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深深感到抓素质教育应从幼儿抓起。幼儿期是人终身发展的最初奠基时期,是人的各方面素质开始形成的时期,所以必须在这一重要时期奠定初步的素质基础。家庭又是幼儿的第一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品德、个性、习惯等方面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不光是幼儿园的事,家庭责任也很重大。那么,家庭在配合学校方面应该做些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家园共育实现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呢?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幼儿教育。
虽然说现代年轻家长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观念也越来越新,但大多数的幼儿家长还是会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幼年孩子实行片面的“早期教育”。比如教孩子背唐诗、识汉字、认拼音等等。入园后也总是拿自己孩子在园时所学的知识与周边的幼儿园作比较“怎么你们幼儿园还不教拼音生字啊?**幼儿园早就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许多家长还喜欢在亲戚朋友面前让孩子做各种表演,喜欢听见别人对孩子不停地赞美。这部分有虚荣心的家长在我接触的家长中还为数不少。而经过实践和我们教师的观察、对比,这些提前接触小学化知识的孩子被家长期望得过高,过早地有了心理负担,无形中存在了一种压力,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发展,使他们在性格、行为、与人交往上都显得不如普通孩子的天真、好动、活泼、合群。而有的幼儿园更为了吸引生源或留住生源,就迎合家长的需求而改变幼儿期的教育目标及内容,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很不利。
还有的家长呢,受旧观念的影响,喜欢规规矩矩、顺从听话的“乖”孩子,不喜欢淘气的孩子。当然“乖”没什么不好,但“淘气”正是儿童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上的反映。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淘气”孩子的思维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正是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最新的教育目标是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所以家长也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淘气”,应在保护他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发展。一旦孩子在探索活动中“闯祸”,家长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并大胆支持、鼓励他们去探索,这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原则。
二、及时与园沟通,加强合作。
沟通是实现家园合作共同育儿的前提,沟通具有双向性。幼儿园老师应主动、经常的与家长沟通,现代社会幼儿园已能通过网络、通讯、家园互动专栏等多种形式将幼儿在园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也应该将孩子在家时的情况真实地反馈给老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密切配合商讨对策。
比如,程程小朋友已经3岁半了,在园时很要强,老师提问总想自己一个人回答,做什么事都抢着来。可他妈妈跟老师反映说,他在家啊什么事都要大人做,吃饭要喂,对长辈没礼貌,任性得很,家里人都拿他没办法,请教老师怎么办。找了个机会,我特意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先表扬了程程一番:“程程每天早上都会大声跟老师问好,在幼儿园自己吃饭自己睡觉,真是个能干的宝宝,我们都来向程程学习好吗?”这下,程程可来劲了,一脸高兴的表情。我马上接着说:“就是不知道程程在家里是不是也会自己吃饭,对大人有礼貌呢?”程程想了一下大声回答“是”。“嗯,那老师明天问问妈妈好吗?”程程使劲地点点头。第二天还没等我问,他妈妈就高兴地找到我说程程这两顿饭都要自己吃,出门的时候还主动跟奶奶说“再见”呢。
带中班的时候,已经到夏季了,有一次涛涛的妈妈向我诉苦:涛涛的头发已经很长了,可他就是不去理发,宁愿每天热的汗流。我让涛涛妈妈先别着急,老师来想办法。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关于“怎样过夏天”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我组织大家讨论:夏天到了,你感觉到有什么变化?你喜欢夏天吗?我们可以有什么方法使自己感觉凉爽呢?小朋友们都七嘴八舌的说起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就总结了:夏天天气很热,但我们有很多对付炎热的办法。比如女孩子,可以穿裙子;把头发扎得高高的,再盘起来,没有头发拖在脖子上就会感觉很凉爽舒服。而男孩子呢,也可以穿上短裤凉鞋;男孩子的头发也会长长,那我们能像女孩子一样把头发扎起来吗?大家都笑了:“不能!”我接着问:“那怎么办呢?”“把头发剪掉。”“对啊,男孩子到了夏天就要经常理发,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就象坤坤(我特意找了个头发很短的男孩子做例子)那样的,就会很舒服了。”活动中,我特别关注了一下涛涛,他听得很认真,我猜可能有效果了。果真周末后的第一天,涛涛就非常精神的跑进了教室,他妈妈高兴地说:“那天回家后,涛涛就拉着我,说要去理发,还是你们老师有办法啊。”
虽然看上去这两件都是小事情,但却充分体现了家园的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及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环境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证。现如今,家庭离异的越来越多,在孩子幼儿期父母就离异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我所教过的班级中,平均每个班都有2-3个由于父母离异后留给祖辈教养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父母感情破裂、没有笑声、没有快乐、整天吵闹不休的家庭环境中,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倔强和偏激,经不起挫折。
