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本真的课堂教学

来源 :语文建设·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誉与爱荣誉》是民国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校长罗家伦对学生所作的一篇演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遭日军空袭,中央大学被炸,罗家伦带领师生西迁重庆。在重庆期间,罗家伦为学生作了一系列演讲,1942年他将讲稿汇编成《新人生观》一书,希望引领学生和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荣誉与爱荣誉》是其中一篇。解读《荣誉与受荣誉》,不能割断它与《新人生观》的联系。
  罗家伦是中国现代史上不应该被遗忘的人物,他是五四运动的旗手,“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至今振聋发聩;他任清华首任校长时,将其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1932-1942年任中央大学校长,将险些被勒令解散的中央大学,发展成全国高校龙头(1938年全国高校统一招考,三分之二考生的第一志愿是中央大学)。他是一位教育家,自觉担当起人生导师的重任。《荣誉与爱荣誉》是他的一篇演讲稿,富有道德激情和使命感。在文本本身极富道德使命感的情况下,如何上出语文味?如何让21世纪和平年代的高中生跨越时空,体会罗家伦校长的殷切育人之情?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演讲鲜明的主旨、严谨的逻辑结构、生动的语言?笔者回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豁然开朗:教师“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以下具体展开论述。
  一、精细研读教材
  对语文教师而言,研读教材的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根基,只有深入细致地研读教材,用心挖掘教材中的教育教学资源,才能有效组织课堂学习。概括地说,我们在精心研读教材之后,方能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就要与文本反复对话。教材是智慧的结晶,教师必须重视,要走进教材、尊重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于漪老师所提倡的“三备法”中,第一次备课即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笔者抛开教参和所有资料,对话《荣誉与爱荣誉》课文,研读其内容、逻辑章法、精彩语段,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为什么罗家伦校长要作题为《荣誉与爱荣誉》的演讲?为什么“荣誉”相关内容占了课文的主要篇幅,而“爱荣誉”部分很短?为什么演讲用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例子?课文语言为什么引用大量文言,并夹有外文?然后笔者便研读相关资料,为课文教学找到丰厚支撑。
  笔者搜索罗家伦生平事迹等相关材料,为《荣誉与爱荣誉》中的道德使命感寻根溯源,原来作者是要以“诚、朴、雄、伟”的硬汉风格引领学生,一扫民族柔弱萎靡之风,塑造学生的浩然之气。“对民族和国家应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种新的风气,以达到—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笔者精读《新^生观》一书,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体会到了《荣誉与爱荣誉》的主旨用意、思维逻辑、语言风格。
  精心研读教材之后,看似单调枯燥的教学资源变得丰富美好起来。笔者创造性地利用当时举国关注抗战胜利70周年的背景,带领学生跨越时空,走近为国育人的罗家伦,走进《荣誉与爱荣誉》的文本,学习这篇典范的演讲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学习目标为例,定位要凸显演讲稿特征。
  [学习目标]
  1.明主旨,理解作者家国使命感。
  2.理思路,培养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
  3.品语言,体会演讲感染力。
  导语可以联系文本背景与时事,带学生跨越时空,亲近文本;可以用罗家伦校长的激情名言感染、激励学生。
  [导语]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炮火连天,生灵涂炭。中国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当时全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几乎被炸为平地,校长罗家伦带领师生西迁重庆,艰苦办学,作系列演讲激励学生:“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1942年这些演讲词结集出版,书名《新人生观》,本文就是其中一篇。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让我们追随罗家伦校长,一起学习《荣誉与爱荣誉》。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余映潮老师说:“在拥有教学情怀、充满教学热情的同时,我们要提高教育理念的站位。”我想,要上好语文课,教师必须具备语文课程观、教材观,站在课程、课标的高度,心中有整体布局,然后才能有具体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荣誉与爱荣誉》,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方法的传授与运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传统语文课堂重视文本讲授,轻视甚至缺失阅读方法的指导训练。《荣誉与爱荣誉》全文共约4000字,篇幅较长。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快速走进文本,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同时能让学生以较短时间完成对较长篇幅文章的阅读。也许一节课的学习不足以让全体学生熟练掌握跳读法,但让学生开始科学地运用阅读方法来读书,应是上好这节课、这类课的标准。以“学法补充”和指导学生运用学法展开课堂活动为例:
  [学法补充]
