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垃圾一样成长

来源 :追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om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岁,当我还是个对世事懵懵懂懂的女孩儿时,父母把我送上了飞往新西兰的客机。对于上学的事,我没有丝毫说话的权利,不管我是否愿意,父母决定了就必须服从,此外别无选择。从踏上飞机的那一刻起,我的泪就一直在脸上奔流,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人从万米高空扔下来的降落伞,摇摇晃晃地在天空飘荡着,我知道我已经脱离了那个有着温暖庇护的家,至于今后的命运,就只能靠自己了。
  
  “背洋书包”的“水土”不服
  
  来新西兰之前,我在国内上了一个暑期的英语强化班,自我感觉英语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当我第一次坐在教室里听课时,老师满嘴晦涩难懂的话还是让我觉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第一次考试,成绩低得让我抬不起头来,而那个年轻的老师塔丽亚却兴高彩烈地站在讲台上说:“你们瞧,萧第一次考试便得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她简直太棒了!”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低着头,大颗大颗的眼泪滴落在敞开的课本上,当时我恨透了她,以为她是在刻意地嘲讽我,后来时间久了,我才明白,这种感觉只是不同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认识上的偏差而已:在国内,如果一个学生考得不好,老师要做的,往往除了批评还是批评,而在国外,老师们大都喜欢鼓励学生。在塔丽亚老师的眼中,我虽然考得不及格,但我毕竟得到了一些分数,她认为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了,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鼓励我下次继续努力,可当时我却只固执地以为她在嘲笑我。
  在这里,我遇到的麻烦不仅仅来自语言方面,教育方式的不同也给我带来了很多苦恼。在新西兰,每个年级除了统一规定的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学校提供的其他课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进行学习。到了13年级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准备参加高考,选择应考科目或者面向工作的科目。而一旦遇到这样的事情,中国的学生更多表现出的则是茫然、无所适从。我也不例外,第一次选择选修课时,我甚至不惜花一个多小时的国际长途电话来和父母商量。
  
  像“垃圾”一样成长
  
  第一次从国内网站上看到“留学垃圾”一词,我很伤心,因为我自己也曾有过这种类似“垃圾”的行为。
  对留学新西兰的学生,当地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年龄低于18岁必须寄住在当地人的家里(即所谓的HOMESTAY),学校负责帮助小留学生们联系寄住的家庭。
  我幸运地被安排在一个华裔家庭中,那对夫妻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不在身边,一家人对我都很好,可是最初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他们竟然要求我分担他们的一些家务。我不想干却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便暗中使坏,故意将他们尚能使用的一些小物件儿偷偷地塞进垃圾袋儿里扔掉,或是涮盘子时故意摔碎几个盘子,以便让自己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平衡——我是付了房费的,凭什么指使我干活?
  后来我和班上的同学们说起此事,才发现原来许多当地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便被父母要求做这些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并以此为荣,为此我感觉很惭愧。从那之后,我开始主动帮房东做家务,他们也渐渐地开始喜欢我。
  
  寂寞的INTERNET
  
  初到国外,语言上的困难大家或许还能克服,最不能让人忍受的便是寂寞,而产生这种寂寞的很大原因是没有朋友。
  在国内,只要学习好便有许多人主动跟你做朋友,但在这里,学生们更注重的是你有没有一项值得他钦佩的特长,有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说话是不是幽默。在这所学校里,许多国内来的学生是被大家一致公认的学习好,但其他方面就不行了。没有朋友,即使成绩好,也会有被遗弃的感觉,本来就远离父母远离亲人,再得不到同龄人的认可,有什么话都无处可说,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而这种苦闷又不能和父母说,因为和他们说了也无济于事,只会让他们徒增一份担心。
  在这种情况下,女孩子很容易像只怕受伤的蚕,用厚厚的茧把自己包裹起来,不喜欢和人交流,更不喜欢主动接触他人。而男孩子则喜欢用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发泄着心中的郁闷,我就曾亲眼见过一个来自国内的男生不知什么原因拼命地去砸自动售货机,而另一个男生则对街上的一条流浪狗穷追不舍。我不会像一些女生那样自闭,却又不敢像男生们那样发泄,于是许多时候,INTERNET的世界便是我逃避现实的最佳去处,在网上,寻找一些可以无话不说的朋友是我来新西兰后最热衷的事。
  
