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十二五以来,油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形势主力稀油高产油区普遍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新发现的产能建设阵地集中在高成本产量类型;技术配套和管控模式没有发生大的根本性变化;信息化、自动化手段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不够,生产规模不断扩张与用工总量控制的矛盾突出针对以上困难和矛盾,结合油田实际情况,提出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规模化采购,信息化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油公司体制;“四化”建设;油井;开井时率;躺井率
中图分类号:TM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370-01
为加快“四化”建设、推进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进程,采油厂按照油田“四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设备的配置率,加强对系统设备的维护管理,保证系统设备的完好率,做好生产数据的采集,保证资料的准确率。要充分运用好系统,围绕“提高油田开发指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油田管理水平”目标,把“四化”建设与开发、生产、工程、工艺、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规范管理,创新应用,细化考核,做到监控好、运行好、指挥好、管理好,进一步服务于油田生产经营,实现油田从精细化管理到科学采油、油藏经营的转变。自从“四化”建成运行以来,通过视频监控,就能对每口井的生产运行参数、工况,实现24小时掌控,不仅有效降低了躺井率,大大提高了油井开井时率,减轻一线员工劳动强度。
1 油田勘探开发中面临问题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成本产量占到了50%以上;油田开发面临油藏类型多、开发模式多、高成本产量多等诸多困难。虽然油田多年来,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但是生产一线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依然保持传统模式生产一线工作环境变化不大,还是“巡线考走、资料靠手”,信息获取的手段单一、效率低下,一线工人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
2 油田四化建设内涵
2.1 标准化设计
根据井站的功能和流程,以工艺技术优化定型为前提,以模块化设计和三维设计为手段,形成一套通用的、标准的、相对稳定的、符合油气田开发的、地面建设可操作的指导性文件。设备尽量采用模块化,便于选型、生产、安装及后期维护同时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提升设计的效率,并保证设计质量的稳定。
2.2 标准化采购
制定适合油田实际情况的采购技术标准和制造标准,建立供货商短名单,实现全油田物质批量定制,达到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服务最好、性价比最高。
2.3 模块化建设
将整体工程拆分为标准模块,提前在加工厂进行预制、现场采用螺栓与法兰对橇块间进行安装连接,减少施工周期。
2.4 信息化提升
将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化科技高度融合,采用高技术工作模式,优化布站模式,压扁了管理层级,精简管理人员、减少用工总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3 四化建设对策
3.1 推进了地面建设模式变革
(1)创新布站模式一一方案最优化。传统布站模式—三级布站,应用示功图在线计量,取代人工计量,取消计量站管网由枝状汇聚变为线型串接,同时提升混输工艺,增压站取代接转站,实现无人值守通过示功图在线计量技术和混输工艺的应用,变三级布站模式为一级半布站模式。(2)提升设计模式—设计标准化。在油田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面建设设计标准不统一。一块一方案模式带来重复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工艺流程多样、设备型号多样、备品备件多样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按照相同油藏类型和开发方式统一设计标准,实现工艺流程、平面布局等的统一化、通用化功能单元标准化:将方案系统展开,逐级实现标准化针对五个示范区,形成了标准化设计方案,基本满足了油田地面建设需要地面设计模式实现了由“一区块一方案”到“一类型一模式”的转变。(3)改进建设模式—施工模块化。 由单体设备到集成模块,研究先进施工工法,配套模块化建设标准规范,规划建设预制场地,由接力施工到并行施工。
3.2 推进了生产运行方式变革
