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铺的“红军桥”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衡阳县西渡镇赤水铺的赤水河上,有一座宽约0.7米、长约12米的石板桥,当地群众称之为“红军桥”。这座桥,是1928年由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四连在原有桥基、桥墩基础上架设的。
  一
  1928年初,湘南起义的熊熊烈火燃遍湘南大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以西渡镇赤水铺至桐桥一线为大本营,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及郴耒地区工农革命武装遥相呼应。
  2月23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征战南岳回到西渡镇,以赤水铺排子堂为前沿阵地,团部驻扎桐桥蒋氏祠堂。赤水铺有一条赤水河,连接赤水河两岸的桥叫堰花桥。堰花桥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简易桥,河两岸用石料筑基,河心修一石墩,中间用捆绑的树木搭架,再在上面横铺小石板,供人通行。由于长年风雨侵蚀,树木腐朽,小桥岌岌可危,过桥的行人莫不胆战心惊。就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驻扎在附近时,发生了一起负重行人从桥面坠河的事故。
  堰花桥负重行人坠河的事发生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三团团长朱克敏向师长屈淼澄保证说,三团一定会帮助老百姓把这座桥修好。
  二
  朱克敏带领四连连长周志彤奔赴堰花桥。經过现场勘察,朱克敏决定从三团军费中挤出资金,将堰花桥由木桥改造为石板桥,责成周志彤率四连驻扎车培第,具体组织群众实施。
  周志彤是赤水铺交声堂人,四连的战士大多也是赤水铺周边的人,对当地情况熟悉,便于隐蔽身份。周志彤商请当地几个有声望的长者出面,具体负责监修事宜。自己则亲自带领石匠翻山越岭,在4千米开外的曹埠桥冠山冲找到了石料。其间,三团出击衡阳西北两乡,横扫各地土豪劣绅和团防局,游击作战20余天,但修桥工作一直未停止。不到一个月,4块长约4.6米、宽约0.35米的长桥面,两块长约2.6米、宽约0.35米的短桥面制作完成。
  4月底的一天,周志彤选派30多名身强体壮的战士,装扮成帮工农民,与群众同心协力,采用滑道的方法,将沉重的桥面拖到了车培第。
  第二天,周志彤率四连战士,会同当地群众把石质桥板安放到桥墩上去。由于石板沉重,河水又深,人工架设难度不小。周志彤在周边布置岗哨后,带领全连战士砍的砍树木、搭的搭支架、抬的抬桥板,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座稳固的石板桥就架设完成了。从此,人们过桥,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由于中国工农革命军战士脖子上都系着红布条,人们习惯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称为“红七师”,因此当地老百姓将新建起来的石板桥命名为“红军桥”。
  三
  1928年5月下旬,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师(简称“红七师”),由于遭到敌军多路“围剿”,损失惨重。
  7月29日,红七师在“五里牌事变”中再次遭受重创,屈淼澄率余部离开衡阳,转战湘南。
  国民党在西渡镇赤水铺一带疯狂“清乡”,残酷迫害被打散的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但国民党的“清乡”,抹不掉红军在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1929年10月,被打散后与部队失去联系、隐藏在家的红军战士刘俊涛,联合周边群众,在桥面石板下刻下了一枚五角星,并在五角星旁边刻上“红军桥”3个大字,表达了对红军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如今,“红军桥”依旧巍然横跨在赤水河上,成为当年中国工农革命军(红军)浴血奋战、为民办事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位:中共衡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1~2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伊朗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波斯语文献与蒙元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国内外研究蒙古史、元史、中外关系史、波斯文献学等领域的著
依据概念格中一个概念的内涵属性相对于另一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关系,提出了区分属性概念,并研究了其性质;利用区分属性构造出概念格支撑函数。提出并证明了以支撑函数为基础的形
党中央一直致力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大力提升军民大融合,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中小学校作为国防教育最前沿阵地,以国防教育为抓手,推进学校日常德育管理的有序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可信计算技术增强文件系统可信性的方法,以Linux为基础,设计实现了一个可信文件系统原型CIVFS。CIVFS是一个结合加密和完整性校验两种保护措施的文件系统,它借
智能规划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同时,智能规划问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背景。而自动规划问题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规划问题的形式表示问题。本文系统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