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对“三本”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三本”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被日趋边缘化,并逐渐成为导致“三本”院校学生价值观困惑的主要根源之一,对此文章从几个方面指出了“三本”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三本”院校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187-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不仅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计划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各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走向提供了多元选择。“三本”院校的建设路径应运而生,一些综合实力雄厚、学科特点显著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独立或半独立的二级学院,加上民办高等教育力量的介入,一些综合成绩未达到国家一类或二类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在“三本”院校圆大学梦。
“三本”院校的专业设计和教学计划大多以职业教育为直接目的,由于文化课成绩起点低,“三本”院校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不断参加各级各类的证书考核和单科考试,最终才有可能与其他院校学生一样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从一开始,这种入校的“平等”和出校的“不平等”就伴随着“三本”院校建设发展和学生求学就业的全过程。在“三本”院校功利取向的发展思路下,其学生的学业目标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特征,其中,“重理工、轻人文”“重表象、轻内涵”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规划,导致人文教育“量”和“质”整体缺失的后果尤为严重,加上外界环境的冲击和诱惑,学生的价值观日益泛化。
一、“三本”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启迪心灵、塑造人格、提升境界的教育,其实质是“成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需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传统文化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历练体验等途径来实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身和谐、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工具价值的科学教育,另一个是具有精神价值的人文教育。但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在“三本”院校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中,却往往出现过于偏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两者不能协调统一、相互融合,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格的残缺、价值理性的偏差,高等教育目的不能得到有效实现。
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笔者对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长安大学兴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十四所“三本”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放问卷420份,收回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412份。
1.访谈结果。生活观念上,有的学生上大学后不再承担高考的重负,且父母远在他乡,觉得自己一下子得到了“解放”。面对这样的“自由”,反而却不知如何度日,于是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学习观念上,有的学生明确表示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和考证,并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在哪里;有的学生则十分坦率地说:“现在研究生和一本、二本学生的就业困境、社会竞争的激烈迫使我想到的都是不乐观的一面,造成了学习没有方向。”价值观念上,有些学生存在面对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的困惑,不再热心于学业的探求,而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充斥着“利己”和“利他”价值选择的激烈冲突;很多学生羡慕英雄,渴望榜样,但对做人的标准和应有的信仰却迷雾重重。
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三本”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数据统计得知,学校除了仅有的必修政治课以外,开设其他方面人文课程的学校不到两所,且学时也不能达到要求。任课教师中,有80.1%的教师表示对人文教育的内涵缺乏了解,反映出教师人文知识的匮乏和不足,这势必影响其教育对象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对学生人文教育内容认知的调查中,87.3%的学生表明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说明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文素质教育并没起到应有教育作用和教育效果,只是流于一種形式,并未落到实处。
3.综合分析。通过调查和访谈反映出,三本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在各种校内外活动中有展示自己的强烈意愿,但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积极上进,个性较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情感方面相对脆弱,学习凭兴趣,自觉性不强,特别是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较为吃力。同时,也反映出三本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在就业压力和资金运作的双重压力下,三本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再被压缩,疲于应付。
二、改善人文教育现状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三本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具有“技术教育”的趋向。市场经济给三本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甚密切的基础学科,在功利因素影响下受到排挤、压缩,甚至被淘汰。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之一,但是我们应对他们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发展中的人生困惑。管理者应改变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与时俱进,修正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三本院校应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时俱进地推行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文化和精神文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人文教育的内涵,使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投资,宣传和弘扬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本院校的教学计划大多依照母校而建,其任课教师和母校资源共享。这就导致了教师、教材和教学计划的“同一性”,而未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三本院校的学生特点,修正教学计、教材,创新教学方法,而不能搞“一刀切”。
3.多渠道完善人文环境。基于三本院校的独立性和一定的商业性,一是要处理好商业目标与发展目标的关系,合理筹集资金,通过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加强校园人文、体育建设,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要做好母校与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的共同开发、共同利用、互惠互利。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发展学生社团,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态发展中和谐成长。
4.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熏陶。目前,三本院校师资队伍中,其专职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由于近年普通高校连续扩招造成教师缺编,造成三本院校优秀教师的短缺。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的周期,其中不少人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文素质先天匮乏,直接影响了教育对象。三本院校的青年教师要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心目中模范、榜样,用自己的师德引领学生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价值的困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茫然,是如何加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它呼唤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要求我们加强三本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而三本院校这种带有职业倾向的科技教育,往往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开展,直接影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下,具有商业倾向的三本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但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三本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力量,要认真对待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帮助他们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2]胡萍.人文与科技的整和[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3]顾明远,梁忠义.英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关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5]翟海魂.从分离到融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产生的背景及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2(18).
[6]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工作说明[EB/OL].http://gaokao.
chsi.com.cn/gkxx/zc/moe/200905/20090504/23086699.html20,2008-03-05.