(1)变人工资料录取为实时自动采集。传统运行方式为:运行参数需要工人现场记录,定时巡检设备及管线等,出现问题后需要逐级上报,大量简单重复性劳动靠人工完成为适应油田开发建设需要,将传统工艺技术与信息化等技术高度融合,积极推进老油田生产运行方式变革采用远程采集控制系统,油井运行参数可自动上传,并在控制室内远传控制设备及阀门抽油机、泵等大功率用电设备加装用电计量装置,并实现监控远传功能,电参自动采集、实时监测、异常工况报警。 (2)变人工巡检为电子巡检。利用在线数据和视频监控,改变了人工巡井、巡线方式,实现了电子巡检,改善了员工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以某示范区为例,共有油井132口,水井51口四化改造前,需要44名工人进行野外巡检,一天正常要巡检7次,巡井、巡线距离长达200多公里改为电子巡检后,需4个人在室内操控,单井巡检仅需10秒钟,并且采用不间断巡查。(3)变人工现场操作为远程自动管控。改造前,人工停井平均需要15分钟,采用油井启停远传自动控制,仅需2秒时间冲次调节在改造前人工调节需要约2分钟,改造后需要约5秒远程自动控制实现了用工量少,工作效率高,噪音、高压环境下工作时间短,安全风险小。 (4)变事后处置为超前预警。对生产全过程数据采集点采取阈值报警,对关键节点参数实行智能化趋势超前预警通过示功图分析,超前预警油井工况异常根据大量现场验证,摸清了各类问题分别对应的油井参数变化规律,形成了多种问题诊断模式实时跟踪压力变化,通过回压趋势预警,超前防范管堵风险,确保油井安全高效运行。例如:“A井进行大数据精准分析后,實施优化间开,由之前月耗电1440千瓦时,下降到每月450千瓦时,实现月节电990千瓦时,月产油由14.85吨增加到22.83吨。目前,管理区安装上数字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后,系统节电达到62%。
4 结束语
油田实施“四化”建设运行过程中突出反映了效益效率理念、质量标准理念、统筹优化理念、精细管控理念,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通过进行“四化”建设,运用生产全过程数字化采集技术,建立信息化生产指挥应用平台,建立功图计量装置、视频监控系统、生产参数采集系统等,对油田生产数据进行采集、集成、存储,对油田生产进行实时监控、功图计量以及生产调度和生产决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管理决策水平和决策质量。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梯次优化调整生产参数和开井时间,在保证油井产液量不降的情况下,达到节能降耗、延长检修周期的目的,对促进老油田稳产增效具有示范意义。
油田开发面临高成本低产量的现状,以及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化油田建设等问题结合油田实际情提出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规模化采购,信息化提升”的模式,推进了地面建设模式变革和生产运行方式变革。
参考文献
[1] 凌心强等.长庆油田的四化管理模式.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30(1).
[关键词]油公司体制;“四化”建设;油井;开井时率;躺井率
中图分类号:TM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370-01
为加快“四化”建设、推进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进程,采油厂按照油田“四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设备的配置率,加强对系统设备的维护管理,保证系统设备的完好率,做好生产数据的采集,保证资料的准确率。要充分运用好系统,围绕“提高油田开发指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油田管理水平”目标,把“四化”建设与开发、生产、工程、工艺、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规范管理,创新应用,细化考核,做到监控好、运行好、指挥好、管理好,进一步服务于油田生产经营,实现油田从精细化管理到科学采油、油藏经营的转变。自从“四化”建成运行以来,通过视频监控,就能对每口井的生产运行参数、工况,实现24小时掌控,不仅有效降低了躺井率,大大提高了油井开井时率,减轻一线员工劳动强度。
1 油田勘探开发中面临问题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成本产量占到了50%以上;油田开发面临油藏类型多、开发模式多、高成本产量多等诸多困难。虽然油田多年来,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但是生产一线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依然保持传统模式生产一线工作环境变化不大,还是“巡线考走、资料靠手”,信息获取的手段单一、效率低下,一线工人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
2 油田四化建设内涵
2.1 标准化设计
根据井站的功能和流程,以工艺技术优化定型为前提,以模块化设计和三维设计为手段,形成一套通用的、标准的、相对稳定的、符合油气田开发的、地面建设可操作的指导性文件。设备尽量采用模块化,便于选型、生产、安装及后期维护同时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提升设计的效率,并保证设计质量的稳定。