已毕业的大班孩子中有一个叫姜姜的男孩子,小班刚入园不久,老师就发现了他的攻击性行为特别严重,只要老师稍不留神可能就发生小朋友被他抓伤了,而且非常地不合群。听他奶奶讲,他在家时也很调皮,经常气得姑姑对他施加打和罚,使之性格愈加倔强、孤僻。老师为了他,真是费尽了心思。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在姜姜两岁时爸妈就离婚了,妈妈嫁到外地,爸爸也很快娶了后妈,姜姜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住在郊区比较混乱的地方。偏偏爸爸又在姜姜3岁多的时候出车祸了,真是祸不单行,可以想象姜姜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班上另一个孩子名叫思思,虽然爸爸在外地工作,但父母为她营造了一个温馨、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得这个孩子有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别喜欢和人交往,什么事都积极参与尝试。
对比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了多么重大的影响。只有让孩子得到了充分的爱,他才能在幼儿园愉快、积极的接受各种教育。但是给孩子爱,并不是对孩子溺爱,积极保护、处处包办代替必然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畏惧困难、能力低下,这一切都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相悖。
四、教育需要统一性。
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大多状态是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难免出现孩子被骄纵、溺爱的现象,孩子也因此变得自私、任性。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中教育的不统一性也随即显露出来。举个例子,我班的丁丁小朋友,妈妈也是位老师,所以一贯对孩子要求严厉,但奶奶却象对待宝贝一样的百般呵护。妈妈怕奶奶带长了时间对孩子有影响,就主张让孩子早入园。而奶奶就怕孩子在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不能自己睡觉等等,说反正自己退休了可以多带一年,希望晚点入园。但在妈妈的坚持下,小丁丁还是入园了。可是,孩子入园后,奶奶是非常的不放心,一日三次的来幼儿园打探。又是送牛奶,又是送点心,或者说天气冷了我来给加件衣服……使得孩子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还有的时候,若父母不给孩子买零食或玩具,爷爷奶奶就哄着:宝贝不哭不哭,他们不买爷爷奶奶给你买。
这样的教育不一致,既不能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也会使其养成不良品德,对孩子日后的发展是极不利的。所以,要想孩子得到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的统一是必须的。不但家庭中的教育应该统一,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应我国的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贡献量中家庭居首位,因此它指出“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唯有家园共育才能有效提高幼儿园素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提倡让每个家庭都来关心、重视孩子幼儿期的素质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幼儿教育。
虽然说现代年轻家长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观念也越来越新,但大多数的幼儿家长还是会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幼年孩子实行片面的“早期教育”。比如教孩子背唐诗、识汉字、认拼音等等。入园后也总是拿自己孩子在园时所学的知识与周边的幼儿园作比较“怎么你们幼儿园还不教拼音生字啊?**幼儿园早就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许多家长还喜欢在亲戚朋友面前让孩子做各种表演,喜欢听见别人对孩子不停地赞美。这部分有虚荣心的家长在我接触的家长中还为数不少。而经过实践和我们教师的观察、对比,这些提前接触小学化知识的孩子被家长期望得过高,过早地有了心理负担,无形中存在了一种压力,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发展,使他们在性格、行为、与人交往上都显得不如普通孩子的天真、好动、活泼、合群。而有的幼儿园更为了吸引生源或留住生源,就迎合家长的需求而改变幼儿期的教育目标及内容,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很不利。
还有的家长呢,受旧观念的影响,喜欢规规矩矩、顺从听话的“乖”孩子,不喜欢淘气的孩子。当然“乖”没什么不好,但“淘气”正是儿童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上的反映。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淘气”孩子的思维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正是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在最新的教育目标是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所以家长也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淘气”,应在保护他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发展。一旦孩子在探索活动中“闯祸”,家长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并大胆支持、鼓励他们去探索,这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原则。
二、及时与园沟通,加强合作。
沟通是实现家园合作共同育儿的前提,沟通具有双向性。幼儿园老师应主动、经常的与家长沟通,现代社会幼儿园已能通过网络、通讯、家园互动专栏等多种形式将幼儿在园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也应该将孩子在家时的情况真实地反馈给老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密切配合商讨对策。