  生命中永远的暗伤
  
  明明知道父母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好,我也理解他们是望子成龙心切。但在我心底,却一直有一个巨大的阴影,就连做梦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出一种被抛弃的恐惧。看着当地的同学们每天快乐地说起他们的晚餐,说起家中发生的一些趣事,我羡慕得甚至想哭。
  一次,我和一个当地的同学因为一点儿小事吵了起来,那个女同学指着我的鼻子说:“萧,你别总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似的,我再没出息,我父母也疼我爱我,因为我是他们的女儿,可你呢,你父母不要你了才把你送出国的,如果你是个好女孩儿,你父母会舍得抛弃你?别自欺欺人了……”
  她的话让我一时语塞,我愣愣地站在那里,委屈得竟然忘了反驳,一任不争气的眼泪流满自己的脸,原来在她的眼里,我竟然是个被抛弃的坏孩子!
  在那之后不久,学校放暑假,我回国和父母团聚,叔叔和舅舅都带着他们的孩子来看我,吃饭时,叔叔问我,在国外呆了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面无表情地说:如果将来我有了孩子,我决不会在18岁之前将他送出国,我要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让他尽情的享受被爱的滋味。”一句话说得满桌子的人都愣了。
  许多时候,一些大人们往往看到的只是让年幼的孩子们去国外留学的好处:避开国内应试教育的弊端,开阔眼界,从小就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知识,能比别的孩子“抢先一步与世界接轨”等等的优势,却忽略了那些年幼的心灵在身心成长的阶段对爱的需要。当大人们用自以为是的教育关心着我们的成长时,却常常忘记了我们的感受:我们更需要的是爱,而不是大人们强加于我们的人生理念。
  (王雪森摘自《青少年文汇》)
其他文献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  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
期刊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子:“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城扬引起了很大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
期刊
爱怕什么  文/毕淑敏    爱挺娇气挺笨挺糊涂的,有很多怕的东西。  爱怕撒谎。当我们不爱的时候,假装爱,是一件痛苦而倒霉的事情。假如别人识破,我们就成了虚伪的坏蛋。你骗了别人的钱,可以退赔,你骗了别人的爱,就成了无赦的罪人。假如别人不曾识破,那就更惨。除非你已良心丧尽,否则便要承诺爱的假象,那心灵深处的绞杀,永无宁日。  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这,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
期刊
收废品收出未来  文/黄露    皮肤黝黑、身材瘦高、戴一副粗黑框眼镜的高志军在同济大学的校园内并不显眼,不过自从今年5月份他和同济大学签订了一份合同之后,高志军就和“异类”挂上了钩:这个同济大学王牌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研二学生,做起了“垃圾大王”!  根据这份排他性协议,从2005年5月起,他将休学一年,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南校区、彰武路校区和沪东校区进行废品回收工作。  这是大学扩招后毕业
期刊
用一生等一个约定  文/木头    小的时候,温暖明亮的下午,她会站在他家的窗下,高声喊着他的名字,然后他会从窗口探出小小的脑袋来回答她:“等一下,3分钟!”  但她通常会等5分钟以上,因为他会躲在窗帘后面,看着她在开满花的树下一朵一朵的数着树上的梨花。当他看到分不清哪个是她,哪个是花的时候,才会慢吞吞的下楼去。她看到他,会说,你又迟到了。然后他们就开始玩办家家,她是妈妈,他是爸爸,却没有孩子。 
期刊
在我所佩服的吹牛家中,首推德国的米希豪森。他是一位男爵,生于1702年,在俄国军队服役时,曾和土耳其人打过仗。  吹牛应该算一项事业。人类产生了语言,特别是将语言运用于社会交往之后,吹牛这件事就很难避免了。用令人吃惊的描述把自己的能力与经历渲染到离奇、怪诞甚至于悲壮的程度,叫作“吹”。而所吹之事远离实际情形,便是“牛”了。吹牛令人厌恶。因为吹牛本身是对别人常识或智力的一种怀疑。吹牛者过于尊重自己之
期刊
1985年的夏天是我记忆中最沉重的夏天,我考大学落榜了。我很痛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阿哲,想听听我的故事吗?”父亲第一次对我讲起了他的传奇人生。父亲出生于贫困之家,16岁便离家独自闯世界,做过小工、店员、推销员,最后通过自学当上了音乐教师。他读过不少书,精通大部分乐器,但仍不知足,从专科念到本科,又一步步从硕士念到博士。“我今年49岁了,可我还在进修声乐博士课程。一个小学老师干吗要学
期刊
世界上最重的猫来自明尼苏达州,它的体重竟然达到了18.55公斤!眼看它快要胖到生命垂危的边缘,主人詹姆斯终于为它想出了一条减肥“奇招”。于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肥猫瘦身记上演了……   46岁的詹姆斯是圣保罗市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他的妻子莉娜曾经生过一个男孩,但孩子在9岁时却因车祸不幸身亡,夫妻俩伤心欲绝,决定养一只宠物来代替对孩子的爱。   也许是因为詹姆斯和莉娜对莱森过于宠爱,每天都给它吃营养
期刊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印度著名的慈善家,印度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始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网,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敬。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下是修女在领取诺贝尔奖时的演讲辞:  穷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一天晚上,我们外出,从街上带回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生命岌岌可危。于是我告诉修女们说:“你们照料其他三个,这个濒危的人就由我来照顾了。”就
期刊
1986年的东京,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拉着一个早就藏好的行李箱,穿着深蓝白底的水手制服,悄悄地搭上了开往机场的巴士,当时她身上只带着几万块日币,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已经很富裕了,还有几天就是毕业典礼,但她却不愿再等待。  她跳上巴士,望着城市的景象从车窗消失,心底迷迷糊糊的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她就要飞到另一个城市,迎接遥远的未知。在那里她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但她却没有惑到恐惧,在那个城市里,她仅知道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