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当前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学校都在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兖州一中的高效课堂循环教学(又称“三步六段”法)在实现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高效课堂循环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欲望。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课前认真准备导学案,改编教材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南针
高效课堂循环教学的核心是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促使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我结合政治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编制导学案,分为七部分:
(1)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学案编制力求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3)知识链接。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将最新热点与本课有关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用本课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编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的导学案时,将正在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与本课联系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诠释教材的知识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与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等,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
(4)自主探究。将本课重点定义、关键字句等用填空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书本的前提下填空,以加深记忆。同时将本课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并且前后问题相连,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前奏;而且问题设计有梯度,有层次,“问题应注意适度、梯度和深度”,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找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获得认知,掌握技能,丰富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一步步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编写《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导学案时,设置的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存在疑惑。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后要进行反思,并写出还有哪些疑惑,待课上解决。
(6)归纳小结。在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画出知识树来进行小结,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7)作业布置。将作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A、B级为基础题,C级为中等题,D级为较难题,学生不会做的习题可以不做,留待课堂解决。
二、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课下10分钟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展示的内容。课上前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导学案中存在的疑惑,本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请教,解决存在的一部分疑惑。我巡看学生展示的内容有无错误,若有错误则先记下,待学生展示后再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然后,请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展示的教学内容,把课堂舞台还给学生,此时教师应退居“二线”,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学习研究的成果。“一个好的教师,他的聪明之处往往在于他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舞台是幕后,自己的责任是导演,自己的任务是策划,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甚至是领衔主演”。根据政治课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讲解时结合知识点举出恰当的时政事例,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口才、胆量,增强了信心,使学生的学习真正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接着,可以允许其他组的学生对讲解部分提出疑惑,由展示的学生进行解答,有时会引起争论,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辩论,这种辩论的方式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时,针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否包括中华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让学生进行辩论,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包容性的含义。我及时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如板书是否正确,口才是否流利,声音是否洪亮,举例是否恰当等,并打上分数,分值高的学生给予鼓掌奖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使整个课堂充满着生机活力。最后,由学生对本课进行知识总结,画出知识树,把本课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10分钟分发下一节导学案,说明新课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三、认真做好课后反思,设计“未清”方案
课后我及时反思得失,反思成功之处是什么,经验教训又是什么,为以后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对于学生反映的“未清”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及时安排在下一节课中予以解决,真正做到“四清”。
总之,课堂的高效在于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高效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循环教学为政治课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这一模式,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课前认真准备导学案,改编教材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南针
高效课堂循环教学的核心是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促使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我结合政治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编制导学案,分为七部分:
(1)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学案编制力求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3)知识链接。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将最新热点与本课有关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用本课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在编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的导学案时,将正在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与本课联系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诠释教材的知识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与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等,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
(4)自主探究。将本课重点定义、关键字句等用填空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书本的前提下填空,以加深记忆。同时将本课知识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并且前后问题相连,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前奏;而且问题设计有梯度,有层次,“问题应注意适度、梯度和深度”,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找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获得认知,掌握技能,丰富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一步步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编写《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导学案时,设置的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存在疑惑。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后要进行反思,并写出还有哪些疑惑,待课上解决。
(6)归纳小结。在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画出知识树来进行小结,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7)作业布置。将作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A、B级为基础题,C级为中等题,D级为较难题,学生不会做的习题可以不做,留待课堂解决。
二、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课下10分钟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展示的内容。课上前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导学案中存在的疑惑,本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请教,解决存在的一部分疑惑。我巡看学生展示的内容有无错误,若有错误则先记下,待学生展示后再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然后,请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展示的教学内容,把课堂舞台还给学生,此时教师应退居“二线”,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学习研究的成果。“一个好的教师,他的聪明之处往往在于他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知道自己的舞台是幕后,自己的责任是导演,自己的任务是策划,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甚至是领衔主演”。根据政治课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讲解时结合知识点举出恰当的时政事例,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口才、胆量,增强了信心,使学生的学习真正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接着,可以允许其他组的学生对讲解部分提出疑惑,由展示的学生进行解答,有时会引起争论,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辩论,这种辩论的方式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时,针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否包括中华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让学生进行辩论,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包容性的含义。我及时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如板书是否正确,口才是否流利,声音是否洪亮,举例是否恰当等,并打上分数,分值高的学生给予鼓掌奖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使整个课堂充满着生机活力。最后,由学生对本课进行知识总结,画出知识树,把本课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10分钟分发下一节导学案,说明新课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三、认真做好课后反思,设计“未清”方案
课后我及时反思得失,反思成功之处是什么,经验教训又是什么,为以后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对于学生反映的“未清”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及时安排在下一节课中予以解决,真正做到“四清”。
总之,课堂的高效在于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高效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循环教学为政治课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这一模式,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