  跳读法: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句段或篇章,抓住关键材料的速读方法。
  1.关键词语跳读法:只读自己所需要的与特定主题有关的词语。
  2.首尾句跳讀法:只读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或最末一句。
  3.语法结构跳读法:找句子中的结构词,如连词;找段落中的结构语,如“由此可见”等。
  [学生活动]
  用跳读法快速找到主旨句,然后梳理思路。
  引导学生学习《荣誉与爱荣誉》,要利用课文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高中生而言,《荣誉与爱荣誉》属于长文、难文、道德使命感较重的文章,如果上成如当前大多数语文课一样——以文本解读为目的的课,教师碎问不断,学生不断碎答,恐怕只能是一地鸡毛,完全成了一节“思想政治课”。一节语文课,就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宏观架构和文本的整体观,而不是只留下碎片记忆。如何利用文本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需要重视课堂主问题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探究的方法,应是上好这节课、这类课的前提。以“研读文本”为例:   [研读文本]
  请用跳读法提取课文信息,讨论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是怎样将“荣誉”与几个相近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的,请一一指出并分析。
  2.概括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的条件。
  3.论据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文章用了大量论据来论证“荣誉’’是什么,请找出这些论据并分类。
  4.什么是爱荣誉?为什么要爱荣誉?
  三、注重语言教学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学科本质内容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语言学用与技能训练,不断推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减少零碎问答,减少非语言文字手段的运用,多运用课文训练学生的实践学习,增加语言训练,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注重语言教学,重视语言训练活动是基本的显性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精简教师活动,实实在在地开展学生活动。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可以增加语言学用、语言品析等活动,通过多个角度运用课文加强读写训练,使学生课堂阅读实践学习落到实处。以“品读语言”为例:
  [品读语言]
  比较句子,1、2、4、5的前一句是课文原句,后一句替换了同义词语,3是课文第十段。同桌合作,读一读,说一说感受到的演讲稿语言特点。
  1.男子则好出风头,往往做了一次什么会的主席,便自以为了不得。
  男子则喜欢表现自己,往往做了一次会议主帝,便自以为非凡了。
  2.人人都应该知道学校荣誉的重要,不能随便塌学校的台。
  人人都应该知道学校荣誉的重要,不能随便破坏。
  3.如果删除画线句子,效果有何不同?
  第一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庄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有荣誉心的人,必定有不可侮的身体,不可侮的精神,不可侮的行为——简单说有不可侮的生命。他的生命是完整的,不容稍有玷污。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他的理想的生命,是崇高,伟大,正直,坚强。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的生命是高贵的,庄严的,所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所以别人尊重他,而不敢轻视他;爱敬他,而不敢亵渎他。
  4.错觉虚荣的粮食,虚荣全靠它培养大的。
  错觉是依赖虚荣的。
  5.不荣誉的人生,是黑漆漆的,无声无臭的
  不荣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明确:演讲一般重口语,以1、2为例,口语化,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本文还运用文言,以3为例。如果是对一般群众演讲,文言会让大家听不懂,而这是民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校长对学生的演讲,听众有国学根基,运用文言,不会造成障碍,还会显得文雅,有说服力、感染力。运用修辞,以4,5为例,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鲜明具体。
  注重语言教学,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最重要的隐性因素。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求纯净高雅,于学生而言,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学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渗透文学、文化,让课堂教学纯净高雅,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与美感。
  如以课堂小结为例,可回溯《新人生观》与本课的源流关系,感受罗家伦于家国危亡时刻希冀用演讲唤醒青年的良苦用心,深入理解他殷殷为国育人的赤子深情。如以导语为例,可用文本背景联系时事,带学生跨越时空,回归现在,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担当,强化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课堂小结]
  罗家伦在《新人生观咱序》中写道:“这部书……章章都是讲完和写完在敌机威胁的期间,有时还在四周围火光熊熊之中。”“敬以献给有肩膊,有脊骨,有心胸,有眼光而又热忱的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这伟大的時代需要我们有力的思想,有力的行为,有力的生命。”“时代掀起的亘古未有之洪涛,能不使我们,对于整个的人生问题,有……新的审察和领陪?”