[关键词]“三本”院校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187-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不仅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计划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各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走向提供了多元选择。“三本”院校的建设路径应运而生,一些综合实力雄厚、学科特点显著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独立或半独立的二级学院,加上民办高等教育力量的介入,一些综合成绩未达到国家一类或二类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在“三本”院校圆大学梦。
“三本”院校的专业设计和教学计划大多以职业教育为直接目的,由于文化课成绩起点低,“三本”院校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不断参加各级各类的证书考核和单科考试,最终才有可能与其他院校学生一样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从一开始,这种入校的“平等”和出校的“不平等”就伴随着“三本”院校建设发展和学生求学就业的全过程。在“三本”院校功利取向的发展思路下,其学生的学业目标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特征,其中,“重理工、轻人文”“重表象、轻内涵”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规划,导致人文教育“量”和“质”整体缺失的后果尤为严重,加上外界环境的冲击和诱惑,学生的价值观日益泛化。
一、“三本”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启迪心灵、塑造人格、提升境界的教育,其实质是“成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需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传统文化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历练体验等途径来实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身和谐、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工具价值的科学教育,另一个是具有精神价值的人文教育。但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在“三本”院校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中,却往往出现过于偏重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两者不能协调统一、相互融合,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格的残缺、价值理性的偏差,高等教育目的不能得到有效实现。
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笔者对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长安大学兴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十四所“三本”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放问卷420份,收回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412份。
1.访谈结果。生活观念上,有的学生上大学后不再承担高考的重负,且父母远在他乡,觉得自己一下子得到了“解放”。面对这样的“自由”,反而却不知如何度日,于是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学习观念上,有的学生明确表示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和考证,并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在哪里;有的学生则十分坦率地说:“现在研究生和一本、二本学生的就业困境、社会竞争的激烈迫使我想到的都是不乐观的一面,造成了学习没有方向。”价值观念上,有些学生存在面对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的困惑,不再热心于学业的探求,而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充斥着“利己”和“利他”价值选择的激烈冲突;很多学生羡慕英雄,渴望榜样,但对做人的标准和应有的信仰却迷雾重重。
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三本”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数据统计得知,学校除了仅有的必修政治课以外,开设其他方面人文课程的学校不到两所,且学时也不能达到要求。任课教师中,有80.1%的教师表示对人文教育的内涵缺乏了解,反映出教师人文知识的匮乏和不足,这势必影响其教育对象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对学生人文教育内容认知的调查中,87.3%的学生表明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说明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文素质教育并没起到应有教育作用和教育效果,只是流于一種形式,并未落到实处。
3.综合分析。通过调查和访谈反映出,三本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在各种校内外活动中有展示自己的强烈意愿,但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积极上进,个性较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情感方面相对脆弱,学习凭兴趣,自觉性不强,特别是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较为吃力。同时,也反映出三本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在就业压力和资金运作的双重压力下,三本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再被压缩,疲于应付。
二、改善人文教育现状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三本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具有“技术教育”的趋向。市场经济给三本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甚密切的基础学科,在功利因素影响下受到排挤、压缩,甚至被淘汰。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之一,但是我们应对他们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发展中的人生困惑。管理者应改变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倾向,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与时俱进,修正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三本院校应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时俱进地推行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文化和精神文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人文教育的内涵,使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人文方面的课程投资,宣传和弘扬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本院校的教学计划大多依照母校而建,其任课教师和母校资源共享。这就导致了教师、教材和教学计划的“同一性”,而未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三本院校的学生特点,修正教学计、教材,创新教学方法,而不能搞“一刀切”。
3.多渠道完善人文环境。基于三本院校的独立性和一定的商业性,一是要处理好商业目标与发展目标的关系,合理筹集资金,通过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加强校园人文、体育建设,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要做好母校与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的共同开发、共同利用、互惠互利。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发展学生社团,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态发展中和谐成长。
4.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熏陶。目前,三本院校师资队伍中,其专职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由于近年普通高校连续扩招造成教师缺编,造成三本院校优秀教师的短缺。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的周期,其中不少人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文素质先天匮乏,直接影响了教育对象。三本院校的青年教师要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心目中模范、榜样,用自己的师德引领学生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价值的困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茫然,是如何加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它呼唤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要求我们加强三本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而三本院校这种带有职业倾向的科技教育,往往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开展,直接影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下,具有商业倾向的三本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但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三本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力量,要认真对待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帮助他们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2]胡萍.人文与科技的整和[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3]顾明远,梁忠义.英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关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5]翟海魂.从分离到融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产生的背景及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2(18).
[6]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工作说明[EB/OL].http://gaokao.
chsi.com.cn/gkxx/zc/moe/200905/20090504/23086699.html20,200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