2.2 标准化采购
制定适合油田实际情况的采购技术标准和制造标准,建立供货商短名单,实现全油田物质批量定制,达到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服务最好、性价比最高。
2.3 模块化建设
将整体工程拆分为标准模块,提前在加工厂进行预制、现场采用螺栓与法兰对橇块间进行安装连接,减少施工周期。
2.4 信息化提升
将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化科技高度融合,采用高技术工作模式,优化布站模式,压扁了管理层级,精简管理人员、减少用工总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3 四化建设对策
3.1 推进了地面建设模式变革
(1)创新布站模式一一方案最优化。传统布站模式—三级布站,应用示功图在线计量,取代人工计量,取消计量站管网由枝状汇聚变为线型串接,同时提升混输工艺,增压站取代接转站,实现无人值守通过示功图在线计量技术和混输工艺的应用,变三级布站模式为一级半布站模式。(2)提升设计模式—设计标准化。在油田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地面建设设计标准不统一。一块一方案模式带来重复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工艺流程多样、设备型号多样、备品备件多样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按照相同油藏类型和开发方式统一设计标准,实现工艺流程、平面布局等的统一化、通用化功能单元标准化:将方案系统展开,逐级实现标准化针对五个示范区,形成了标准化设计方案,基本满足了油田地面建设需要地面设计模式实现了由“一区块一方案”到“一类型一模式”的转变。(3)改进建设模式—施工模块化。 由单体设备到集成模块,研究先进施工工法,配套模块化建设标准规范,规划建设预制场地,由接力施工到并行施工。
3.2 推进了生产运行方式变革
(1)变人工资料录取为实时自动采集。传统运行方式为:运行参数需要工人现场记录,定时巡检设备及管线等,出现问题后需要逐级上报,大量简单重复性劳动靠人工完成为适应油田开发建设需要,将传统工艺技术与信息化等技术高度融合,积极推进老油田生产运行方式变革采用远程采集控制系统,油井运行参数可自动上传,并在控制室内远传控制设备及阀门抽油机、泵等大功率用电设备加装用电计量装置,并实现监控远传功能,电参自动采集、实时监测、异常工况报警。 (2)变人工巡检为电子巡检。利用在线数据和视频监控,改变了人工巡井、巡线方式,实现了电子巡检,改善了员工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以某示范区为例,共有油井132口,水井51口四化改造前,需要44名工人进行野外巡检,一天正常要巡检7次,巡井、巡线距离长达200多公里改为电子巡检后,需4个人在室内操控,单井巡检仅需10秒钟,并且采用不间断巡查。(3)变人工现场操作为远程自动管控。改造前,人工停井平均需要15分钟,采用油井启停远传自动控制,仅需2秒时间冲次调节在改造前人工调节需要约2分钟,改造后需要约5秒远程自动控制实现了用工量少,工作效率高,噪音、高压环境下工作时间短,安全风险小。 (4)变事后处置为超前预警。对生产全过程数据采集点采取阈值报警,对关键节点参数实行智能化趋势超前预警通过示功图分析,超前预警油井工况异常根据大量现场验证,摸清了各类问题分别对应的油井参数变化规律,形成了多种问题诊断模式实时跟踪压力变化,通过回压趋势预警,超前防范管堵风险,确保油井安全高效运行。例如:“A井进行大数据精准分析后,實施优化间开,由之前月耗电1440千瓦时,下降到每月450千瓦时,实现月节电990千瓦时,月产油由14.85吨增加到22.83吨。目前,管理区安装上数字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后,系统节电达到62%。
4 结束语
油田实施“四化”建设运行过程中突出反映了效益效率理念、质量标准理念、统筹优化理念、精细管控理念,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通过进行“四化”建设,运用生产全过程数字化采集技术,建立信息化生产指挥应用平台,建立功图计量装置、视频监控系统、生产参数采集系统等,对油田生产数据进行采集、集成、存储,对油田生产进行实时监控、功图计量以及生产调度和生产决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管理决策水平和决策质量。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梯次优化调整生产参数和开井时间,在保证油井产液量不降的情况下,达到节能降耗、延长检修周期的目的,对促进老油田稳产增效具有示范意义。
油田开发面临高成本低产量的现状,以及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化油田建设等问题结合油田实际情提出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规模化采购,信息化提升”的模式,推进了地面建设模式变革和生产运行方式变革。
参考文献
[1] 凌心强等.长庆油田的四化管理模式.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