  罗家伦校长堪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当深思慎取,奋发前行。
  王旭明老师在《我为什么重返讲台上语文课》中说:“我常常思考这样—个问题:全国语文老师共通的语文教学之路应该怎样走?”问题振聋发聩,令人深思。语文教学的道路漫漫其修远,无数语文人毕生探求。如何在教学中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遵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何时刻把握语文课的特点,按照语文教学规律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将继续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摘要:《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巨作,《堂吉诃德》塑造出一个兼具伟大和渺小、喜剧与悲剧的经典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去追求,显示了其超强的英雄本色,而他作为时代洪流中不可能靠自己扭转社会的一分子,又是渺小的。本文主要从《堂吉诃德》的写作背景和内容介绍入手,对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的伟大和渺小进行分析。  关键词:《堂吉诃德》 背景 人物形象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激情陶,台式、情境切入式、故事吸引式、悬念唤起式、温固求新式、预习启发式是几种常见的导语类型,在运用中应遵循新颖、有趣、创新性原则,形象、生动、启迪性原则,据实、灵活、多变性等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语类型 导语设计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其学好
摘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作为劳伦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对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同时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生态主义 生态批评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一、《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简介  劳伦斯在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坛上十分受欢迎,他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出了很多杰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变迁,寻求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征,突出地体现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然后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过分强调工具性、盲目西化、文学发展功利性三方面阐述其民族性的削弱。进而提出解决策略:一分为二地对待传统语文教育,走民族化道路,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育 历史变迁 民族化  引言  2012年,莫言
摘要:维拉·凯瑟是上世纪美国知名女作家,她的“草原三部曲”颇受人们赞誉,《啊,拓荒者》是其中的第一部,也奠定了凯瑟在文坛的地位。小说热情讴歌了拓荒女性,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了拓荒女性的追寻、发展与完善,展现了拓荒女性对美国西部开发的推动作用。从对该小说的解读,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他人他物的理解、宽容和关怀,逐渐形成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是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的典范。  关键词:维拉·凯瑟 拓荒女性 亚历山
砚台 20cm×12cm×3cm 2020年  该作品为一方盒砚,砚底采用眼石,砚盖采用膘石,砚盖天然色彩丰富,俏色巧雕,展现了一幅完整的富有远近层次感的山水画卷;砚底大小石眼零星分布,淡雅别致,巧用一较大的石眼分界砚池与砚岗,整体设计合理,另录刻诗句:“立壁万仞刺破天,涌突湍瀑彩云間。飞流直下不停息,未见清水上高山。”此砚立意上乘,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刀法细腻,铭文书法规矩,刻制精到,显示了较高的
二、学科教学胜任模型建构应当以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为核心  以学科课程为基本格局的现代学校,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重要的任务是学科教学,其教育职能也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的。学科教学胜任力应该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或评价、选拔教师时,学科教学胜任力理应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所以有人认为“我国教师职业属于专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尚且无法把整个教师职业称之为专业特征明确、专业要求
摘要:《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这三篇小说都入木三分地揭露和针砭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都是通过一些社会的小人物来描写这个社会的一些弊端。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的病态。这三篇讽刺小说来自古今中外,无论从作品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们均有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而且同中显异。  关键词:《孔乙己》 《范进中举》 《变色龙》 异同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摘要:“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不应该作为《落花生》的唯一题旨安排到教学目标的设计之中。作为经典著作还应有更深层的文化意蕴,需要高校指导教师在职前培养和未来小学教师职后教育教学中准确把握并多元理解,决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偏代全,否则则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  关键词:《落花生》 教学目标 文化关注  一、语文教学目标中现有的思想价值  《落花生》(以下简称《落》)是著名作家许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目标主要有三种基本实践方式,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其中“梳理与探究”是首次明确提出的,旨在“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作为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的语文实践方式,“梳理与探究”在小学语文领域是否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