在高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方法不当,具体体现为:部分党支部在发展高知识分子党员工作上缺乏主动性,政治上对高知群体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4];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党内各项活动组织不规范,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多为会议为主,党员们的战斗堡垒作用不突出,弱化了党组织对高知识群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针对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问题未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往往采取发展普通党员的发展策略,且制定的体系存在不完善现象[5]。
三、加强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方法
1)健全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体制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是做好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完善领导体制这个关键环节入手,切实加强对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抓紧建立和形成党委负总责,基层党组织具体抓,层层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重点,抓住薄弱环节,搞好分类指导,以重点难点问题突破实现工作的整体推进。通过健全体制,实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全面提高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6]。
2)简化高知识群体的入党程序
一般情况下,发展一名党员,从其递交入党申请书一直到成为一名正式党员需要25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填写的资料都比较多,且年限一般要到两年,虽然这样有利于保证发展党员质量,但是客观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高知识群体这一特殊对象,可采用在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入党程序,比如每個月的思想汇报可以采用口头汇报,党员培训可以采用自学方式进行[7]。
3)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发展党员工作的主体。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务工作者又是发展对象的领路人,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将直接影响到发展对象入党的积极性,所以要重视党务工作者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工作。特别是要针对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特殊性,努力在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政策水平、党性修养、工作热情和实际工作能力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党务工作者队伍,进而为做好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新华,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的现状调查与对策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刘元亮,新时期在高校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思考[J].景德镇学院报,2018,33(4):13-17.
[3]涂双滨,浅析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2011,3(98):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