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习兴趣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初中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思考问题往往凭一时的好恶,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往往就兴致盎然,反之则兴趣索然。所以,在课堂上要使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找到兴奋点,设计出让学生有强烈探究欲望且有一定难度的环节,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学习,在兴奋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老师上课总要先备课,备课的内容无非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法。现在提倡语文教师要做好“文本细读”,所以备深教材这一点,很多老师都做得较好。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老师是有区别的,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活体验、兴趣爱好等方面与老师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老师只是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么必然会造就“死水一样”的课堂。所以,我们备课还要备透学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找一个共同的兴趣点。个人以为,这个共同的兴趣点就是课堂的兴奋点,这个兴奋点找得好,课堂就会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师的预期目标就能达到。
  备透学生就是要了解“学情”。了解学情,按某大学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通俗地说,就是了解对于一篇课文,学生哪些地方读得懂,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不懂,哪些地方读不好。教师的教学就是关注学生学的活动,设计学生学的活动。我的做法就是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怎样了解学情?传统的做法是预习。这种做法往往会出现所布置的内容因教师个人水平的差异而显得参差不齐,内容散乱,而且以口头作业居多。比如说读通文章,检查起来不好操作。在如潮般的数学、英语作业的夹攻下,学生根本来不及读课文,语文预习作业简直形同虚设,完全收不到了解学情的效果。
  有一种行之有效的了解学情的方法,就是设计“课堂工作纸”——是一种像试卷一样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准备、课堂学习、拓展学习几部分。课前作为作业发给学生,之后需要收回做检查,上课时又成为师生共同讨论的依据。这种方法既能了解学情,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法,又能统一、平衡学情,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从“同一起跑点”起跑。
  比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先印发了《范进中举》的课堂工作纸,提供了作者资料、背景补充,以及字词句的疏通预习题。提出了学生自学的思考题: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看看哪些情节吸引你?
  正式上课前,我把课堂工作纸收回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对胡屠户打范进的那一巴掌感兴趣。于是在正式上课时,我设计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胡屠户为什么要打范进一巴掌?让学生找出文章相关的内容读一读,议一议。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读完后马上就能回答,是因为范进疯了。紧接着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见过打巴掌能治疯病吗?”学生们笑了,纷纷予以否定。我继续发问:“那为什么胡屠户要打范进一巴掌?”学生们通过思考回答:“范进是因为得知自己中举欢喜疯了,打他一巴掌是为了让他清醒过来。”
  我很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下“喜极而疯”四个字,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疯’字说明了欢喜的程度,是达到极点了,那么中举究竟能给范进带来多大的好处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回答。”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效率,也为了活跃气氛,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第一组读小说的背景,找科举制度对范进的吸引力;第二组找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胡屠户对待范进的言语、态度,以及范进对丈人胡屠户的言语、态度;第三组找乡邻们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对范进一家的态度;第四组找张举人在范进中举后对范进的态度。
  第一组的学生在背景资料中找到:范进从20多岁一直考到54岁;范进为了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不成,仍然去参考,考完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得出范进已沉迷于科举考试中不能自拔的结论。第二组的学生从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从“现世宝”到“贤婿老爷”的改变,以及范进对丈人胡屠户的称呼从“岳父”到“老爹”的改变中,得出范进中举后地位发生巨大变化的结论。第三组从乡邻们对待范进一家态度的变化中看出了世态的炎凉。第四组从张乡绅的拜访中看出了范进中举后地位的迅速提高。
  学生在经过讨论和交流后明白:中举改善了范进的生活,提高了范进的社会地位,难怪范进对科举考试要孜孜以求,至老不悔,真的中了后又喜极而疯了。进而又让学生明白,在那个时代不光范进如此,其他的读书人也是如此。
  再进一步,提出第四个问题:疯人说的可能是真话,范进疯了说的那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那句经典语言的含义有了大胆的理解。
  第五个问题是:大胆想象范进做官后会是一个怎样的官?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沸腾了。学生对范进的性格和人物形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了人物的形象,理解了作品的主题。
  活跃的课堂是每个语文老师所追求的,它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语文课从繁琐、死板中脱离出来,走向轻松,走向快乐。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1、Al-Gd-Sn(Gd>30 at.%)三元合金相图773 K等温截面   本文主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金相分析、带能谱的电子显微镜和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测定了Al-Gd-Sn(Gd>30 at.%)三元系合金相
本论文研究了R-Co-Ga体系中新化合物RCo0.67Ga1.33(R=Gd,Dy,Ho,Er)的晶体结构并测定了它们的性能。主要内容如下:   1、新化合物GdCo0.67Ga1.33晶体结构和性能   利用X射线粉
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为止”,可见,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所思考的点滴收获。  一、备课要遵循新课改的主导思想  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新课改”应运而生了。此后,语
期刊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上好第一课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
期刊
“对每个孩子负责,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个性发展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是班主任的最高追求。班级工作应把学困生转化视为重中之重,因为学生很容易厌学,由于缺乏学习动力,而不守纪律,爱出风头,甚至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混学、闹学以至弃学。转化学困生,应讲究方法,注重策略,下面就此浅谈:  一、寻根查源,对症下药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复杂,除家庭、社会、教育体制等外部原因之外,学生自身的原因很重要,表现在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正生机蓬勃地推动着教学现代化的实施,参与到课堂改革的教学模式中,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简单点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新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改进教法,优化课堂教学,已是当务之急,下面就我上过的几节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的整合课简单谈一谈。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
期刊
本研究报告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高频焊接(HFW)钢管焊缝感应热处理中电磁/热耦合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考察的参数包括:频率、钢管与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钢管表面的辐射
对偶具有工整、对应性强的特点,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人们乐于使用的重要原因。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特点,寻找巧妙的切入点,灵活运用对偶这一修辞格,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插上想象的翅膀,拓展其情感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使他们在思想和人格上得到升华。本文就对偶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简要分析,与大家商榷。  一、初识对偶修辞格,储备积累  为提高学生对对偶这一修辞格的认知,了解它的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