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光学录音
光学录音也叫“感光录音”,是利用声、光、电之间相互转换的原理和胶片的感光特性来记录声音的一种方式。1906年,英国的斯托克维尔和尤金劳斯特第一次成功地把声音记录在电影胶片上,并取得专利权,之后光学录音便应用到了电影录音领域。
光学录音的方法有两种:变密式和变积式。变密式:使胶片曝光部分的密度发生变化;变积式:使胶片曝光部分的宽度(面积)发生变化。这两种类型都使光调制器调制过的光透过一条很窄的缝隙,使匀速运动的胶片在某一范围内曝光。
光学录音的过程(如图1所示):是将传声器所拾取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模拟电信号,然后用音频放大器把模拟电信号放大到足以使光调制器起作用的程度,以形成可记录的模拟光信号。光调制器是光学录音的关键部件,它可以把声音的模拟电信号转换成声音的模拟光信号,使感光胶片受到不同曝光量的曝光,形成声音的影像。最后将已录音的胶片进行显影、定影、冲洗加工之后,便可显示出感光密度不同或感光宽度不同的光学声带。
图1:光学录音的过程
光学还音的过程(如图2所示):胶片声带上的光学声迹在稳定光源的照射下,通过光刃(光学部件上与胶片成直角的缝隙)射到光电管(光电管可以将胶片上不同曝光量所形成的声音影像变成相应变化的电信号)上。由于声带上的声迹曝光密度或曝光宽度不同,透射到光电管上的光线就会产生相应的强弱变化,从而以电信号的形式还原出记录在拷贝上的声音信号。还音放大器把光电管输出的电能提高到可以推动扬声器发声的程度,最后由扬声器把放大器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声音,完成光学还音过程。
图2:光学还音过程
虽然在有声电影初期曾使用过机械式的唱片配音的方式,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采用这种方法录制的影片并不多。光学录音进入电影领域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从无声电影转入有声电影的高潮,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大发展。最早用光学录音法试制的故事片有美国的《七重天》(1937)。中国最早用光学录音法摄制的有声故事片有《雨过天青》和《歌场春色》等。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磁性录音也进入了電影领域,但大量拷贝仍以光学录音为主,随着光学录音、还音技术的进步,光学声带一直被保留到現代。
与机械式的唱片配音方法相比,光学录音的优势在于它所录制的声音频率范围较宽,同时可以与画面印制在统一拷贝上,从而保证了影片放映时的声画同步,给影片的发行和放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光学录音也有不足之处,如:①录音后的感光胶片需要冲洗后才能得到声带底片,且必须在暗房中进行,因此不能立即还音,无法及时检验录音效果。②感光胶片的声带上如有污迹或机械划伤,就会产生噪声,影响声音质量。③由于声音记录在胶片上,剪辑时需要较多的胶片,增加了制作成本。
4、数字录音
在此之前所讨论的几种录音方式,对音频信号的处理都采用模拟形式,即信号的传递处理只是各种能量形式的转换或幅度的增减,信号各点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这就要求各种换能器件的线性或频响非常好,而做到这些往往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磁性材料的本底噪声难以降低,使得模拟音频技术的指标进一步提高非常困难,于是,科学家们开始了对数字录音理论探索。
数字录音,又称 “脉冲编码调制录音”,是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声音的方法。即将模拟信号通过脉冲取样的方法,调制成一连串的数字信号记录下来,最后将数字信号恢复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
1967年,日本NHK研制出第一台旋转磁头式数字磁带录音机(2CH,1TRACK,1INCH TAPE)。数字录音机的最大优点就是多次复制可以基本不损失音质,同时提高了信噪比,模拟设备的信噪比整体在 50-70dB,数字设备可以将其整体提高至 90-110dB,在失真度、动态范围、频率响应等方面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提升了录音制品整体的信号质量。
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影视录音的数字化已大势所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音频工作站系统为电影声音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已经全面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为电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中的声音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
