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指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实习交替进行,把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与企业工作岗位有机结合起来,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学,学后再实践。其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将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增强学校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将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使命。
一、职业教育为什么要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
1.工学交替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工学交替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完全符合认识论的科学原理。
我国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999年的“专门人才”到2000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再到2004年后的“高技能人才”,尤其到2006年,国家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这不同阶段的目标是渐进发展的,但共性就是都要求培养出能动手实做的专门人才。即强调的是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操作,工学交替无疑是十分合适的一种培养手段。另外,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基本文化素质和智商水平上有一定差别。研究证明,智商达不到一定程度的人,通过文字这种过于抽象的媒介来接受知识就会很慢,但可以通过音响和图像来模仿,可以跟着师傅迅速掌握某些具体的技艺。他们对超出自己直接生活经验的东西很难产生兴趣,但对身边具体的生活经验却能很快领悟。我国过去几年的大学“扩招”,对高职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因为在社会普遍的心态里,上职业院校还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更应当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避免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2.当前世界各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1)德国。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GermanDualSystem),也称现代学徒制度,是指学生既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在企业里学习实践技能。办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受训者有1/3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2/3的时间在企业内参加培训。
(2)英国。英国采用的是所谓的“三明治”(SandwichProgram)模式,也就是学习一实践一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此模式最早是在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的工程和船舶建筑系实施的,由于这一模式像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类似于三明治,因此而得名。在工读教学时间安排上,“三明治”式教学方法有以学年为单位交替,也有以月为单位交替。
(3)美国。“合作教育”是美国的工学结合模式。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定义是:“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
(4)俄罗斯。“教学生产联合体”是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模式,主张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从数量上、结构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不仅使企业成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物资、技术和经费支持,而且企业通过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
(5)日本。“产学合作”的模式来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1956年日本通产省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提出了“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58年7月设置了“产学合作委员会”。日本产学合作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实施形式有双结合、三结合、委托培养、巡回指导、集体入学等。
3.我国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理实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以企业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宗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点有:一是技能训练贯串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做到技能训练几年连续不断线;二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间隔安排,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三是教学内容重视新知识的传授和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四是教学过程吸收工厂积极参与,做到厂校联合、产学结合。
(4)两段式预分配模式。两段式预分配教学模式是将学制分成两段,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顶岗专业训练,学校和企业双方分别派出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二、完善工学交替模式的建议
综观我国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发展现状和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成功模式,我们认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
建立“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校、企业在政府规定政策下,依据“职业培训合同”开展培训。借鉴德国成功经验,我们迅速修改职业教育法,制订工学结合教学方案;根据培训职业规定的不同教学内容、时间,使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章可循;职业院校与企业必须基于合同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可以借鉴“双元制”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双方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开发项目的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与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建立实习基地、教师培训、学生职业培训、项目合作等;二是聘请企业的专家、骨干亲自指导学生的实训练习,保证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的同时,参加一些具体项目的运作。
3.打造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现“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完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
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将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增强学校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将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使命。
一、职业教育为什么要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
1.工学交替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工学交替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完全符合认识论的科学原理。
我国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999年的“专门人才”到2000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再到2004年后的“高技能人才”,尤其到2006年,国家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这不同阶段的目标是渐进发展的,但共性就是都要求培养出能动手实做的专门人才。即强调的是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操作,工学交替无疑是十分合适的一种培养手段。另外,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基本文化素质和智商水平上有一定差别。研究证明,智商达不到一定程度的人,通过文字这种过于抽象的媒介来接受知识就会很慢,但可以通过音响和图像来模仿,可以跟着师傅迅速掌握某些具体的技艺。他们对超出自己直接生活经验的东西很难产生兴趣,但对身边具体的生活经验却能很快领悟。我国过去几年的大学“扩招”,对高职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因为在社会普遍的心态里,上职业院校还是不得已的选择。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更应当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避免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2.当前世界各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1)德国。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GermanDualSystem),也称现代学徒制度,是指学生既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在企业里学习实践技能。办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受训者有1/3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2/3的时间在企业内参加培训。
(2)英国。英国采用的是所谓的“三明治”(SandwichProgram)模式,也就是学习一实践一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此模式最早是在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的工程和船舶建筑系实施的,由于这一模式像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类似于三明治,因此而得名。在工读教学时间安排上,“三明治”式教学方法有以学年为单位交替,也有以月为单位交替。
(3)美国。“合作教育”是美国的工学结合模式。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定义是:“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
(4)俄罗斯。“教学生产联合体”是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模式,主张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从数量上、结构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不仅使企业成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物资、技术和经费支持,而且企业通过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
(5)日本。“产学合作”的模式来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1956年日本通产省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提出了“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58年7月设置了“产学合作委员会”。日本产学合作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实施形式有双结合、三结合、委托培养、巡回指导、集体入学等。
3.我国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理实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以企业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宗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点有:一是技能训练贯串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做到技能训练几年连续不断线;二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间隔安排,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三是教学内容重视新知识的传授和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四是教学过程吸收工厂积极参与,做到厂校联合、产学结合。
(4)两段式预分配模式。两段式预分配教学模式是将学制分成两段,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顶岗专业训练,学校和企业双方分别派出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二、完善工学交替模式的建议
综观我国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发展现状和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成功模式,我们认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
建立“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校、企业在政府规定政策下,依据“职业培训合同”开展培训。借鉴德国成功经验,我们迅速修改职业教育法,制订工学结合教学方案;根据培训职业规定的不同教学内容、时间,使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章可循;职业院校与企业必须基于合同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可以借鉴“双元制”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双方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开发项目的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与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建立实习基地、教师培训、学生职业培训、项目合作等;二是聘请企业的专家、骨干亲自指导学生的实训练习,保证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的同时,参加一些具体项目的运作。
3.打造师资队伍
师资是实现“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完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