比如,程程小朋友已经3岁半了,在园时很要强,老师提问总想自己一个人回答,做什么事都抢着来。可他妈妈跟老师反映说,他在家啊什么事都要大人做,吃饭要喂,对长辈没礼貌,任性得很,家里人都拿他没办法,请教老师怎么办。找了个机会,我特意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先表扬了程程一番:“程程每天早上都会大声跟老师问好,在幼儿园自己吃饭自己睡觉,真是个能干的宝宝,我们都来向程程学习好吗?”这下,程程可来劲了,一脸高兴的表情。我马上接着说:“就是不知道程程在家里是不是也会自己吃饭,对大人有礼貌呢?”程程想了一下大声回答“是”。“嗯,那老师明天问问妈妈好吗?”程程使劲地点点头。第二天还没等我问,他妈妈就高兴地找到我说程程这两顿饭都要自己吃,出门的时候还主动跟奶奶说“再见”呢。
带中班的时候,已经到夏季了,有一次涛涛的妈妈向我诉苦:涛涛的头发已经很长了,可他就是不去理发,宁愿每天热的汗流。我让涛涛妈妈先别着急,老师来想办法。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关于“怎样过夏天”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我组织大家讨论:夏天到了,你感觉到有什么变化?你喜欢夏天吗?我们可以有什么方法使自己感觉凉爽呢?小朋友们都七嘴八舌的说起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就总结了:夏天天气很热,但我们有很多对付炎热的办法。比如女孩子,可以穿裙子;把头发扎得高高的,再盘起来,没有头发拖在脖子上就会感觉很凉爽舒服。而男孩子呢,也可以穿上短裤凉鞋;男孩子的头发也会长长,那我们能像女孩子一样把头发扎起来吗?大家都笑了:“不能!”我接着问:“那怎么办呢?”“把头发剪掉。”“对啊,男孩子到了夏天就要经常理发,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就象坤坤(我特意找了个头发很短的男孩子做例子)那样的,就会很舒服了。”活动中,我特别关注了一下涛涛,他听得很认真,我猜可能有效果了。果真周末后的第一天,涛涛就非常精神的跑进了教室,他妈妈高兴地说:“那天回家后,涛涛就拉着我,说要去理发,还是你们老师有办法啊。”
虽然看上去这两件都是小事情,但却充分体现了家园的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及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环境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保证。现如今,家庭离异的越来越多,在孩子幼儿期父母就离异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我所教过的班级中,平均每个班都有2-3个由于父母离异后留给祖辈教养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父母感情破裂、没有笑声、没有快乐、整天吵闹不休的家庭环境中,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倔强和偏激,经不起挫折。
已毕业的大班孩子中有一个叫姜姜的男孩子,小班刚入园不久,老师就发现了他的攻击性行为特别严重,只要老师稍不留神可能就发生小朋友被他抓伤了,而且非常地不合群。听他奶奶讲,他在家时也很调皮,经常气得姑姑对他施加打和罚,使之性格愈加倔强、孤僻。老师为了他,真是费尽了心思。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在姜姜两岁时爸妈就离婚了,妈妈嫁到外地,爸爸也很快娶了后妈,姜姜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住在郊区比较混乱的地方。偏偏爸爸又在姜姜3岁多的时候出车祸了,真是祸不单行,可以想象姜姜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班上另一个孩子名叫思思,虽然爸爸在外地工作,但父母为她营造了一个温馨、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得这个孩子有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别喜欢和人交往,什么事都积极参与尝试。
对比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了多么重大的影响。只有让孩子得到了充分的爱,他才能在幼儿园愉快、积极的接受各种教育。但是给孩子爱,并不是对孩子溺爱,积极保护、处处包办代替必然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畏惧困难、能力低下,这一切都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相悖。
四、教育需要统一性。
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大多状态是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难免出现孩子被骄纵、溺爱的现象,孩子也因此变得自私、任性。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中教育的不统一性也随即显露出来。举个例子,我班的丁丁小朋友,妈妈也是位老师,所以一贯对孩子要求严厉,但奶奶却象对待宝贝一样的百般呵护。妈妈怕奶奶带长了时间对孩子有影响,就主张让孩子早入园。而奶奶就怕孩子在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不能自己睡觉等等,说反正自己退休了可以多带一年,希望晚点入园。但在妈妈的坚持下,小丁丁还是入园了。可是,孩子入园后,奶奶是非常的不放心,一日三次的来幼儿园打探。又是送牛奶,又是送点心,或者说天气冷了我来给加件衣服……使得孩子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还有的时候,若父母不给孩子买零食或玩具,爷爷奶奶就哄着:宝贝不哭不哭,他们不买爷爷奶奶给你买。
这样的教育不一致,既不能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也会使其养成不良品德,对孩子日后的发展是极不利的。所以,要想孩子得到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的统一是必须的。不但家庭中的教育应该统一,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应我国的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贡献量中家庭居首位,因此它指出“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唯有家园共育才能有效提高幼儿园素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提倡让每个家庭都来关心、重视孩子幼儿期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