光学录音也叫“感光录音”,是利用声、光、电之间相互转换的原理和胶片的感光特性来记录声音的一种方式。1906年,英国的斯托克维尔和尤金劳斯特第一次成功地把声音记录在电影胶片上,并取得专利权,之后光学录音便应用到了电影录音领域。
光学录音的方法有两种:变密式和变积式。变密式:使胶片曝光部分的密度发生变化;变积式:使胶片曝光部分的宽度(面积)发生变化。这两种类型都使光调制器调制过的光透过一条很窄的缝隙,使匀速运动的胶片在某一范围内曝光。
光学录音的过程(如图1所示):是将传声器所拾取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模拟电信号,然后用音频放大器把模拟电信号放大到足以使光调制器起作用的程度,以形成可记录的模拟光信号。光调制器是光学录音的关键部件,它可以把声音的模拟电信号转换成声音的模拟光信号,使感光胶片受到不同曝光量的曝光,形成声音的影像。最后将已录音的胶片进行显影、定影、冲洗加工之后,便可显示出感光密度不同或感光宽度不同的光学声带。
图1:光学录音的过程
光学还音的过程(如图2所示):胶片声带上的光学声迹在稳定光源的照射下,通过光刃(光学部件上与胶片成直角的缝隙)射到光电管(光电管可以将胶片上不同曝光量所形成的声音影像变成相应变化的电信号)上。由于声带上的声迹曝光密度或曝光宽度不同,透射到光电管上的光线就会产生相应的强弱变化,从而以电信号的形式还原出记录在拷贝上的声音信号。还音放大器把光电管输出的电能提高到可以推动扬声器发声的程度,最后由扬声器把放大器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声音,完成光学还音过程。
图2:光学还音过程
虽然在有声电影初期曾使用过机械式的唱片配音的方式,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采用这种方法录制的影片并不多。光学录音进入电影领域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从无声电影转入有声电影的高潮,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大发展。最早用光学录音法试制的故事片有美国的《七重天》(1937)。中国最早用光学录音法摄制的有声故事片有《雨过天青》和《歌场春色》等。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磁性录音也进入了電影领域,但大量拷贝仍以光学录音为主,随着光学录音、还音技术的进步,光学声带一直被保留到現代。
与机械式的唱片配音方法相比,光学录音的优势在于它所录制的声音频率范围较宽,同时可以与画面印制在统一拷贝上,从而保证了影片放映时的声画同步,给影片的发行和放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光学录音也有不足之处,如:①录音后的感光胶片需要冲洗后才能得到声带底片,且必须在暗房中进行,因此不能立即还音,无法及时检验录音效果。②感光胶片的声带上如有污迹或机械划伤,就会产生噪声,影响声音质量。③由于声音记录在胶片上,剪辑时需要较多的胶片,增加了制作成本。
4、数字录音
在此之前所讨论的几种录音方式,对音频信号的处理都采用模拟形式,即信号的传递处理只是各种能量形式的转换或幅度的增减,信号各点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这就要求各种换能器件的线性或频响非常好,而做到这些往往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磁性材料的本底噪声难以降低,使得模拟音频技术的指标进一步提高非常困难,于是,科学家们开始了对数字录音理论探索。
数字录音,又称 “脉冲编码调制录音”,是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声音的方法。即将模拟信号通过脉冲取样的方法,调制成一连串的数字信号记录下来,最后将数字信号恢复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
1967年,日本NHK研制出第一台旋转磁头式数字磁带录音机(2CH,1TRACK,1INCH TAPE)。数字录音机的最大优点就是多次复制可以基本不损失音质,同时提高了信噪比,模拟设备的信噪比整体在 50-70dB,数字设备可以将其整体提高至 90-110dB,在失真度、动态范围、频率响应等方面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提升了录音制品整体的信号质量。
随着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影视录音的数字化已大势所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音频工作站系统为电影声音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已经全面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为电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中的声音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