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夫与小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chi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夫与小船
  
  船夫蹲在岸边抽烟
  烟火同夜空的星星
  一起闪烁
  船夫眯着眼睛
  望着他的小船
  像猎人 望着自己
  心爱的猎犬
  
  船夫望着小船
  在水流中起伏不安
  他懂得那是小船
  渴望着,回到激流
  扬起自己的风帆
  
  船夫灭了烟火
  踏着月光起到水边
  摸一摸船头
  解缆
  
  
  老树
  
  一棵老树挺立
  风雪迷茫之处
  就像树下的
  一头老牛
  慢慢地咀嚼
  沧桑
  岁月
  寒冷
  孤独
  
  我趴在故乡的田野上
  
  我趴在故乡的田野上
  眼前染遍了花黄
  
  我侧起耳朵聆听
  聆听着蜜蜂歌唱
  我将头脸埋进花束
  吮吸着醉人的芳香
  我紧闭着我的双眼
  想象着小河在眼前流淌
  
  我仰卧于草地之上
  让浅草贴着我生长
  
  我从故乡的田野上
  爬了起来,我抖啊抖啊
  抖落着故乡的绿草
  故乡的绿草已长在了我的心上
  
  叶永刚,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砰”……随着一声门响,我带着愤怒和委屈冲出了家门,漫无目的在街上走着。  “妈妈也太过分了,不就是一个mp4吗?我就是不回去,看你们怎么办?”我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打着气。  突然,黑压压的阴云好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狂风把树叶、塑料袋卷得漫天飞舞,附近没关好的窗户发出“啪啪”地响声……刹时,一道闪电划开了天空,雷声轰鸣,蚕豆大的雨点顿时就砸向了地面。  我冲进路边的一个卖冷饮的棚里躲雨。一个女孩也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走进新课程》中也指出:“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冰心的诗歌《纸船》为教学例子,就“如何让学生用心体验诗歌中的至爱亲情?”,做了一些实践尝试,旨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倾向、感人情境和形象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    一、教学情境    情境一:营造氛围,奠定“爱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播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得把握哪些原则呢?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请允许我引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    一.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个很有个性的王朝。她有着空前绝后繁荣的经济,却在边功上难有建树。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宋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朝政危机此起彼伏。现实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情绪和创作灵感,他们内心的忧愁无奈,以及很多复杂的情感都需要一种方式,任其尽情宣泄,而一代宋词,就在宋朝这样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中产生并繁荣发展起来了。而正因为有了宋王朝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愁”就成
华夏民族古老的诗词文化,历数千年的传承与演进,在唐宋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后有元曲相继,后逐渐衰微。转而为明清之小说噪逐于世。然而,诗歌辞赋之美,始终成为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支奇葩,魅力无穷。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一首令,就是一支萧,陶醉着,期待着,飞翔着。  古诗之美,体现出一种自然之意境,绘制出一幅流
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大石山区任语文教师,发现农村学生作文模仿性强、内容空泛、语言贫乏、缺乏深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方言的局限性。以我们广西大化县为例,壮话、瑶语、苗话夹杂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这些方言的表述习惯、语序逻辑与普通话相差甚远,造成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二是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文厚积方能薄发,短时间的努力,难以立竿见影。有些学生认为花时间去阅读写作,不如做理
语文课堂,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的动态教学过程。“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的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文言文考试正由课内走向课外。题型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不放弃客观题,继续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常见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子的翻译;主观试题正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占分比例不断上升。这样的命题趋向,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课内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向课外迁移。学生如何应对中考文言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几点粗浅认识。  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依
古人稱柳树为杨柳,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又有这样的传说:隋炀帝在凿通大运河后,命百姓在运河两岸植柳护堤,并降旨柳树姓“杨”,故后人称柳树为“杨柳”。杨柳以其明媚婆娑的风姿,青翠欲流的枝条,轻盈飘逸的花絮,向人们展示着蓬勃的青春气息和缠绵悱恻的柔肠衷情,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所以常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杨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涵义,大致有以下五种:    
清明过后谷雨  立夏过后小满  栖在枝头的花朵  内心敞亮  它们不舍昼夜孕育的圆润与善良  将活在甜到舌根的梨膏中  润肺止咳  疗医经年的咽痛与心伤  卞庄村  太阳火辣  渔沟镇最边缘的卞庄村  有生机勃勃的沉静  日子重复着日子  一年四季  转眼就是夏天  风吹过来又吹过去  夜里辗转难眠者  想着前村后的稼禾  天上闪闪的星光  在梦中低语  春风长啊  废墟立起扶贫工厂  那个负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